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谋士(刘邦的那些谋士)

刘邦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市井无赖之徒,“流氓"战胜了英雄项羽,最终建立大汉王朝。

靠的是什么?

关键在刘邦个人善纳谏,从谏如流,会用才!

武有韩信、彭越、樊哙、周勃、英布。

文有萧何、张良、曹参、陈平、郦食其、叔孙通。

正是文武双全,刘邦才赖以登位。

和项羽只有一位重要谋士范增不同,刘邦帐下谋士如云,今天就说说刘邦和他的谋士们。

一、张良

首当其冲的是帝王师张良。

刘邦对汉初三杰有一句著名的话: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把张良排在首位,可见份量之重。

历史上,张良的名字已成为军师爷的代名词。

就是后世诸葛亮也得叫一声祖师爷。

刘邦在遇到张良前还在艰苦创业,第一桶金也沒挖着。手下二三千人兵马,毫不起眼,装备十分落后,就是些锄头、铁铲一类农具。刘邦出道打的第一个胜仗是泗水郡,却遭留守将军雍齿叛变。

这个时候与张良相聚在项梁部队里。

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刘邦遭雍齿背叛,丢失了根据地车邑,可调倒霉至极,不得不去投靠景驹,没想到此行竟因祸得福,遇到名将,也就是刻邦终身敬重的谋土一张良。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称“兴汉三杰”,历史上有“兴周八百年之姜之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的说法,他在中国历史家喻户晓的人物。

张良原是韩国贵族,姬姓,因躲避秦朝的追捕而改姓张。他的祖父曾连任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的丞相。父亲姬平也连任韩嫠王、韩悼惠王的丞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姬平去世。二十年后,即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秦灭韩国。当时张良尚年少未在韩国担任官职。韩国破亡时,张良家中尚有奴仆三百人,很是富有。但他一心为韩国报仇,以至于弟死不葬,变卖全部家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五世相韩的贵族血统与家族荣誉,是他向强秦复仇的根本原因。

张良曾到淮阳学习典章制度,东游见过隐士仓海君。后来寻得一名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相当今六十余斤)重的大铁锤,做好了刺杀秦始皇的准备。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秦始皇东游途经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张良和大力士暗中埋伏在此,当秦始皇的车队到来时,大力士猛地跳出,甩出大铁锤。但铁锤击中的是一辆随从副车,秦始皇死里逃生,惊骇莫名,龙颜震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令天下大搜捕十天,捉拿刺客。张良侥幸逃脱后,隐姓埋名,躲到下邳(今江苏唯宁西北)。

张良一锤成名,震撼全国。而他在下邳避祸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又给他的身上镀了一层金。据说有一天,张良正悠闲地漫步在一座小桥上,一位身穿褐色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他面前,故意将鞋掉到桥下,对他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目睹老人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又听见老人命他到桥下取鞋,感到很惊讶,本想上去揍老人一顿,但见老人年事已高,于是忍气吞声,下桥把鞋取了上来。谁知他把鞋取上来后,老人又命令说:“替我穿上!”张良有些恼怒,转念间心想:

既然已经把鞋取上来了,穿就穿吧,于是忍气跪在地上替老人穿鞋。老人伸出脚让张良把鞋穿好,随即含笑扬长而去。

老人的言行举止令张良大为惊讶,他注视着老人离去的背影,百思不得其解。老人走出约有一里路的光景,又转身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后生还可以教诲,五天后的拂晓,到此与我相会。”张良感到十分奇怪,跪下回答道:“是!”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按时赴约前往,他到达时,老人早已站立在桥上。不容张良开口,老人面带怒容地说:“与老人家约会,而后期到达,是何道理?”说罢转身离去。他刚走几步,又转头对张良说:“五天后的早上再会。”

又过了五天,天还没亮,张良早早来到桥头,但老人又先到了。他再次生气地说:“又是后期到达,是何道理?”不待张良分辩,老人又转身离去,边走边扔下一句话:“五天后早晨再来。”

张良两次按时或提前赴约,都被老人抢先到达,他觉得这位老人可能别有用意,于是第三次干脆半夜就来到桥上。不一会儿,老人也到来了,他高兴地对张良说:“小伙子,这样做才对。”说着,老人取出本书来,告诫张良:“读这本书,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可以发迹。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济水的北面)来见我,谷城山(今山东东阿东北)下的那块黄石就是我。”老人说完便走了,没有留下别的话。

天明后,张良发现老人送给他的这本书,正是《太公兵法》。他知道这是一部奇书,于是“常习诵读之”,有得于心。但他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位老人。

