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标准是什么

小康标准   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总体小康) 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1]本合格县比重100%。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十六个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其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什么是小康标准

小康实现程度的计算可分为三大步: 第一是小康内涵界定。小康标准框架的确定,首先取决于对小康内在涵义的理解,它是标准研制的出发点。目前,大家对小康内涵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但作为标准严格加以定义,特别是对小康的范围和数量标准的确定,就很难得到一致认同的意见。这是由于社会经济事物现象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社会经济事物的变化不像一些自然对象那样从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有一确切的临界值(如水沸腾在正常气压下是摄氏100度),它往往是一个数量区间,确定临界值当然就只能是一个大概其了,就像人均GDP的小康临界值确定为2500元可以,那么定为2480元也未尝不可。因此,尽量从定性上对小康涵义作一科学的界定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认为,小康是指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下,人民生活水平高于温饱但还不够富裕,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舒适便利、精神健康充实的一种程度。从这一涵义可知,它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生活质量的涵义。生活质量的涵义也在发展演变,今天人们提到的生活质量一般包含三层涵义,即物质生活状况,主要内容为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状况,主要指空气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拥挤以及水质和绿化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主要内容是社会秩序与安全感、社会道德风尚等状况。 第二是确定小康标准临界值和指标权重。对每一指标确定一个数量临界值,达到或超过此值就认为该指标达到小康水平。指标临界值确定的方法不尽相同,如有用计量经济模型确定的,有用国际公认标准确定的,有用横向对比法确定的,也有用专家法确定的等,但总的大的依据是前面提到的四条依据和四条原则。如住房使用面积需要考虑人均活动空间、睡觉空间、学习空间、饮食空间等多个因素来确定。指标权重是指其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居的重要程度,它的确定同样有多种方法,如专家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等。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的权重分别是14%、48%、14%、10%和14%,其中物质生活权重最大,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核心部分。 第三是计算小康进程,即距小康临界值还有多远或者说实现程度。这里采用区间距离实现程度的办法测算,就是将小康临界值(亦为小康生活阶段的初始值或下限值)作为温饱阶段的上限值,将1980年或80年代初的指标值作为温饱阶段的初始值即下限,确定出温饱生活阶段这一区间,此区间的距离用Y表示;某指标由温饱初始值到达现值构成的距离,说明该指标达到的一种数量水平,该区间的距离用X表示,则该指标小康实现程度就是指X与Y的比值的百分比程度即(X/Y)100%。一般X位于温饱区间内,如果X等于或大于Y,则实现程度为100%,小于则为零。总体实现程度为各指标实现程度与其权重乘积之和。

小康水平是什么标准?

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