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晓莹科学家简介(同济博导庄晓莹)

她是同济大学硕士生导师

是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女科学家

更是德国最想留住的中国天才

因重大科研成果获得1246万奖金

却放弃国外优厚待遇

只为回来报效祖国

庄晓莹

2015年9月德国洪堡基金会

“索菲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 获奖名单揭晓

来自中国同济大学的庄晓莹教授

获得总额高达165万欧元

折合人民币1246万的奖金

该奖由德国联邦教研部

和洪堡基金会于2002年联合设立

旨在支持和吸引来自全球

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学家

在德国开展长达5年的前沿课题研究

创立并领导自己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

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

获奖者单项最高资助金额是165万欧元

仅次于世界奖金额度最高的科学奖项

莱布尼茨奖

庄晓莹因在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而成为当年唯一一名获奖的中国学者

全球第七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同时她也是该奖自2002年设立以来

第一位工程领域的获奖者

庄晓莹获奖

此事引起了德国科研机构

高度关注和重视

他们特别想要留住这名天才

而就惯例来说 历届获奖者中

大部分人都愿意选择

留在德国做科研工作

其一 是德国优质的科研环境

其二嘛 当然是德国方面

开出的诱人条件

名利双收的事 谁不愿意干呢

可对于庄晓莹来说

这些统统不重要

获奖后暂时留在德国

不是为了那些让人艳羡的名利

而是如何靠自己的力量

多学一点为祖国做出更多贡献

她知道 除了天价奖金之外

索菲亚奖最大的价值就是

可以让获奖者创立并领导

自己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

对此 她坦言 现在的中国科学界

太需要年轻科学家了

但也同样需要大力扶持这些年轻科学家

很多前沿课题是有时效性的

各个国家都在竞争 抓住这个时机

让年轻人放手一拼太重要了

然而博士后在国内的体制 氛围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异

欧美体系的博士后职位相对更专注

竞争也更激烈

优秀的团队成员

对于顺利实现研究计划十分重要

所以她要留在这里

因为 短暂的停留

只是为了以后奉献更大的力量

本着多学习多钻研 多挖掘人才的精神

从2015年底开始

庄晓莹就一直利用其获得的科研奖金

在德国汉诺威大学

连续介质力学研究所

进行先进材料研究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开发先进材料的设计平台

运用计算机构建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

对聚合物纳米材料

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她所预想的结果就是

提高材料在电子产品 飞机 汽车

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效果

比如增强工程材料的强度 韧性

耐腐蚀性 耐冷热循环性 导电性等

2016年 年仅33岁的庄晓莹

正式升为同济大学的正教授

与此同时 她在德国的研究

也已经取得重大成果

她最想要的已经得到了

现在就是抱着这一堆累累的科研硕果

回到自己的祖国

听到庄晓莹要回国的消息

德国方面感到很不可思议

既然研究出来了结果

继续留在德国只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为什么还要回到国内重新开始呢

庄晓莹只是笑笑

她心里明白 比起有众多科学家的德国

尚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

更需要自己的回归

得知她去意已决

合作者彼得·乌利格斯教授

以及德国洪堡基金会主席

赫尔穆特·施瓦茨都感到十分不舍

在庄晓莹离开的时候

还特意嘱咐 只要她愿意回来

德国的大门永远为她敞开

庄晓莹在活动现场

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庄晓莹有开心 有激动

更多的 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在二十多年前

她绝对没想到

自己会在科学领域有如此建树

1983年 庄晓莹出生在上海

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与那些天赋异禀的科学家不同

童年的庄晓莹特别贪玩

不仅小学时成绩平平

进入初中后还出现了严重偏科的情况

当时她的历史和地理成绩非常糟糕

老师们也对此束手无策

万幸的是

在经过初三一年多的拼搏努力之后

庄晓莹顺利考上了高中

自从上了高中之后

庄晓莹的成绩才开始突飞猛进

每次考试 她的物理和化学成绩

都能够在班里名列前茅

相比文科 庄晓莹觉得自己

更擅长理科方面的学习

知道自己的优势之后

庄晓莹在高二文理分科时

毅然选择了理科

从那之后庄晓莹在学习上更加如鱼得水

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

可在填报志愿时

庄晓莹和父母出现了分歧

父母觉得 作为一个女孩

应该去报考医学专业

并且当时同济大学最好的专业就是医学

但庄晓莹自己却想学土木建筑工程

工程师绘图

因为 那时候的上海

基础设施发展很快

杨浦大桥 南浦大桥都在建设当中

每当就看到这些雄伟的建筑

庄晓莹的心中总是充满无限豪情

她很佩服那些

能够把理想绘于蓝图 变成现实的工程师

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同时 自己也想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事情