在下邳隐匿期间,张良从一个只知道复仇的热血汉子,变成了一行侠仗义之人。项羽的叔父项伯曾经杀人,被官吏追捕,后来投奔张良避难。

陈胜等人举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百余名少年。景驹被立为假楚

王后,张良想投奔景驹,这才有了与刘邦的相遇。他和刘邦互相通报姓名之后,两人都对对方有所耳闻,再谈及限下的打算,竟然是去投靠同一个人。两人顿时备感亲切,于是并骑而行,边走边谈。阅人无数的张良很快发现刘邦不仅胸怀大志,而且机变灵活、从善如流,于是又试着和刘邦谈起《太公兵法》中的内容。以前张良曾和别人讨论过《太公兵法》中的精妙处世之术,可是那些人大多听不懂其中的道理,更谈不上应用。刘邦却听得津津有味,对其中的道理触类旁通,张良因此感慨道:“沛公大概是天赋的奇才!”他决定跟随刘邦,不再去投奔景驹。刘邦当即任命张良为“厩将”,将他安排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讨教。得此良将,从此,刘邦的王霸事业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在后来刘邦平定天下的征战中,张良屡次出谋划策,帮助刘邦化险为夷。

平定三秦中,张良游说魏豹,计谋申王,可谓神来之笔。在著名的鸿门宴中,凭借张良与项伯的关系和幹旋,帮助刘邦成功脱逃。

当时,刘邦已入项羽宴中,张良闯入,对项羽说:

我曾经听说古代明君治理天下,耀德不扬兵;善于治理天下的圣人,重德不用兵。如今鲁公在鸿门接见诸侯将领,这的确是一件义举。我原来以为,这里一定丝竹管弦、笑语欢声、猜拳行令、尽醉而归。未料想我来到这里,甲兵林立、刀剑森森、金鼓震天、杀气腾腾。这种情境,令人不寒而栗,人各思归。鲁公钜鹿破釜沉舟,九战章邯,勇冠三军,天下闻名。哪个不知道?哪个不害怕?鲁公不用示强而自强,不用称

勇而自勇,哪里用得着这样大张声势来显示鲁公之威?各路诸侯都在外面,看到鲁公全无宾主之礼,所以害怕不敢前进。借士张良冒死入营,特请鲁公三思。

张良古今齐说,褒贬共用,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在决定楚汉结局的荥阳、成皋之战中,可谓杰作。之前彭城之战惨败到家破人亡的刘邦,这一次,实效主义再一次帮他度过难关。张良给出了走出失败的三策,第一计就是策反英布,第二策是连接彭越,让彭越继续骚扰项羽侧翼,第三策是放权韩信。正是这三计,让刘邦战胜项羽,项羽兵败乌江自刎。

打败项羽后,在建都关中问题上,刘邦一度犹豫不决。

选择都城,事关全局。

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定都洛阳,因为那是周室曾经繁华之都,而且将军们思家,距离沛县、丰邕更近。

齐国游士娄敬向刘邦献言定都关中,言秦地披山带河,四面雄关险阻,进退自如,而洛阳战略纵深不够,也沒关中资源丰富和土地肥沃。

争执不下情况下,刘邦向张良请教。张良谏言:

洛阳虽然有险可守,但是腹地不过几百里,田地贫瘠,四面受敌,不是一个理想的建都之地。关中左有崤、函之险,右有陇、蜀之固,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防胡之利,三面据险而守,一面东临天下诸侯。天下安定,通过漕运,供应京都所需诸侯有变,顺流而下,出师运粮,天下可定。关中之地,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张良在废太子上立场坚定,在吕后重托下,献计请出商山四皓,化解了这场危机。后张良自从发表退隐宣言后,专习吐纳之术,不接受刘邦封邕,以避飞来横祸,而得以善终。

有其父必有其子。孝惠帝因吕后残忍杀害刘如意和把戚夫人制成人彘惊吓而死,吕后很是悲伤,当时只有15岁的张辟见吕后只哭不落泪,认为是吕后死了儿子,怕无倚仗,想封吕氏一族以对抗朝中重臣。张辟这一想法告知陈平,陈平意会后与群臣商议大封吕氏一党,免除了又一轮血腥宫变。

