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祝英台越剧(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集播放)

范瑞娟 袁雪芬《梁祝 十八相送》

在梁祝的故事中,除草桥结拜,梁山伯大都是个被动的角色,祝英台主导一切。女扮男装求学尼山书院,十八相送处处见景引导,留下玉蝴蝶,牵着梁山伯来访,楼台安慰,发誓同穴共坟……全部是主动的人生。

梁山伯一直被英台领着走,即便是楼台会乍听英台已许配马家,少年意气,立刻雄起,要一张状纸进衙内,强硬一把,但即刻被英台劝阻:堂堂衙门八字开,官官相护你总明白。梁山伯只能活活郁闷死了。

但我羡慕梁山伯,他可以心无旁骛地了结短短一生,直线条地死在爱情中。

相对于祝英台的纠结、尴尬、挣扎、生死抉择,他不是简单幸福多了么?

虽然主动的人生比被动的丰富、精彩,但不为人知的难处,与谁诉?尤其是女子。回首一生无故事,才是最幸福的。

所以,祝英台实实堪怜。

她要说服父亲,扮作男子,外地求学。一日两日是玩耍,将自己的身心装在男子的外壳中生活三年,难道不会有度日如年之感么?除非她想变性。事实上,并没有。当然,仅这一条,她比花木兰要容易一些,学院总比军队好混。

张火丁《梁祝 》

上着云罗衣,下着白罗裙,头梳盘云暨,款步而出,“步香闺仍现我女儿风仪”,直到这个时候,看戏的我才把心放宽,祝英台回来了,张火丁也回来了。“别绣阁似笼雀凌空展翼”的祝英台虽然扑棱棱得让人爱,她自己也欢畅,但终究是在“戏”中之感。

越剧《梁祝》真是大才,不会让才华尽在诸生之上的梁山伯放鸽子来获取芳心,而是在草桥相遇时表述了“男女同是父母生,女孩儿也该读书求学问”的思想观念,轻描淡写地通了灵犀。这不是要写与祝英台心心相印,而是表明了一个与天下男子不同的梁兄。之于祝英台,不能错过的爱情,就从这里开始了。

梁山伯仅仅是因为心意相投便与祝英台结为金兰之好。他的草桥结拜并无情爱之意,和伍云召熊阔海结拜的意思没有差别。

说起结拜,文明演进越是精微,这种爽直却不乏温暖的感情表达方式越是式微了。

张火丁 宋小川《梁祝》

三年长载倏忽而过,戏曲对于梁祝的情意长是用之后每一场的回忆来填充的,全不要在这里累赘表达。传统的舞台手段简洁了当,一句唱或白即可。戏曲舞台的高妙就是千军万马无须场面,时光荏苒不用消磨。故事的演进就靠一张嘴,几个字,一个扮相的转变来交代清楚。

梁山伯是一个憨傻的青年,发现祝英台的耳洞,居然被庙会扮观音这样毫不可信的理由搪塞过去了。祝英台这个观音扮得十足虔诚啊,连耳洞都打个真格的。

我想,祝英台爱的肯定不是梁山伯的憨傻,应该是闷骚。只不过,戏曲没有表现而已。也必须不能表现,否则十八相送就更会基情满满。

十八相送是梁祝故事最美好的段落,两位三年同窗,情深意长的翩翩少年,一路同行,阳光流水,草长莺飞,花香四溢,一切尽在安静中暗暗蓬勃着。戏曲舞台少见的没有惆怅满腹的送别场景。在祝英台眼里,这一路风景都是两情之趣,不要说牡丹、鸳鸯,连石桥、水井都生出两性之情来。谁说恋爱中的女子最傻,我看还是多情女子多智慧。过眼即拿来我用,全不放过。最后是泥菩萨,恩,她第二次借菩萨玩花样。我若是梁山伯,要趁机看看这菩萨到底是穿耳洞了没有。不过,若是没有,祝英台也定会说这两地供的不是同一观音么?

“愚兄扶你过桥去”,不要扶得过于扎实,拉手过去就是了。这时候梁山伯不能真把祝英台当女孩儿家。看范瑞娟和袁雪芬的相送,透着文气,称得上蕴藉。尤其是袁的祝英台,既玲珑又大气,不像现在的演员,十八相送就已经是一只花蝴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