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荷花别样红ppt(如何制作ppt课件)

决赛现场

很荣幸受邀参加这次小学古诗词教学展评活动,一天下来,看了七节课,很辛苦,但也很兴奋。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韵律、节奏、精准、凝练……,让千百年后的我们,现在读起来还能从其用词、结构与意境中感受到无穷的美。作为古诗的教学,自然要有诗有画有意境。在“读”“品”“赏”“悟”上下功夫,让学生会其意,悟其神,入其境。七位老师的课,堂堂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可以说是一处一风景,一步一咏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特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小学古诗决赛现场

一、整体把握,目标清晰 七堂课所选除两首边塞诗、一首叙事外,其它四首或托物明志、或借景抒情。老师们对所执教内容,在整体把握和教材的处理上还是比较准确全面的,教学目标和基本流程也都清晰明了,没有大的失误与错乱,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显示出老师们比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课堂把控能力。

二、语言诗化,美的享受

诗化的教学语言可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浴冬阳。多数教师都能以诗一样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些语言或抒情或凝重或简明或精致,让学生产生无穷的遐想,获得美的享受。如峡山学校的饶思颖老师,用有“温情”的诗意语言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那亲切的“小黄鹂”呼唤,与一声声甜美的回应,着实令人陶醉,还有发自内心的“不急的,相信你能说得更好”“我们换个说法好不好”……无不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信任与关爱。六小吴珊娟老师在出示边塞图片后对创作背景的介绍,指导诵读时的情感渲染与引读,九龙中小的徐娟娟老师、实小的官蔼兰老师在总结拓展时的语言也都非常精炼、优美。

小学古诗教学决赛现场

三、读中感悟,落到实处 好诗不厌百回读。课堂上有初读、品读、赏读、范读、引读、赛读、小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的读,孩子们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大多教师的指导也非常到位,如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标点、读出理解、读出古味。加上表情和动作读,看着老师的手势读。这次,课上教师的引读是一大亮点。他们用诗一样的语言进行情感的渲染引领,孩子们自然读得入情入境。如《出塞》一诗中,六小的吴珊娟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时,用不同角色对“征人”的思念、期待,“征人”面对强敌、祖国、亲人、友人时不同的表现等,来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孩子们读得一次比一次有味儿,一次比一次入情;又如白马中小的李冰云老师通过对“悲”的不同解读引导,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金军残暴的悲愤、对南宋小朝廷无能的悲哀,对百姓的遭遇的悲伤所表达出的不同感情,为学生的朗读奠定了基调。还有九龙中小的徐娟娟老师、实小的官蔼兰老师、江埠中小的徐莹老师,他们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为学生对诗的品赏作了很好的感情铺垫。 四、多元整合,彰显素养教师注重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和新旧知识的整合,互相融通,组成知识环,如六小吴珊娟老师在配合讲解中,对高适《燕歌行》、李颀《古从军行》、卢纶《塞下曲》等的适当引用比较,峡山学校饶思颖在导入时引导学生对已学古诗的复习,实小的官蔼兰老师为说明梅花的“清”与“香”对元代僧人德祥《月夕看梅》中“梅花夜开香满溪”的引用,白马中小的李冰云老师引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西林壁》等等,从中不但可见我们老师深厚的古文储备与知识积淀,也可以看出老师在教学设计时的匠心独运;大部分老师都非常重视资料的搜集与运用,辅助对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文的理解,如五小周丹老师对“浪淘沙”诗名的介绍,六小的吴珊娟老师对“李广”将军的介绍,实小的官蔼兰老师对“王冕”的介绍等;重视音、视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学提供有效服务,如五小的周丹老师通过歌曲《龙的传人》和短视频介绍黄河,六小吴珊娟老师通过短视频介绍战争的惨烈,江埠中小短视频介绍写作背景等。有些老师还注重了“诗”、“文”的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结合,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理解、积累语言。如五小的周丹老师讲最后一句时,就用讲“牛郎织女”故事的方式使“诗”、“文”巧妙整合,实小的官蔼兰老师在教学中就用“连线”“填空”、江埠中小的徐莹老师用“知识报答”的方式巧解诗意。这次比赛中,老师们还注重了“诗”“画”的整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参加展评的老师能用自制的图片、板书时的简笔画、示意图与古诗有机整合,如峡山学校的饶思颖老师设计的依诗画贴图,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江埠中小的徐莹老师将诗中主要景物用贴图的形式展示也很有创意。

小学古诗教学决赛现场

五、关注学生,习惯培养 学生被尊重,就有浓浓的“温度”,关注学生要落到实处,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观察学生的讨论状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要怕学生节外生枝。老师要学会等待,因为课堂需要“安静”,表面的浮华不利师生的深度交流,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在这些方面,峡山学校的饶思颖老师做得比较到位,如:“绝”字的书写,当学生不会读时的指导,画配诗时学生对贴纸的摆放指导等。

其实,老师们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仪态端庄、普通话标准、精神饱满等。但只要是真实的,就总会是有缺憾的。这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1.如何理解与实施大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老师在教学中要有大视野,不要小家子气。这表现在今天我们对诗的文本解读上,有些就没做到多元化,过于局限于诗的写作时代,深度解读不够。对“先教做人,再教做学问”理解还不够深刻,没做到古为今用,做好学科整合,特别是在与时事、热点的结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教学上主要表现在指导方法上的放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如当老师让学生看图后,用一个词(一句话)表达自己对黄河的感受时,有生说“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时,老师此时本应该是“真不错!你能从静止的画面看到黄河奔腾东流的气势”的肯定,而不是“你看到浩浩荡荡(汹涌澎湃)了?”的质疑。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我们自己就应该先放下身段,真诚倾听他们的心声。

2.如何把控好教学的节奏。譬如唱歌,没有高低起伏、没有轻重婉转,如何能打动人?在诗的理解上,我们应指导学生发现并处理好上下结构关系,而不应一味对诗进行碎片化、割裂式的讲解,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充分发现诗的原有韵律与节奏;在教学方式上则要张弛有度、动静结合,充分发挥各个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既不使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负担,又让学习在高效中进行。

3.正确认识“鱼”与“渔”的关系。如从所提供的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怎样使用文本中的注释帮助了解写作背景与理解诗意,如何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与读出感情,还有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等等,可根据情况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与归纳,而对课标不作要求的修辞、诗意的精准理解等则可粗放些。有几堂课老师有学法指导的意图,但总让人有浅尝辄止的感觉,缺乏明确的要求与实际的指导,也无方法的概括与归纳,更无内化与迁移的训练。

4.要重视文本中插图的作用,少一些音视上的污染。小学古诗文本教材中,基本都有很好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老师们能将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本身是值得肯定与提倡的,但不能过度、过滥。有些课件制作还是太过粗糙。背景音乐声音太太、图片像素太低、字体字号颜色混乱等即为具体的表现。另外在选择上,也应有所考虑,要找适合你的课所定基调的,不能一节原本是比较庄重、严肃的课,你找个搞笑的视频来。还要注意暴力、血腥、不雅等画面是绝对不能出现在课堂上的。

5.正确处理读与悟的关系。老师们都很重视诗的朗读指导,希望通过读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悟情、会意。但在处理手法与实际效果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当然这里有很多原因,但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本应是“东风吹柳万条斜”你却偏要“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渲染与引读需要老师根据诗所能创设的情境有感而发、水到渠成,而不是无病呻吟、牵强附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构建充满诗意而灵动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充满诗意的人生,是我们每一位新时代语文老师所肩负的责任,七位老师已经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相信在大家共同不懈努力下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