二、陈平

虽然,汉初三杰没有陈平。但陈平对于刘邦安邦定国,功劳实在不小,甚至可以比肩三杰。

可能是因为名声和太圆滑之故,所以不被当世人认同。

陈平对自己不好名声,是这样对刘邦解释的。

我事奉魏王,魏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才去投奔项王。项王不信任我,只信任、重用项氏族人,即使有奇谋的人也不被看重,而且项王是非不分,殷王投降,他一怒之下要滥杀无辜,我这才离开楚军。我听说大王善于用人,才前来投奔。我空身而来,不接受下面的金钱就无钱可用,我也是无奈而为之。如果我的计谋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如果没有可用的,那么我接受的金钱还都没用掉,可以交送官府,然后辞职!”刘邦一听顿时醒悟,向陈平道了歉,并让人拿来大量的金钱赏赐给陈平,然后正式任命他为护军中尉。

陈平后来为刘邦提供了许多绝妙的计谋,为汉王朝立下奇功,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

陈平和韩信一样,因项羽不待见而投奔刘邦。

因主公司马卬投降刘邦遭项羽追杀,逃亡途中,渡船出河,店家见陈平谈吐不凡,衣着华丽,猜想身上有不少财物,于是起了贪财谋害之心。陈平脱光衣服帮船家划船,船家见此打消谋害念头。

陈平之计首选白登三围。因为守马邑之将韩王信被误解而逼不得已投匈奴反刘邦。刘邦讨伐中轻敌冒进被匈奴围于白登山。

陈平密遣一位心腹使者,携带黄金、珠宝等物向胡营走去。使者一路上金钱开路,很快来到阏氏帐前,送上一块金灿灿的金砖,专请卫士带路。很快见到了阏氏,使者急忙献上黄金、珠玉等珍贵物品。

这位阏氏深受冒顿宠幸,行军打仗,狩猎游玩,寸步不离。此次扎营山下,屡次与冒顿并马出入,恰好被陈平看见,陈平因此在她身上用计。

阕氏看到如此宝物,眼中发光,忙间:“你来见我,有何要事?”

汉使忙说:“单于久困我主,我主敬慕单于和阏氏,特派我送珠宝金玉给阏氏,敢烦阏氏将此图转送单于殿下。”

阏氏看到金银财宝,早已馋涎欲滴,爱不释手,急忙收下;展开画卷,只见一个美女,虽是图画,却也风度翩翩,秀丽动人,心中一阵醋意直往上冒,忙问送这幅美人画给单于,是何用意。

“如今汉帝被困白登山中,全是由于韩王信挑拨离间而起。汉帝希望罢兵修好,特派我来向阏氏求情,代为转请。恐怕单于不答应,愿将国中第一美女献给单于为妾。此女不在军中,先将此图献上。今已派人前往长安去取,不日就可到来,请阏氏娘娘代为转达。”汉使答。

阏氏缓声道:“你们中国人常说‘君子不夺人之美’,这美人一定受到汉帝宠幸,不用送来,此图你带回去吧!”

汉使听后,忙说:“阏氏娘娘甚懂人情世故,汉帝也的确舍不得如此美女,也恐献给单于,夺去阏氏娘娘之爱,事出无奈,只好如此。如果阏氏娘娘能解汉帝之围,汉帝自然不会再送此女。切望娘娘尽力。”阏氏说:“你放心回告汉帝,我会尽力而为!”

汉使收起画卷回报陈平,陈平告知刘邦,刘邦大喜,放下心来,静候

佳音。

阏氏趁与冒顿枕席之间,说:“我们匈奴的习惯,两主交兵不相围困单于得到汉地,最终还是不能久居;汉帝久困白登山,久攻不下,必有神灵保佑;况且,就是擒获汉帝,大王愿结这生死之仇?”

冒顿正为久攻白登山不下而犯愁,并且他与王黄、赵利等人约定共攻汉兵,但是此二人尚未领兵到来,恐怕又与汉兵有什么诡计,因为他经常使用诡计,也在防人诡计,所以就问:“依爱妾之见如何是好?”

“大王不如网开一面,放他回去,免得两国成仇,将来也好办事。”

冒顿觉得阏氏有理,遂下令撤去一面之围。

刘邦听了使者回报,不知是兴奋,还是担心,一夜未眠。

天未大明,夏侯婴来报,西北角的匈奴大兵已经撤围而去。刘邦登高远望,只见雾气蒸腾。

雾气之中,匈奴大军缓缓退去,让出了一条通往平城的大道。刘邦立即下令:“撤!”

