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米约大桥(法国米约大桥介绍)

1990年代以来,在桥梁工程领域积累和形成了一系列来自建筑又区别于建筑,和现代桥梁美学既有紧密关系又具有全新内涵的美学思想、理论、方法和实践。主要包括结构的优雅和精美、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创新服务城市功能、展示结构技术魅力和新的结构装饰艺术等五个方面,构成了当代桥梁美学的主流思潮和审美取向,它是当代桥梁工程师与建筑师工程实践紧密合作的产物。

桥梁美学理论体系

关于桥梁美学

桥梁美学与建筑美学都属于应用美学(或特殊美学),它们不只是一种形式美学或形态学,同时也是一种功能美学、一种包含了伦理学的生态学;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美学和技术美学精髓的美学;包含了美的哲学、艺术社会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实践四个层次的美学。

研究桥梁美学理论体系,一是需要纵观整个历史发展时期,二是需要将桥梁与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考察和分析。

现代桥梁美学

1945~1990年,在近现代桥梁工程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去除装饰性的、呈现桥梁结构自身形态的结构美、比例美,让世人耳目一新。

1982年,莱昂哈特出版《桥梁美学与设计》,提出了目的与功能的满足、比例、序列、精练的形式、与环境相结合、表面质地、色彩、特性、复杂性与多变性的魅力、组合的自然界等十个方面的美学特性引导的设计准则。现代桥梁美学充分体现桥梁结构简洁、比例、稳定的结构美学思想精髓。

当代桥梁美学

199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城市改造和城市品质提升,对城市桥梁的文化艺术、景观造型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一些熟知结构的建筑师直接参与桥梁方案设计,一些具有艺术素养的桥梁工程师努力适应时代的需求,将建筑学专业的技术逻辑、设计方法,以及各种建筑美学思想和理念,不断地在世界各地桥梁工程中进行实践和探索,获得了成功,涌现了一批为人们所赞赏的桥梁作品。

30年以来,积累和形成了一系列来自建筑又区别于建筑,和现代桥梁美学既有紧密关系又具有全新内涵的美学思想、风格流派、创作理论和实践。构成了当代桥梁美学的主流思潮和特征,当代桥梁美学是桥梁工程师和建筑师合作的产物。

当代桥梁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城市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外在需求)

无论是既有城市需要改造升级,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还是新建城市高标准高规格规划建设,其中,桥梁无疑是被城市建设者、使用者寄予厚望的重要角色之一,这也是被城市建设的历史早已验证了的一条经验。

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建设早于我国,城市化率也高于我国,既有城市的改造升级的建设实践于上世纪末开始。

例如,英国盖茨黑德市是英格兰东北部的一个旧工业城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盖茨黑德市政厅提出了关于重建河边及邻近的废弃区,并将其与泰恩河岸纽卡斯尔的码头相连接的计划,通过全世界获邀参加的6支队伍设计的方案竞赛,产生了千禧桥设计方案(图1)。以盖茨黑德码头区为重点进行城市改造、沿码头重建一个新城区,千禧桥和波罗的海当代艺术中心、大型国际音乐厅,这三大标志性建筑彻底改变了城市的形象。

图1 英国盖茨黑德千禧桥

我国大规模的新城新区建设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近年来,无论新城新区建设还是既有城市改造升级,都在城市功能、品质和创新等方面有了极大地能级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对城市桥梁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桥梁工程技术发展与进步(内在能力)

总体来看,随着结构理论和数值分析能力的发展,大型装备和施工工艺的进步,材料科学的创新发展,桥梁工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工程师应对大跨、复杂和创新结构的能力越来越强大,结构的安全、耐久、稳定、防灾等性能获得了充分的保障。

这一发展进程在桥型结构方面表现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丰富,以满足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的需求。以斜拉桥为例,自从1956年瑞典Strmsund桥建成以来,在短短70年时间内,斜拉桥无论在主跨跨度、桥型体系、结构性能、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应用等多方面都产生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工程师和建筑师合作的产物(直接路径)

工程师努力涉猎专业以外的学科,有助于开阔视野,提升设计、建造优美创新桥梁的能力。建筑师勇敢地涉足桥梁专业领域,给桥梁带来了巨大的创造力和无限的创意。工程师和建筑师紧密合作,直接产生许多优秀的桥梁作品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当代桥梁美学的内涵与特征。

