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早霜降迟(秋分早霜降迟关于秋分的民谚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补充历法,是凝聚着我国古人的观察总结智慧而形成的规律。那么关于秋分的节气民谚有哪些呢?

一、关于秋分的民谚

现在已经是秋收完该种麦的时候,民间流传有民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但是为什么会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经时”这句农谚呢?

这两个都是对的,针对的都是寒露时节的农种。出现差异,只是因为两句谚语所针对的地区不一样,两者反应的是不同地区的气候。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意思是种麦的时间应当在寒露前后,这反应的是华北南部地区、黄河流域以南地区,气温下降较慢,则在寒露时节开始种植小麦。

这句话说的种植小麦的三个时节,秋分的时候偏早点,只有比较冷的地方才这个时候种植,而霜降的时候种植就晚了些,大部分地方都是寒露时候种植的。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这句话说的是寒露之后,整个空气都是凉的了,所以这个时候不能穿单衣,更不能裸露着身子,否则就会得病。

而且这个时候过河一定要走桥上,从水里过那更冷,总之温度低了,大家注意不要着凉。这个季节已经到了深秋,气温全面下降,早晚已经很凉。

二、秋分的气候特点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认为秋分节气平分了秋季,农历八月是夏天结束、秋天来临的时候,从二十四节气来说,包含有“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

秋分时节正是播种冬小麦的时节,因此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说法。这是指黄河流域以南的地区。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

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华北农谚“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

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

三、秋分的文化传统

马上就到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秋分。这天的到来,预示着气候由热转凉,秋天正式到来。秋天,也是秋收、秋耕、秋种等农事活动的开始。

中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俗,秋分祭月由来已久。《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

《管子·轻重己》记载:“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大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带锡监,吹损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

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可见秋祭与丰收具有一定的关系。秦汉及其后各个朝代均沿袭这一习俗。

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用于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可见,把秋分这一节气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总之,秋分是收获的季节,在北方地区,夏玉米进入了收获季节,也就是过去的“三秋”大忙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已经结束。这样的气候特点为秋季作物的收获提供了难得的好条件。各位看官,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