陈平忙说:“且慢!冒顿多诈,派人侦察一番,再派弓弩手护卫皇上

下山。”

刘邦依陈平安排,缓缓将兵马从白登山撤去,匈奴兵马看见,也不阻拦,刘邦平安地回到了平城。冒顿看到刘邦被困多日,退兵之日,依旧军容整齐,有条不紊,心中佩服,庆幸自动撤兵。刘邦突出了重围。

第二计,离间项羽团队。

汉3年(前204年)4月,楚汉战争到了白热化阶段。楚军加强攻势,断绝了汉军外援和粮道,合围了战略要地荥阳。情势危急,刘邦忧心如焚,就想以割据荥阳以西地盘为条件,与项王讲和,平分天下。项羽优势明显,又恼恨刘邦当初不宣而战趁火打劫甚至直捣彭城欲置自己于死地,不肯答应。

  刘邦的心情象落日一般忧郁。他情绪低沉地对陈平说:“唉,天下纷扰,何时才是个尽头呢?”没想到陈平淡淡一笑,说:“项王这个人,表面上看起来挺厉害,其实是不难对付的。”刘邦急忙问:“此话怎讲?”陈平从容自若地说:“项王为人,恭敬仁爱,那些讲究廉洁礼仪的人,大多归附于他。但真正到了按劳酬功的时候,他却很吝啬,舍不得爵位和食邑,这怎么能够收结人心呢?因此人才又纷纷离开。至于大王,为人傲慢,不拘小节,喜欢任意侮辱人,也难怪那些清廉耿介之士不愿前来追随,这个毛病是得改改。然而大王豪爽大方,对功臣的赏赐非常慷慨,很有感召力,那些无耻之徒、逐利之辈,比如像韩信、英布和在下这样的,对大王就如蝇逐臭,趋之若鹜。如果能够兼有你和项王两人的长处而去其所短,平定天下,就不过是弹指之间的事。”

  这些话多少有点刺耳,但更为吸引人。刘邦稍稍有点面红耳赤,但他没事人一样,只顾催促:“真他妈说得好!赶快接着讲!”

  陈平又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继续说:“项王身边刚直忠实又得力能干的骨鲠之臣,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这么几个,他们是楚军的中坚力量,是项王纵横天下的本钱。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上下离心,引发其内讧甚至自相残杀,这样就能以较小的代价最大最快地耗散楚军的核心力量。汉军乘机反攻,破楚指日可待!”

  刘邦大喜,立马调拨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掌管,由他随意使用,自己和任何人都不予过问。刘季见事快,魄力大,做事干脆,出手阔绰,这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当下君臣尽欢而散。

离间钟离昧、龙且,气走范增,去掉项羽左臂右膀。

被离间的项羽大怒,刘邦成荥阳瓮中之鳖。

不愿坐以待毙的刘邦听从了陈平的计策,用纪信冒充刘邦,夜出女子2000人于城东门,走了两天的时装模特出城表演。项羽的将士哪见过这阵势啊,战场上白花花的全是“美眉”,都看傻眼了。陈平则趁乱和刘邦等人一起从城西门逃跑了!

可以说,在刘邦谋士中,脑壳最烂的就是陈平了。

第三计,即计杀韩信。

韩信在攻下齐地之后给刘邦捎信要求封为齐地“假王”,刚从荥阳解围的刘邦心情郁闷之际收到韩信这样的要求,这不异于趁火打劫。气得刘邦脱口大骂韩信不仁不义。但陈平正好就在刘邦身边,他赶紧用脚碰碰刘邦的脚并用眼神示意刘邦,刘邦多聪明的人,马上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妥,遂改口封韩信为齐王并派张良过去慰问。

汉六年,有人上书韩信谋反,刘邦心神不安。其实,功高震主的韩信一直都是刘邦的一块心病,必欲除之而后快。刘邦手下的大将纷纷要求出征击杀韩信。

刘邦询问陈平的意见,陈平冷静分析:“你刘邦手下的兵不如韩信的兵精良;将领的打仗能力没有比得上韩信的,如何打呢?肯定打不赢。”硬来不行,就来软的。刘邦现在是皇帝,只需假装要巡游云梦之地,韩信作为大将肯定要迎接你,这样趁接见之际一个武士就解决问题了!

刘邦很开心地采纳了陈平意见,伪游云梦,果然顺利擒拿韩信并将其押赴长安降格为淮阴侯。

在对待樊哙问题上,足见陈平的见风使舵,刘邦本意是要杀樊哙。沒处死樊哙,押樊哙途中,刘邦崩,陈平回长安立即跪刘邦灵前哭诉,下臣奉皇上之命斩樊哙,但下臣未敢斩,特地押回长安,听侯发落,不想皇上竟撒手西去。因而免除祸害,留在朝廷为官,非智者不能为

