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医生世家,却弃医从艺,走上了歌唱道路;他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再见了,大别山》、《清江放排》等歌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

他曾受到周总理的褒奖,被列为中国当代十大歌唱家之一,代表国家出访多个国家与地区;他就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

出身医生世家

1940年3月,吴雁泽降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一个医生世家。他的父母一生行医,父亲是外科医生,在方圆几百里内都小有名气。

幼年的吴雁泽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小资情怀的家庭中,当时中国的文化正处于活跃时期,流行歌曲和进步歌曲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为医生经常要接触生老病死和伤痛病残等人间疾苦,所以唱歌便成了吴家人自我安慰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寄托喜怒、抒发哀乐。家庭的环境和社会的氛围给幼小的吴雁泽奠定了艺术的基础。

吴雁泽从小就喜欢唱歌,12岁时便在村里的戏台上上演自己编曲的“歌剧”《啼笑因缘》;上中学的时候,他是学校里唯一的“男高音”;1956年,吴雁泽更是在电影歌剧《天仙配》中以董永的形象第一次亮相荧屏……

他的中学老师从点点滴滴中发现了吴雁泽的演唱特长,便经常从当时的《收音机节目报》中划下预告,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吴雁泽听广播,训练演唱能力,希望他将来有机会能够走上专业演唱艺术家的道路。

弃医从艺

对于生长在医生世家的吴雁泽来说,成为医生似乎是一件不容质疑的事情。他的父亲在临终前也特别交待,希望吴雁泽能够“子承父业”,所以中学时代的吴雁泽将医生作为了自己的志愿,并且顺利地考上了当时山东省内的一所医学院。

可是当一切的一切已经按照预设的轨迹顺理成章地发展时,一张不起眼的张贴在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却突然颠覆了所有的一切,让本该握手术刀的吴雁泽踏上了音乐的道路。

当时,拿到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吴雁泽在从大明湖畔回家的路上,在一根电线杆上看到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招生简章,这张贴在电线杆的“小广告”点燃了吴雁泽内心向往北京的火焰。

就这样,在同学的鼓动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吴雁泽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在济南的考试,并且被成功录取。

当村里的乡亲们知道这件事情后,纷纷呼着传诵:“老吴家出了一个状元!”而想到可以进北京,吴雁泽自然也是欢欣鼓舞。身着白色对襟小褂、脚穿“千层底”山岗鞋的吴雁泽就这样跌跌撞撞进了北京。

荣耀背后的艰难

能从山东考到北京,这本是一份荣耀,但是在荣耀的背后却伴随着艰难的现实。作为一个从村里来的孩子,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后的吴雁泽一时难以适应这里的环境。虽然凭着当时“音乐感觉好,声音味道好、有潜力”的优势被顺利录取。

但带着一口山东腔的吴雁泽,在音乐上,不懂五线谱、不会钢琴,几乎就像是一张白纸,跟身边大多从大城市来的同学一比较,自然也成了班级中相对平庸的普通一员,“鲤鱼跃龙门”的幸福感觉一下子从他的心中灰飞烟灭。

和同学间巨大的差距让吴雁泽考入中音的幸福感荡然无存,然而,这也激发了他不服输的心态。

学校的琴房紧张,他就趁着吃饭没人用钢琴的时候,跑去琴房打开琴盖来练,很多挨饿受累的时光就这样默默过去,吴雁泽便暗下决心,哪怕是吃不上饭,也一定要弄懂钢琴。正是抓住了每天这些一点点的时间,让他的内心倍感幸福和充实。

除了加倍地学习,吴雁泽还偷偷琢磨着同学们的练声,悄悄地“偷学”,自己找感觉、找时间模仿练。吴雁泽说:“不做到‘用心’,就会被淘汰!”

不会说普通话是吴雁泽在大学面临的又一大考验。当时带着浓重山东乡音的他,为了跟上大家,天天跟着收音机里的年轻广播艺术家学标准普通话。

老师给他下了硬命令:一年半之内必须改掉山东腔。如果做不到,就面临“被请出校门”的结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吴雁泽的普通话就这样被“逼”出来了…

受到周总理的褒奖

1964年,吴雁泽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当时他响应中央的号召,与著名演员谢芳对调,被分配到了武汉歌舞剧院。

到了武汉之后,武汉歌剧院让吴雁泽进京学习《东方红》,重点跟胡松华老师学赞歌。之后整整一年的时间,吴雁泽不断地刻苦练唱,把自己的嗓子练成了铁嗓子。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吴雁泽终生难忘的事情。1965年8月,因关心《东方红》的演出效果,周总理专门赶到武汉看《东方红》。当时有着一种“北有北京,南有武汉”的说法,对武汉的《东方红》,周总理也是早有耳闻。

据吴雁泽回忆,当时周总理穿着短袖衬衫,陈毅拿了一把蒲扇来到演出现场,看到吴雁泽在演唱《赞歌》时,特意问了负责人:“这个年轻歌手叫什么名字?”

负责人便给周总理详细介绍吴雁泽,周总理听完说:“这个小伙子不错,我看他很有前途,他唱得很好,这个《赞歌》他唱得很有味道,而且还跟松华同志不太一样。”

说完周总理还表示第二天上午想再听一次。这对当时的吴雁泽来说,可谓是最高的褒奖,他也把周总理当成自己铭记一生的恩人。

在湖北工作期间,吴雁泽走遍了全省72个县市,深入民间汲取文化精华、体验生活的丰富、积累音乐素材。许多他演唱的歌曲传唱至今,依然带有浓郁的湖北地域文化特色。

吴雁泽的三大法宝

1992年,吴雁泽被文化部调回北京,担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繁忙之余的吴雁泽始终没有离开过歌唱,他每天坚持练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未间断。

吴雁泽曾说:“我有三大法宝,首先一条就是清心寡欲,不吸烟、不喝酒、按时作息;另外就是淡泊名利,如果说我为了赚钱,很快就完了;第三条就是要艰苦奋斗,天天练,现在我每天都在练,每天一个半到两个小时,踏踏实实地练。”

吴雁泽刻苦练习的背后也离不开夫人林西琳的支持,林西琳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钢琴演奏家,精通声乐并有极高造诣。当年,林西琳为吴雁泽伴奏时俩人相识。

在后来长达数十年共同生活的岁月里,林西琳一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夫人、秘书、伴奏、保姆和保健医生。

吴雁泽说:“夫人是一面镜子。多年来,她是我的第一个听众,也是第一个判定者。她为了我默默奉献,给我极大的支持。夫人承担一切家务,她监督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生的转折和南北三地之间的辗转,构成了吴雁泽丰富的艺术生涯。

几十年来,他从事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研究工作,在继承中国民族、民间演唱,发展中国美声唱法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受到国内外的赞扬及音乐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