例如,法国米约大桥由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勋爵和法国工程师米歇尔·维洛热的合作。面对建成后的大桥,福斯特自豪地说,人造的工程必须与大自然融合,桥墩必须看起来像“天工”,就像从地上生长出来。例如,由著名建筑师Zaha团队主持设计的我国台湾淡江大桥(图2),构想采自云门舞集的舞蹈,光影的流动就是舞者的舞姿,云门舞集是台湾文化的代表。主跨450米独塔不对称斜拉桥,桥塔设计的双手合十造型代表祈福,祈福台湾更祥和、更美好,淡江大桥也会替夕阳增色。

图2 中国台湾淡江大桥

当代桥梁美学主流思潮和特征

在业主和大众挑剔的目光下,建筑师与桥梁工程师紧密合作,将建筑美学的思想理论、艺术形式、创作技法,创造性地融合进各式各样的桥型结构中,涌现出或精致优美、或别具地方特色、或创新的结构、或美轮美奂的一批代表性桥梁作品。

这些代表性桥梁作品既是当代建筑美学思潮在桥梁专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成果,也是现代桥梁美学在新时期焕发出的新生命、新活力,凝练成为当代桥梁美学。

结构的优雅和精美

自从温图利提出向现代主义挑战以后,诞生了“新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建筑师称得上是时代卓越的修辞学家。他们善于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拆、穿插、叠加、并置甚至异构,建立起一套全新的逻辑体系和句法系统。他们对细部的精心推敲,对整体审美效果的考量,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一批完美主义者。

例如,瑞士圣尼伯格桥为曲线矮塔斜拉桥(图3),桥塔呈花蕊状,概念设计由Christian Menn完成,孔跨布置为(59+128+140+134+65)米。

图3 瑞士圣尼伯格桥(1998)

桥塔塔柱横桥向呈花蕊弧线形,由谷底向上至桥面张开,立面同样下窄上宽,使得总体布局上彰显优雅而挺拔。细部上,塔柱外立面上的凹槽,横断面上由三个矩形叠加而成,使塔柱简洁而精致。主梁为简洁、整体性好的双边主梁形式。塔、梁、墩,所有的构件,简洁流畅的几何形式,精致的细部推敲、整体美学效果的斟酌,造就了圣尼伯格桥简洁流畅、优雅灵动的新现代主义美学典范。

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地域主义的思想由来已久,各个时代都有融合地方特征的建筑现象存在,构成每一个时代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景观。

在现代,地域主义已被广泛接受并深入人心,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城市桥梁与地方人文传统、城市情感获得契合,需要设计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与艺术才情。桥梁的地域性表现更多的是一种符号式的象征:通过抽象的几何形式对传统历史做出回应,从而产生一种文化上的共鸣。城市桥梁的这种呼应地方文化、传统与文脉的地域主义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形式上表现地域文化,另一种是对地方精神的隐喻。

例如,越南岘港的龙桥横跨在穿城而过的寒江上(图4)。桥梁设计的龙体造型,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岘港尤其在离岘港30公里的会安,到处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的会馆建筑,源于曾经有很多华人在这里经商和繁衍。

图4 越南岘港龙桥

该桥创造性地将拱桥的形式与东方传说中的“龙”的形象结合在一起,龙身由三根拱肋组成,齿状的“鳞片”则构成拱肋之间的横向联系,由钢制的金属片拼成的“龙头”从桥头向上伸出。桥梁总长666m,桥梁宽度37.5m。不等跨的布跨形式使得“龙”的造型更加自然,侧面看去,桥梁形成一条正在贴水而行的巨龙。获得了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浓厚的民俗化表现。

创新服务城市功能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所称的“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整体性组织,总体与各个局部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必然的联系,像自然界生长的植物、生命体一般。有机建筑与有机主义建筑美学是现代建筑运动中另一种建筑创作潮流,有机主义建筑美学一方面给城市桥梁带来了更自然化的形态,另一方面给城市带来了更生态化的自然的人居环境。

城市桥梁的有机主义建筑美学能够更好地为城市服务,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先行者,也是先进性的体现者。城市桥梁的有机性表现、自然化生态化审美不再是设计者的一种形式化、表面化的追求,而是有机主义建筑美学思想与城市桥梁的深度融合,除了使人们获得有机的形态外,更为重要的是给人们带来了自然化、生态化的城市功能和环境。

