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了比拟的古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韫《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好土摇0В浩嗬鳌?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

二、含有比拟的诗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sǒng耸)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tāo tao xuan滔眩)”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三、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 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总结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四、古诗词中的比拟

-比拟就是拟人之类,比拟人范围大,赋予感情或将感情寄托

比喻= =这个就是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这个很明显了,有人的存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是人的感受,比拟

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寄托感情什么的,这个还有比喻

比拟句什么的,真不记得了

其实没什么难分的,不用死扣,要是要求不高做题的话,说拟人和比喻就差不多了

五、含有反问的诗句和含有拟人的诗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唐,李峤《中秋月》)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唐,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赠董大》)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唐,杜甫《绝句》)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六、诗词修辞手法比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作 者爱憎分明的感情。(1) 色彩鲜明比拟可以让暗淡无色的表述变得色彩鲜明,让平淡无奇的语言变得生机勃勃。

例如,汉乐府《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 ”卓文君用山顶 白雪和云间之月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和坚贞,这比直言说自己如何坚贞更让人 能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悲痛的心情。

(2) 描绘形象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从而让诗词变得富有艺术魅力。例如,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 法,将杨柳比拟成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苗条身段、婀娜的腰身。

这首诗还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裁出了春天,形象生动 地描绘出了春风带来的盎然生机。前者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后者则使 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 表意丰富通过比拟,还可以表现人们的想象力、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并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例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 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先偷眼”将白鹤那种喜爱之情表露无 遗;“合断魂”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七、诗词修辞手法比拟是怎么回事

比拟就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也就是说把一个事物当成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是根据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的可拟性,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形成的辞 格,因此联想是通向比拟的桥梁,想象是比拟的翅膀。

比拟具有很强的感情 色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强烈感情去感染读者的一种辞格。王希杰《修辞学通论》中说:“比拟,向来是一个独立的辞格。

但是,如果从本质上看,比拟其实就是比喻的一种。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把人 当成物,把物当成人。

为什么可以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混淆起来,把甲当成乙 呢?因为这两种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或者是客观存在的, 或者是说写者主观心理上的一种情绪。 ”可见,从本质上讲,比拟确实可以看成是比喻的一种。

但比喻还是不同于比拟,主要是比喻可以直接把拟体当成本体来写,本体和拟体的关系是重 合、相融关系,彼此是混同的。而比拟重在“拟”,且本体必然出现。

八、含有拟人的诗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