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入门(太极内功修炼法)

劲力是拳术的根本要素之一。武术运动中的技术、战术、神意、感知、反应的运用,说到底无非是为了增强劲力,以产生更大的搏杀效果;同时,劲力也是搏击速度、攻守实力的依据。因此,劲力的修炼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环节。

太极拳也不例外。就传统而言,太极门对“拳术劲力”有多种称谓,诸如“劲”、“内劲”、“内力”、“沾粘劲”、“将化劲”、“凌空劲”、“螺旋劲”等等。为了行文方便,并保证概念的统一性、准确性,笔者将太极门所修所持所用的拳术劲力统称为“太极内劲”。而常言的“将化劲”、“采劲”只是太极内劲的具体表现形式;“听劲”、“懂劲”之类只是太极内劲的某种状态或境界。

论及太极内劲的作品已经有很多,其中不乏见解独到,意义深远之力作。略显遗憾的是这些作品或从局部论单一劲力之修炼,或从间架析局部劲力发放之技巧,虽皆属精妙之论,然对读者特别是初学者,却因没有整体认识而难于理解与练习。本文拟从太极内劲的具体修持程序与要点方面作一较为全面的探索。只是一家之言,诸君多加指正。

养浩然之正气 足内劲之本源

内家劲力以内气为本源,故修炼太极内劲之首要任务便是充实内气。气足之后,内养心神,外润诸形,最后神形气合交互修而生内劲。

什么是太极内气?太极门认为,太极内气是“中气”,亦即不偏不倚、不滞不息,亦刚亦柔,自然得中之浑元一气。静坐、站桩、盘架、推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炼出太极内气。本文着重阐述运用盘架(太极拳套路练习)修炼太极内气的方法。

一、气在松静中养

本文既然讲的是在盘架中修炼内气之法,所以首先要求大家学会一套太极拳,任何一家都行。首先讲求一招一式的正确性、准确性,手、眼、身、步的协调性。然后注意各式之间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保证太极拳法之形合于太极之理。最后力求拳架运行的圆活平正,松柔舒缓并达到“不思而行”的自动化的程度。

有了“形”的保证,我们可以在盘架中“找”气了。请静下心来,把注意力从拳架是否圆满正确的疑虑中解脱出来,轻松地注意肢体内部的具体状况,缓缓地走架,静静地用功,久而久之,我们便会进入一种“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浑沦、虚灵具一心”的气功境界,在此气功境界中,以此虚灵之心,观照全身内外,便会发觉身体某些部位逐渐出现温煦如春的热感,并波及全身,热感之内仿佛有“物”,如烟如雾,似云似水,或聚或散、亦舒亦卷。此物充斥全身内外,四肢百骸之间,周身有凝重充实之美感。这是初期的“气感”,说明内气已经开始滋生。而后期,热、麻、胀感将逐渐淡化,而“恍忽有物”之“物”感就相应地明朗化了。到此境地,我们才可以说“找”到并拥有了较为充足的内气。

二、气随心意而行

养气的目的是为了“用气”,即将“气”这种最基本最富有生机的精微物质(或说能量)转化为我们所需的各种功夫。要“用”气,首先必须要求“气”能按照修持者的意志而运行或转化。这种练习心意驾御内气运行的能力的过程,我们称为“行气”。

现在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内气上,暗示其内气随动作的变化而运行。比如“楼膝拗步”一式,右掌前按之时,全身内气左向周转,其中一大部分内气由丹田循腰而上,经右臂而至右掌,掌指有热、麻、胀感。势出则气出,势收则气归。此行气过程同时包含两大要素:一是心意,二是动作。——这便是“以意司气、以形导气”的行气大法。

由于太极拳的动作圆活连贯,修持者的心意变换无端,故后期之行气能上达于巅顶,下趋于涌泉,内入于脏腑,外贯于皮毛,开之弥六合,合之归虚无而达圆满如意之境地。此种境界,意、气、形三家合一,心意居内为君为臣,内气居中为佐为使,形象居外为兵为卒。心之所动,气之所行,形之所趋有主有从,共生一体。此时,我们只要把握了“心”这个根本起因,就把握了形、气,甚至可以说把握了奉术诸要素!

