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麻痹(神经麻木怎么办)

2021年5月29日

患者,男,56岁。

主诉:左足下垂伴足背麻木3天

病史:3天前行走时不慎崴脚,随后就出现行走时左脚尖不能抬起,足背麻木。

检查:左踝关节没有明显的淤青、肿胀,外踝下压痛(+),踝关节背不能背屈,足背第1~3趾及踝关节感觉明显减退,左足背动脉搏动肉眼可见。

诊断:腓总神经损伤

治疗:取左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丘墟、解溪、条口、太冲等

体会

这是一个内科会诊的病人。腓总神经损伤其实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病种,但如果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小腿肌肉萎缩,严重影响行走功能。

在临床上,如果出现腓总神经损伤,首先病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足下垂,走路脚尖不能抬起,呈跨阈步态,就好像前面有个障碍物挡在自己面前,把脚抬高点才能走过去。同时足的外翻功能也会明显受限,而且小腿的前外侧和足背前内侧感觉都减退。通过做肌电图,就可以明确腓总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腓总神经有两个分支,一个是腓浅神经,另一个是腓深神经,由于它们支配不同部位的皮肤,所以损伤后病人的临床表现就会有所不同。腓浅神经损伤后病人足背及趾背的大部分皮肤都会麻木,而腓深神经损伤后会出现足下垂及脚拇指下垂,足呈内翻状态,无法正常行走。所以上面这个病人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都受到损伤。

腓总神经麻痹是西医的叫法,我们中医学没有特定的称谓,不过根据临床症状,应该归于“痿证”、“痿病”、“痿足辟”、“痿痱”等范畴。《黄帝内经·素问》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

中医学认为,此病的病机是因劳因伤致局部经筋损伤或为寒湿邪气所客,导致所过经脉的气血阻滞,运行不畅而发为本病;甚则经脉闭塞,神气出入不畅,终致足缓不收。此病初期属实证,迁延日久,则由于气血不荣,导致肌肉萎软无力,属虚实夹杂。

针灸基本穴: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

腓浅神经麻痹者加丘墟、解溪;

腓深神经麻痹者加条口、太冲。

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经脉交汇之处,针刺此穴能达到一针三穴的效果。既能健脾益气,又能滋补肝肾。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其调脾胃、补气血、通经络的作用较强。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下合穴、筋之会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筋急,阳陵泉主之”。传统的经络学认为神经其实属于经筋部分。

丘墟是足少阳胆经的原穴,其能疏通经络、通利关节、散除局部的气机壅滞,且其局部分布有腓浅神经分支。解溪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浅层布有腓浅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善治下肢痿痹、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条口深处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理气和中之功效。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黄帝内经》给痿症提出一个基本的治疗原则,那就是“治萎独取阳明”。所以针刺会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解溪,同时取三阴交、阳陵泉、丘墟、条口、太冲等穴,通过针刺激发神经感传,必然能使麻痹的神经起到良性的调节,从而使经络疏通,气血运行受阻改善,筋脉得以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