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元夕)

每到元宵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便会如约萦绕于耳!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节,又名元夕,灯节,上元节!

元宵节的起源虽有“平吕”之说,汉武帝祭祀“太一神”之说,但其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夜,天然极具浪漫色彩,最终还是发展成了狂欢节、情人节!

特别是隋、唐、宋时期,元夕盛极一时,在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梦幻里,上演了一场场浪漫的爱情故事。

《隋书·柳彧传》中记载:

“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隋朝元宵节时的长安街热闹非凡,居民争相出街,聚集游玩,在鼓声中,在花灯下,头戴着面具彼此嬉戏、邂逅……

这个场景可以自行脑补《仙剑奇侠传三》中,顾留芳与紫萱的邂逅!

在这样的氛围中,唯有爱情,不负良辰!

到了唐代,元宵节更加热闹了。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

“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

最炫民族风的盛世大唐元宵节,狂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大家将灯挂了满城,所有人都参与夜行,放飞自我。当然,这个放飞过程是允许搞对象的!

宋朝更夸张,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正月十五日元宵,……灯山上采,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当时,正月十四——正月十六三天会开宵禁,出现“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奇景。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才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那么,有一个问题需要问一下了。元宵节这么开放,自由,确定男女之间不会发生什么吗?

从白天到夜晚,再到第二天早晨,“男女混淆”,确定不野合吗?

答案不确定,但绝对不能排除!

然而,古代官方一直鼓励与支持元宵节开宵禁,可见是默许的!

当然了,野合并不是新鲜事,古代先民就崇尚自由恋爱。《史记》中记载,伟大的孔夫子便是父母野合而生。

但是,这点大可不必过于歪解。所谓野合,只是官方支持的一种郊外的自由恋爱,本质是确认过眼神,找对的人,是对生命的崇拜!

在这样唯美的大背景下,《生查子》就很好理解了!

全词讲述的是一个开头美好,结局潦倒的爱情故事。

去年元宵节,花市的灯亮如白昼。他和她相约于月儿初上柳梢的黄昏之后。具体约会做了什么,没有写。

但今年元宵节,月儿依旧如约升起,灯儿依旧如约亮起。可是去年那个和自己约会的人,却不在了。想到这个事情就意难平,哭得好伤心。

这首词,最唯美的便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短短十个字,看似写景,却不留痕迹的将恋爱中的小娇羞、小情态、小想入非非都写尽了。仿佛此处省略一万字……

必须指出的是,欧阳修可是个已婚人士!而他这首词,显然不是写给妻子的!一个“约”字,暴露无遗!试问,谁家老公大过节会对妻子说:“约吗?去那棵树下!”

他约了啥,就不好说了!

唯一确定的是,最后的结局并不好,两人分手了,不再出现在彼此的生命中!

所以,《生查子·元夕》真的是一首很俗气、很自我、很写实的词。

只因欧阳修水平太高,才能将大俗写成大雅,写出了格局,还接地气!

事实证明,真的不要把古人想得太封建,太保守,人家比我们会玩多了!

欧阳修的这首词,只是记录下了当时元宵节狂欢场中很小的一角。那夜会有被负心汉抛弃的失落的女孩子,心中哀叹着物是人非。同时,那夜也有正在约会,享受爱情的人!

所以这首词很神奇,热恋爱的人会沉浸在上阙中,笑得合不拢嘴。而失恋的人会被下阕虐,哭得撕心裂肺!这才是真实的元夕,真实的爱情!

抛却有色眼镜,抛却封建藩篱,真实的元夕可以是一个单纯的情人节。在这天,男男女女可以夜不归宿,在这一天,可以约会,甚至可以野合!并不存在禁令!

了解了古代元宵节,上巳节的话,会发现如今单身率高是有原因的。我们都没有那种火树银花天不夜的氛围,看不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遇不到灯火阑珊处的要等的对的人!

所以,今年元宵节要怎么过呢?约吗?月上柳梢头时,可有人在黄昏中等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