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1943(德黑兰1943高清国语)

《德黑兰43年》是前苏联拍摄的一部相当于谍战片的历史题材影片,公映于1981年。

整个影片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而且它没有采取一种英雄主义的歌颂的基调,反而从不同角度的亲历者的口吻来交待整个事件。作为一部苏联主创者拍摄的电影,它甚至没有好莱坞电影更洋溢着一种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而是体现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一种无力把握历史走向的无能为力。

一、 安德烈对历史陈账的再次揭橥:

仔细回味电影的情节,仍然有许多空白的地方令人无法理解,它所牵扯出的主线,是一个马克斯的杀手的自传与胶片,引发了对历史悬案的再次回顾。

也就是说,影片的着眼点,是通过一个参与谋杀三巨头的杀手的视角来逐层解开历史之谜的。

但是,这一切,都被苏联派出的特工安德烈化解了,从而扼制了一起影响着历史进程的谋杀事件。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安德烈没有公开这起事件的真相,反而由这个杀手主动地把事件袒露出来,这不是自寻死路吗?在影片中,说是马克斯因为寂寞与空虚,才决定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手稿抖落出来的,这几乎是一个引子与线索,从而把谋杀三巨头的真正内幕交待出来。

老年的安德烈也只身来到巴黎,去验证胶片与手稿的真实性。很难想像,三十五年后,那些胶片与手稿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值得由过去的德国搞暗杀的行家舍奈尔再去掀起新的行动。毕竟历史会解密,是否值得去为胶片与手稿而大动干戈?特别是马克斯早已脱离了第三帝国的体系,几十年来,只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杀手而已,有什么必要再次与他对决呢?

可以说,影片中马克斯兜出的历史真相,其实并没有杀伤力,而这一切,都在苏联人安德烈的掌握中,实在没有必要为这一个历史的陈账而展开新的角逐。其实这样一来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影片中的玛丽没有在当年德黑兰的那个极其危险的氛围中死去,反而在三十五年后的巴黎死于敌手,这都让人费解。

影片对事件的叙述是非常有层次的,但因为涉及的层次太多,反而令人必须费力地捕捉它的主要线索。

影片开始就通过律师雷德朗主持拍卖一本当年谋杀三巨头的杀手的回忆录,揭开了故事的缘起。这本回忆录的作者,就是杀手马克斯,不过此时他已改名贝克力尔。在现场发生枪战,马克斯干掉了一个杀手。影片接着以冗赘的情节表现雷德朗来到美国,被人绑架,在交出胶片后,安然脱身,与买主谈及胶片存放在巴黎的保险箱里。

苏联派出了安德烈前去巴黎调查文稿的真相,从雷德朗那儿知道,胶片被雷德朗带到美国去了,这样,安德烈就无所事事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娜塔丽,她跟踪着雷特朗,询问她当年母亲的事情,但究竟是什么事情,也不得而知,后来在雷德朗播放纪录片的现场,安德烈也在座,看到了后边的娜塔丽,从而安德烈认识了娜塔丽(从她的面容上,他看出了当年玛丽的容貌)。

娜塔丽搭上法国警察阿兰·德隆演的乔治的车,目的是找到雷特朗,追着一路来到飞机场,飞机上安德烈也在。不巧的是,飞机被一群歹徒劫持,据后来介绍,是为了营救被关押在法国、再过一个月就要释放的舍奈尔。按照安德烈的说法,她的母亲玛丽也受到威胁。乔治队长自告奋勇地追查娜塔丽的行踪,至于他为什么会听命于安德烈的吩咐,协助安德烈一起来查访娜塔娜,也只有天知道了。正当娜塔丽下楼来与乔治讲话的时候,杀手开枪,乔治队长中弹。下面就是安德烈见到了玛丽,两个情人再次相见,惊喜交加,恍若隔世。这是谁的错?然而,就在两人交谈片刻,正当玛丽去打电话的时候,突然一辆卡车碾轧过来,玛丽葬身车下。安德烈再次见到雷德朗,雷说手稿什么都没有了,全部消失了。最后的镜头,就是安德烈在飞机上看到一个小女孩向他微笑,脑子里闪回出玛丽当年在伊朗的一段对话,大意是说,按照伊斯兰的规矩,人只有与大地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生命的归宿。

影片在这里带有一种浓重的悲观情绪与宿命意味,似乎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终将归于土壤,当年的英雄行为,也失去了价值与意义,似乎根本不存在似的。这使人联想到,安德烈当年在飞机上与玛丽同行的时候,对偶然性的看法,好像是偶然性创造了历史,带有浓重的虚无主义,但后来安德烈还是强调偶然性中存在的合理性的成份,世界并不是蝴蝶效应起主导作用的一个空间,偶然性更多的是被人们作为解释行为的借口,就像他自称来到飞机上的原因仅仅是几个月前有一次没有买到酒。

这是安德烈的现在段落,他在这个段落中基本中没有作为,他在影片里的所有作用,就是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文稿的最后去向,以及电影中的其他人物的最终结局,在他的眼睛里,他看到了玛丽的死。

二、马克斯线索里交待的暗杀疑云:

