一、古诗中诗句的意思.

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1], 遍插茱萸少一人[2]。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送别】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清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诗文解释】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诗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渴望身心自由的思想感情。

暮春三月,人在小楼。一早起来,阴霾不开,轻寒恻恻。”节过清明冷似秋”,对这种天气,畏寒不出的词人十分厌恶,不禁咀咒了一声”无赖”。回头看看室内,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撩人意绪,于是一丝春愁油然而生。他定睛望了望窗外: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最后一句是作收、融情入景,化动为静,意境悠闲,使人玩味不尽。

二、诗意是什么意思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意: 老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作客。

幽美的村庄,四周绿树环抱,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圃,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告别时就又盼望着快到重阳佳节,那时我还要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赏析: 人称「孟襄阳」之诗无意求工而清新超俗,清新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此诗即可称是孟氏之代表作,全诗用平淡之语写平淡之事,恬淡之中见亲切。 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间仙境,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

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三、端午节的古诗和诗句的意思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译文

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四、求有谐音的古诗和诗句意思

最佳答案 古诗谐音: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欧阳修 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注:这个只是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我未曾考证。

山歌 冯梦龙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 横也丝来竖也丝(思),这般心事有谁知。

岭东恋歌 李金发 味碟种菜园分(缘分)小,扁柴烧火炭(叹)不圆。 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

这个比较通俗。 对联谐音: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解 缙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光舞:闪电;汉中:天空)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荷(何)藕(偶)杏(幸)梅(媒)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小品表演)大意:过年了,一个卖豆芽的老汉请苏东坡为自己写一幅对联,苏东坡写下: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丝–私 泥–疑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密云无雨,通州水不通舟; 巨野有秋,即墨田多积麦。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缺一少十 谐音是缺衣少食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不得张飞 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谐音歇后语: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整理了一些前辈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

五、古诗的解释

“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古体诗,又称古风。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郑板桥诗作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六、求有谐音的古诗和诗句意思

最佳答案 古诗谐音: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欧阳修 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注:这个只是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我未曾考证。

山歌 冯梦龙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 横也丝来竖也丝(思),这般心事有谁知。

岭东恋歌 李金发 味碟种菜园分(缘分)小,扁柴烧火炭(叹)不圆。 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

这个比较通俗。 对联谐音: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解 缙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光舞:闪电;汉中:天空)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荷(何)藕(偶)杏(幸)梅(媒)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小品表演)大意:过年了,一个卖豆芽的老汉请苏东坡为自己写一幅对联,苏东坡写下: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丝–私 泥–疑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密云无雨,通州水不通舟; 巨野有秋,即墨田多积麦。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缺一少十 谐音是缺衣少食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不得张飞 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谐音歇后语: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整理了一些前辈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

七、古诗的意思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 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 独吹边曲向残阳。 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

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

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影子。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

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

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会引起一位“头白”老人什么样的感触?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

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

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

“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

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

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

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吧!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可见此诗句意深婉,题旨与《十五从军征》相近而手法相远。古诗铺述丰富详尽,其用意与好处都易看出;而“作绝句必须涵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然后可谓之能手,比古诗当然为难”(陶明浚《诗说杂记》),此诗即以含蓄手法抒情,从淡语中见深旨,故能短语长事,愈读愈有味。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

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

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

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 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 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 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 清晨犹为到西园。 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与《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

《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本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

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