由此我们似乎已经知道为什么各种上乘拳种都将“修心”作为根本要义的原由了。

炼气化力 运力成劲

内气一旦充实,就应当把握并进入“炼气化力、运力成劲”之运劲法门,以便使内气向实用方面产生质的飞跃。否则,不但无内劲产生,还有僵滞之嫌。每见盘架数年而无实战功力者,多是有“气”无“力”之辈,他们执着于“气”的美感而不思进取。若言养生,倒无大碍,若言技击,则绝不可取。

然而内家劲力的修持程序绝然不同于外家劲力的修炼,用打沙包举石锁之类的方法来练内家劲力,势必使劲力与内气的联系淡化,炼气之功就会白搭,而且练出的劲力还会失去灵性。因此,太极内劲的修持,愚以为走下面的途径效果更好。

一、试力

“试力”一词是我从大成拳“七妙法门”中转借而来的。试力即摸索拳术劲力,体验拳术劲力并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强化拳术劲力,古称“摸劲”,太极之“懂劲”亦含此义。笔者以为还是用“试力”一词较为雅致精当。

1、自我感应

在前面“养气”“行气”法的实修之中,我们会清楚地发觉,内气较充足时,除肢体热麻感之外,还有充胀感、凝重感和飘浮之感。这些感受都显示着同一个概念——力,实际上,这就是内气的力学效应的初期表现。对行拳炼气不足百日之功的初学者来说,不应该过早地突出和强化这种力感。但对功时已足、内气充实者而言,就应该再次把握力感并以此为契机进入试力阶段。方法是在行拳走架中激发内气并使之中平圆足,从气感中体认出凝重等力感,然后用意识引动,动作导引着意体察内在力感的具体状况。比如进步之时意想有前撞之力感同时着意体察是否真实存在。退步之时,体认吞纳之内力,提挑之时体认上浮之力,缠绕之时体认螺旋盘环之力,这是单向试力,单向劲力认清之后,即求双向及多方向劲力,使之进中有退,吞中含吐,上中孕下,直中寓曲。初期的力感只在局部,整体的力感随功时的增长而延伸。然而不管是局部还是整体,这时的试力是“力”“气”不分,感觉之中,气便是力,力便是气,气的舒卷开合即是力的盘绕吞吐,气的圆和统一即是力的浑元一体,于是请告诫自己:气即力也,得力则忘气!

2、融入自然

这是太极劲力与大自然相应和而构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整体劲力场的过程。方法是:当感到内在劲力圆满充足之后我们就将注意力放在本体劲力与外在劲力之上。因大自然的力量难以把握,故常将其变相视为空气之阻、动力。比如:前推之时,我们不仅有内在的前推劲力,同时应仔细感知空气向后方的阻滞之力;摄化之时,我们不但注意到了内在的后撮之劲同时也感到空气反方向的推动作用……。由于内在劲力的浑元性最终必将构成外在劲力的全面性。当内与外全面呼应之时,我们就会进入一种特殊状态:欲动又不能动,不动又不得不动;即是向一方向动又似乎在全方位动;即是向全方位动,又似乎没有动……如此矛盾,又如此统一!最后,由于本心真知真觉的作用,自然之力与本身之力场互相同化,使修持者形成一个统一的劲力场,其结果就是内外一体化。

3、真正“懂劲”

请仔细体认内与外,吞与吐、开与合,曲与直、环与枢,觉与力,心与劲,劲与形之统一状态及这种大统一之“劲”,惟有把握了这种“居一含万”的“劲”,方能称得上真正的“懂劲”。

4、归真至道

方法归一不为妙,一法归真知至道。

按:此即神明境界。意、气、力、形、法全然不管,所凭者一点真性、一片灵光而已。

二、正力

“正力”就是在统一的劲力场中开发与各种实战有关的具体劲力,最终又使具体劲力归于统一的过程。这是实战拳术的必然要求,也是前文第3步试力的主要内容之一。

1、验诸家力性

力有粘、沾、滑、涩、曲、直、绵、脆、长、短、虚、实等多种特色。运劲力之时,在保证劲力浑圆一体的前提下,应仔细感知这些特性。

2、证八门劲别

各种力性把握清楚之后就应结合太极拳之招式含意及主体动向对劲力进行分化与合成而构成“棚、浮、挤、按、采、拥、肘、靠”八大劲别,这是太极拳实战劲力之主流。

按:虽言“主流”,但绝非太极劲力之全部,此不赞谈,容后再叙。

3、见本来面目

验了诸家力性,证了八门劲别,回头一看,所谓“诸家力性”“八门劲别”原本一体,并无异类。正如《金刚经》云:“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4、求虚灵之机