影片的主要部分,是通过马克斯的角度来表现的。而这种表现,一旦由他的视角引入之后,已开始定位在一种主观的立场,也就是说回忆是马克斯的,但里面的视角立场却是安德烈的,这让电影的叙事角度变得古里古怪,这就是回忆的画面不是叙述者,反而叙述者作为一个神秘的角色被探讨。

影片通过马克斯的介绍,突出了舍奈尔这个人物,但是,这个人物的重要作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他策划的谋杀三巨头的行动,并没有取得什么重大进展。

影片从一个表演杂技的小酒吧里开始了情节的链条,一个白胡子的柜员,向安德烈介绍,德国人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德黑兰,因为德国人打听到在德黑兰的野战医院里正在准备与三巨头有着同样血型的血浆。接着是舍奈尔与人商量,从丘吉尔的自传中,猜出三巨头的约会日期会在11月30日。于是,30日便成为一个重点的日子。

下面是用跳跃式的几个镜头,表达一组连续的事件。首先让舍奈尔打听伊朗富翁的地址。接着是这个富翁的律师西蒙接到匿名电话,让他修改遗嘱,让富翁的遗体运回德黑兰。下一个镜头,可能是马克斯找到大夫,叫他按照病死的口径,为伊朗富翁之死定性。下面就出现了富翁的葬礼场面。

同时,表演杂技酒吧里的白胡子柜员,命令安德烈从瑞典混入德黑兰的航班。

下面,一个冗长的镜头,介绍玛丽下了汽车,见到西蒙,接着见到自称是日内瓦殡仪馆代表马克斯。在德黑兰,西蒙因怀疑富翁是被谋杀而死于非命,玛丽为马克斯当翻译,结识了伊朗父子俩,天天在野外训练钻洞,其实这是谋杀的真正的一组杀手,就是通过下水道进入英国大使馆。

同时,安德烈与手下窃取了马克斯屋子中的物品,上面标着30,分析是三巨头会面的日子,接着确定是如何执行任务,全力防止打草惊蛇。

影片接着突兀地另外表现奈舍尔与一个叫皮优的人模拟三巨头会面现场,进行暗杀演习。皮优成功地混入摄影队伍,但在前往路上的时候,假称摄影机有问题,而到一照相馆进行维修,照相馆主在里面放入了手枪,但是半路上,检查中被发现,皮优被捕。这时候,才交待出这一组不过是遮眼法而已,真正的杀手是马克斯那一组。

然而,马克斯潜入下水道,却被安德烈堵住,从而粉碎了阴谋。多少年后,奈舍尔问马克斯为什么没有成功的时候,马克斯交待了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计划被识破,从而取消了。其实这一计划,太容易暴露出来,反而没有记者那一组来得有效。特别令人不解的是,马克斯在丘吉尔路过的路上,已经看到了丘吉尔,却没有动手,失去了宝贵的机会。所以影片有很多不能理解的地方。

三、跨国爱情为影片增添了一丝绯红的佐料:

影片中,还安插了英雄救美的俗套的情节。安德烈与玛丽因为飞机上的相识,特别是在墓地上对于生死的考虑,使两人有了思想的沟通。接着,一起逛商店,谈及玛丽的童年,两个人似乎被电影安排顿时心有灵犀了。

在两人遭到杀手追击之后,安德烈把玛丽送到郊外疗养院,没想被奈舍尔的人绑架,并以她来要挟安德烈,逼他前来,安德烈的搭档前去救出玛丽,自己牺牲。安德烈作为一个特工,怎么可以有精力把时间放在与一个女性的卿卿我我上,而且还动用自己的有限的保护力量,去营救一个无关紧要的姑娘?这种小插曲,与主线无关,根本无关于安德烈对马克斯的侦察行动,不知有何意义?

另外,玛丽在三十五年前,就陈述她有一个女儿放在乡下,而影片中出现的娜塔丽却相当年轻,年龄上就对不上路。那么,当年的安德烈在完成任务后,为什么又与玛丽分手了呢?这一切,都令人莫名其妙。

马克斯的结尾颇有意思,一个名叫弗朗索的女子不经意之间走进了他的房间,他十分信赖她,一点没有多年来作为杀手的提防心态,反而放电影给她看,介绍自己的经历,直到被这个女人带着,藏到地下室里,见到了奈舍尔。两人相见,也无剑拔弩张的惊险之处,反而像老朋友一样,互论短长,谈起过去的经历,马克斯伤感地谈到自己曾继续进行政治谋杀,但“后来没人找了,有那么多年轻的,谁还要我呢?”奈舍尔则介绍自己“继续与一伙人干”,按电影的暗示,可能是恐怖集团,继续按照第三帝国的纲领,维护着纳粹的秘密。马克斯劫持了奈舍尔,但是还是被击毙了,终结了这个叙述者。

影片的结构上似乎是一种探索片的模式,任意扯起一条线索,然后有滋有味地描写下去,并无轻重之分,只有连续起来,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而其中还有太多的空白令人不得其详。

影片镜头仍是苏联电影的粗大笨,跟拍与摇动的镜头较多,但由于画面比较逼真,还没有什么虚假与空洞的毛病,但影片的沉闷仍是很明显的,很多镜头十分冗赘,由此看来镜头的切换与跳跃,是电影看了令人爽心悦目的一个好办法。影片的镜头不是轻捷的,而是滞涩的,并不令人感到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