例如,浙江衢州市有1800年的历史,始建于479~502年的八座古舍书院,更是彰显衢州重学尚学的人文历史特色。衢江大桥位于书院路跨越衢江(图5),作者采用两本翻开的书本构成了两个V形墩作为桥梁上部梁体的支承结构,书本形式的预应力混凝土v形墩桥梁方案形成了。方案的结构形式与桥梁的文化寓意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并且,通过弧形的玻璃人行通道,将桥面人行道连接到翻开着的书本顶面上,作为观光平台。桥梁的人行通道使桥梁的各个部分得到充分的沟通,体现了功能、空间和寓意的有机整体。

图5 中国衢州书院大桥(2017)

展示结构技术魅力

赫尔穆特·雅恩(Helmut Jahn)说:“每一代人都必须建造自己时代的城市。”高技派建筑师就是这样,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一种拥抱未来的热情,创造着合乎时代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建筑,创造着大气磅礴的、新的功能主义空间和未来空间。

毫无疑问,桥梁比任何一类建筑都更加依赖结构技术,也更加自然而然地体现结构技术,在应用结构技术的同时,也与生俱来地表现着结构技术。创新的技术,包括结构、材料或施工技术等,越具有表现力和影响力。

例如,在世界上,现有的超大跨径斜拉桥的桥塔大多是稳定性好的钻石形桥塔或者A形、倒Y形桥塔等,如日本多多罗大桥采用钻石形桥塔,法国诺曼底大桥和我国苏通长江大桥采用倒Y形索塔。而昂船洲大桥采用独柱烟囱型桥塔(图6),挑战了独柱高塔静力、动力稳定与抗风、抗震等一系列世界级、超千米斜拉桥的技术难题,获得了“擎天柱” “一发千钧”的高技术带给人们的震撼和惊艳。

图6 中国香港昂船洲大桥

同时,独柱桥塔位于桥面中心,桥面为分体式钢箱梁,钢梁总宽53.3米。箱梁中间开槽有助于提高大桥抗风性能,也大幅度增加了桥面横梁的长度和受力,但可使桥面增添通透感和轻巧感,主跨1018米的桥面犹如飘带飞越蓝巴勒海峡,精湛的结构技术再次得以炫示,使得人们无论在桥上驶过,还是在岸边观赏这座大桥,都能被实实在在的高技术所吸引和感染。

新的结构装饰艺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关于装饰艺术的审美心理学和社会学发生着巨大的变革。19世纪下半叶盛行的矫饰、繁琐的设计风潮受到建筑理论家的质疑。以拉斯金(John Ruskin)为代表的设计理论家宣传设计的功能性、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为大众服务等观点。在设计领域掀起了 “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建筑设计成为展示其思想主张的主要方式。新建筑运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而结束。1925年在巴黎举办了装饰艺术展,装饰艺术运动(Art Deo)因此得名,并在欧美各国掀起热潮,并在美国达到高潮。

在近代,著名的法国亚历山大三世桥和美国金门大桥成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装饰艺术风格的经典之作。

进入现代以来,各种桥型结构趋于成熟,结构自身的魅力也越发显现,桥梁工程反对各种装饰、彰显结构之美业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当代有一类装饰为许多人津津乐道,那就是新的结构装饰艺术,在相对简单的桥梁结构(如一般跨径的梁桥)上,营造大型的装饰结构,构筑新颖优美的空间艺术。

这是一种和原结构融为一体的装饰,一种区别于假结构的装饰结构,一种富含多种装饰艺术思想和美学语言的结构。如新加坡亨德森波浪桥,图7,在梁式桥梁体外侧装饰成弧形波浪,纵桥向有四个波峰和三个波谷。在波峰处,在桥面上形成半包围的空间,游人在其间休憩观光。

图7 新加坡亨德森桥(2008)

面对世界范围内桥梁美学的新发展、新动向,审时度势,追根溯源,提出当代桥梁美学的概念,梳理出包括结构的优雅和精美、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创新服务城市功能、展示结构技术魅力和新的结构装饰艺术等五个方面的主流思潮和审美取向,以期为我们建设新时代更优美的桥梁提供美学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