云开雾散,晴空万里。亦如《金刚经》云:合相者、即非一合相”。

力因运而正体 劲因发而致用

“发力”或“发劲”,是将运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劲力通过良好的传递和有效的叠加之后从肢体的某个部位发放到受力系统上产生力的效应的过程。这是炼气、运力的主要目的,也是搏击的必然要求。

古论太极举所发劲力繁多,诸如“掤劲”“靠劲”“哼哈劲”“螺旋劲”“凌空劲”之类。实质上只不过是肢体间架、劲力方向、劲力特性、防守含意的不同组合而已,并非是什么玄妙莫测的东西。故本文不作分论。

发劲与运劲有必然联系是“体”与“用”的关系,运劲的质量将决定发劲的质量,若发劲不畅,威力不足,则应再到“运劲”中求索。

一、太极拳发劲原则

1、舍己从人

“舍己从人”不是叫你故意让给人家打,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知己知人、相机制人。不舍已,则必为妄心所惑而错误发劲;不从人,则难以准确把握对手的虚实状态而盲目发劲。故笔者曾在《太极推手精义》中言:“舍已之形,得已之势;舍已之势,得己之机;舍已之机,得己之心;舍已之心,得天地之正道。从人之形,知人之势;从人之势,知人之机;从人之机,知人之本心。不舍不得,不从不知;亦舍亦从,亦得亦知;知得兼备,即可制人,天道所制,无所不制。”

2、沾粘连随

要想“制人”必先“从人”,从人之法重在“沾粘连随”。通过“沾粘连随”致使彼我之间心与心、气与气、力与力,形与形相参相合,故能准确把握对方意、气、力、形、法每一瞬间的具体情况而占尽先机。有此先见之明,发劲制人的成功率就会直线上升。

3、趁势着力

太极有云:“挨着何处击何处”便是此意。

二、发劲方式

以下介绍四种发劲方式并略加阐释。

1、顿。发劲前全身放松,发劲时瞬时收紧,发劲后又快速放松,所发劲力奇峰突几,冷脆硬快,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派生力的发力方式。

2、促。用两个部位向对方身上发出方向各异的两股劲力,而这两股劲力又能根据扛杆原理或螺旋原理在对方身上进行良好的合成,产生强烈的破坏力。

3、过。在保证整体间架不变的状态下,劲力向一端发出后再向另一端发出。这种发劲方式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虚实转换。

4、回。即富有虚实层次的回往复发劲。

三、发劲层次

1、初发者兼以形气。

初学发劲当有意为之,兼顾内气之所行,外形之所趋,力求在发劲时具备充实的内气,协调的功架和强烈的攻击意识,使意气力形趋于统一。这是明劲阶段。

2、次发者主以心意。

这时的发力,已经把注意力从气、形之中解放出来。既不重形也不重气,全凭心意作文章。欲高则高、欲低则低,欲正则正,欲刚则刚,或绵或脆、或采或靠,意之所动,则力之所发矣。这是暗劲阶段。

3、后发者本于天机。

以意发力,必有执着处,一有执着便生迷误,生了迷误便不可能彻底了悟对方状态正确运用自然本胜控制敌人。故圣手所发,发于无心无意、无形无相之间。这是化劲阶段。拳术至此,可称“神品”。

太极拳修持系统与太极内劲

太极拳的修持体系包括相辅相承的四个方面:站桩,盘架,推手,实作。形式至精至简,内容博大精深。各色太极,形虽万殊而理惟一贯,如果修习者能在方方面面悟出它的真机真趣真精神并加以切实印证,即可成为一代当之无愧的太极拳家。

就太极内劲而言,站桩、盘架、推手、实作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产生、丰富和发展着太极内劲。分而言之,站桩之于劲、静中滋养;盘架之于劲,动中运化;内劲因推手而具灵性,因实作而臻大成。站桩是根是源,盘架是枝是干,推手是花是叶,实作是果是实。因此,若要全面修炼太极内劲,绝不能只圈于其中任何一种形式、更不能沉缅于某些单一的劲力。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具体状况结合各系统各自的侧重点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调整自己的程序和内容而使太极内劲沿着中正不偏、圆满通透的正确途径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