陈平在刘邦死后,担任右丞相,后辅助周勃清除吕氏一族。

三、郦食其

郦食其与刘邦的初次见面就让h印象深刻。

郦食其求见刘邦时,爱洗脚的刘邦散漫惯了,抠着脚丫子,搂着美女,仰躺着。

郦食其胆儿特大,知道刘邦招贤。

上来便气呼呼的一句:大王是要率兵伐秦不止是助秦为虐。

一下就把刘邦弄懵圈了。刘邦便起身以礼相待。

郦食其献两大策略都失败,但也不妨刘邦把他作为重要智囊团成员。献计刘邦拿下了陈留,获得了大量的补给;之后替刘邦游说各国诸侯联合抗秦;在楚汉相争时,劝刘邦夺取荥阳,占据敖仓以便建立稳定的后方,有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之后就是著名的“郦食其说齐”。

第一计害死自己。刘邦一面派韩信带兵进攻赵国、齐国,一面又听了郦食其的话,派郦食其前往游说齐王田广,劝田广投降。他在劝田广的时候,说了很长一段话,不过,中心思想是说,项羽这个人很吝啬,舍不得封赏部下,刘邦刚好相反,对部下很慷慨。齐王田广听后,同意了郦食其的劝说,准备带着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投奔刘邦。

  韩信也已经把赵国给拿下来了,正准备攻打齐国。这时候,得到齐国正准备投奔刘邦的消息,便准备罢兵。但是他的谋士蒯通问他,汉王让你罢兵了吗?韩信说,没有。蒯通说,既然汉王没让你罢兵,你就打呀。咱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拿下赵国。现在郦食其竟然凭一副三寸不烂之舌,就拿下齐国,那不是显得咱们无能吗?韩信一听,对呀!于是就继续提兵攻齐。田广见自己投降了,韩信还打,怒不可遏,把郦食其给烹了。整兵和韩信对抗,可惜打不赢,被韩信攻下齐国。

  郦食其也就在这时候把命给玩没了。

第二计,历史倒退。即分封制与郡县制。

这个策略发生在他说齐之前。当时楚军围攻刘邦于荥阳,又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和救援的兵马,刘邦渐渐抵挡不住了。这时候,郦食其对刘邦说,你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学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那样。你现在赶紧刻制玺印,前往各地寻找六国(指秦灭掉的那六个国家)的后人,封他们为王,让他们聚兵打项羽,这样,你就解除围困了。刘邦觉得郦食其说得对,赶紧派人去刻制玺印。

  这时候张良从外面回来,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劝阻刘邦。张良也说了一大堆话,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意思,他说,大王,你倒是可以去封六国。但是这六国封起来后,能把兵聚起来对抗强大的项羽吗?就算能够对抗项羽,他们将来会听你的吗?不听你的,你不白忙活了一场吗?刘邦一听,对呀,是这个道理,因此才没有执行。

一个是开了历史的倒车被张良否决,一个被自己猪队友韩信贪功坑害被烹杀。

四、叔孙通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了解叔孙通的重要性:其一,刘邦给太子刘盈找老师,封叔孙通当太子太傅,而留侯张良“行少傅事”。当然,张良行少傅事,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拒绝太傅,但至少刘邦认为,叔孙通是堪当大任的。要知道,古时候的太子太傅,往往便是下一任朝廷的宰辅之臣。

其二,司马迁写《史记》,对叔孙通的评价是:“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汉家儒宗四个字,不是闹着玩的。这就相当于,认为叔孙通是汉朝官学的奠基者,开一代风气之先,为后世儒生所景仰。

萧何、张良、韩信等人,是为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叔孙通则是帮助刘邦坐天下的功臣。

叔孙通在刘邦手下,一开始喜欢穿儒生的衣服,峨冠博带,刘邦很不喜欢。他感觉到了,马上换上楚式的短装,刘邦便很高兴。这确实是迎合主子的喜好。

当刘邦看到那些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在朝堂上大呼小叫,借酒行凶,竟然没有了当年那种亲切感。于是,刘邦听从叔孙通的建议,试行新的礼法制度。没想到,这一试就试出味来了。长乐宫落成那天,由叔孙通当总导演,举行了盛大的典礼。所有大臣,均按照叔孙通的要求,规规矩矩地进殿,齐刷刷地行礼,一丝不苟,没有一个人敢喧哗吵闹。刘邦由衷地感叹:老子才知道做皇帝是这么威风啊!

刘邦之前对儒生屙尿,而自此有叔孙通之后,对儒生也恭敬起来。

可能有的人说,为何没有萧何。萧何虽是刘邦重要臣子,然论谋略,也非所长。

当然刘邦手下谋士还有很多,比如计谋英布的薛公、劝刘邦定都关中和不要冒进进攻匈奴的娄敬、还有巧言善辩的陆贾,等等。

如此众多人才聚在刘邦身边,刘邦知人善任,焉有不取天下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