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

因此 不顾父母和班主任的反对

庄晓莹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土木专业

开学后 庄晓莹发现自己所在班级

只有几个女生

过了一段时间由于学习难度太大

原本就屈指可数的几个女生里

居然还有两个转走读其他专业去了

即便如此 庄晓莹还是硬顶着这份

巨大的学习压力撑了下来

可到了大四那年

庄晓莹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工程设计并不仅是描绘蓝图并实现它

其间需要作出很多妥协

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太成熟了

似乎没有多少个人发挥的空间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

自己建设祖国的梦想已经破灭了呢

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

成绩优异的她被保送到本校继续攻读硕士

幸运的是 硕士阶段的导师朱合华

给了她更开阔的研究视野

导师告诉她

很多具体工程项目

虽然在工艺上实现了突破

但理论方法滞后 问题远未解决

受到启发的庄晓莹

在她的硕士论文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无网格法研究》中

第一次将数学中的方法

应用到工程材料稳定性分析领域

没想到这次的尝试居然成了一个新的契机

开辟了她此后10年的研究道路

硕士毕业之后 庄晓莹得到

来自英国的全额奖学金支持

远赴杜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 她获得了每年仅有一篇的

英国计算力学领域优秀论文奖

以及欧盟的优秀论文提名

完成学业后 她并没有选择留在国外

而是回到祖国 回到自己的母校同济大学

参与科研工作

在学校 庄晓莹除了是一名老师外

还有一个科研人员

她一边教书 一边科研

庄晓莹指导学生

32岁就成为了同济大学的副教授

工科学者大都给人沉默寡言

不善交际的印象

而庄晓莹言谈举止间

则充满年轻女性特有的活力

她觉得土木工程就是一脚站在理论领域

需要及时吸收各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

另一脚要站在大地上

对接实际的对象和问题”

而且她还反复强调

土木工程绝不是“大兴土木”那么简单

土木工程本质上是民生工程

土木工程研究是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为了给本科的同学讲好《弹性力学》

这门全英文课程

她不但搜集了世界其他名校的教材

还请来外国专家到同济授课

这个讲话轻柔 带点南方口音的老师

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

她的每堂课几乎都座无虚席

不单单是因为她长得漂亮

更重要的是她的课生动易懂

而且实用性很强

2011年 获得杜伦大学博士学位的庄晓莹

开始在挪威进行博士后研究

在挪威攻读博士后的这段时间里

庄晓莹凭借自己的杰出学识

获得了欧洲驰名的居里夫人奖学金

拿到了最佳博士学位论文奖项

庄晓莹的一鸣惊人

让她在整个欧洲都响彻学术界

很多嗅觉灵敏的公司与研究所

都向庄晓莹发来了就职邀请

向她许下高昂的的薪酬

和优渥的待遇

简而言之 只要庄晓莹愿意去上班

就根本不愁钱的问题

又过了几年

继续在欧洲从事相关研究的庄晓莹

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她在纳米复合新材料的专业研究领域

取得了前无古人的突破

成果之大甚至引起了

欧洲学术界的一次动静不小地震

许多头发花白的欧洲老教授

都感叹一个中国年轻女孩

解决了困扰他们大半辈子的难题

凭借此次重大学术突破

庄晓莹一举拿下我们前面提到的

德国著名的

“索菲亚——科瓦雷夫斯卡亚”科学奖

如今 回到祖国的庄晓莹

担任同济大学的硕士生导师

与此同时 她还将纳米复合材料

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方面为祖国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为我们的

航空航天 汽车 半导体等领域

做出自己的贡献

庄晓莹在办公室

美国在二战后

从德国偷偷运回了2000多名科学家

英国从2004开始

5次调整国际学生就业政策

只为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入籍

全世界都在争夺高端人才

他们或放宽政策 或开出高价

费尽一切心思想将这些人留住

发展本国科学事业

在各国人才争夺大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

像庄晓莹这样

不顾一切也要回来建设祖国的科学家们

更显得弥足珍贵

她们是当之无愧的国家栋梁

更是我们要追捧的对象

只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愿意留在祖国 建设祖国

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无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