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享受人生的人,能够自发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生活中有一种活得很累的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

工作是一项任务,学习是一项任务,就连吃饭、睡觉都是一项任务。

任务完不成就会觉得自己很没用,即便把任务完成了,就好像是在交任务一样,收获成果的是别人而自己丝毫感受不到快乐。

充满自发性的人,美美地睡一觉,能够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缺乏自发性的人,把睡觉当做一项任务,不仅入睡困难而且连夜做梦,丝毫没有幸福感和满足感。那么,到底什么是自发性,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呢?

什么是自发性?

自发性是一种自然的,无需规划的、努力、盘算、即刻的、无意识的行动。其主要特别就是自我是行动的发起者,而不是外界的刺激。

换言之,我的一切行动都是内在力量的驱使,而不是因为外界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刺激。

例如:我好好学习,不是因为父母和老师的期待,不是为了超越他人,更不是为了将来取得成功。

而是此时此刻,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望和冲动,我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这就是自发性。

再比如,我喜欢一个人就会努力追求她,这与任何人没有关系,仅仅是来自内心的一种自觉、一种冲动。

自发性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感性,一个是悟性。感性是一种接纳力,是一种觉知力。

别人放在你面前的一杯水,你觉知到它的存在,这就是接纳力,这就是感性。

所谓悟性就是对事物的思维过程,是最终决定事物的过程。一杯水放在你面前,你觉知到它的存在。

在悟性的作用下,如果你口渴了,就会喝掉这杯水。

你因为口渴而喝掉这杯水,这是你自发的行为,与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同样的,当你发表观点和态度的时候,当你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能不能像喝水一样自发的表现自己呢?

缺乏自发性的表现

把所有的事情都当成任务

缺乏自发性的人,需要在别人的“监督”之下才能生活,他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任务。

这一模式与童年时期极为相似,按照父母的要求生活,在父母的安排之下学习、成长,似乎没有一件事情与自己有关。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得有这么一个人“管”着他们,否则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他们偶尔因为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别人的欣赏而感到快乐和幸福。

可是这种幸福是很短暂的,因为他们马上就要面临新的任务。总是带着做任务的心态生活,就会越来越疲惫。

不能即刻反应

缺乏自发性的人,很难做出即刻反应。

大家在讨论的时候他们默不作声,等到讨论结束之后,他们才会发出抱怨。他们在发表态度或者看法时,总是害怕不能准确表达,因而错过了最佳的表达时机。

比如,在跟父母讨论志愿的时候,因为不能做出即刻的反应,只能半推半就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其结果就是事后感到后悔,抱怨父母私自决定自己的志愿。

可是事情已经晚了,已经没有改变的可能了。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地未完成事件,造就了我们内心的一种缺憾感,让我们深陷内耗之中。

优柔寡断、迟疑不决

缺乏自发性的人,一方面抱怨别人私自安排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在选择面前却表现出优柔寡断和迟疑不决。他们缺乏自发的内在过程,无法感悟到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明白自己能做些什么。

他们不仅缺乏自发性,而且缺乏能动性。在这种迟疑之下,无论他们怎么选择都不会感到快乐。对于没有选择的东西,内心会感到遗憾;对于选择的东西,内心会感到不自信。

他们总是处在纠结之中,要么放弃选择,要么心不甘情不愿的选择。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导致个体不能付出10分的力气。

如何培养自发性?

提高感悟

提高对人生的感悟能力,才能够培养自发性。感悟包括感性的觉察力以及思维的悟性,当你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觉察力,并且对现实感知到的东西进行思维加工,你就会提升对人生的感悟。

所谓感悟,更像是一种对当前处境的分析。能够看清自己所面临的处境,才能够自发的做出一些行动。

如果缺少了对真实处境的分析,那么整个人处在混沌之中,就会感到十分的迷茫和困惑。

放下过去,也无需理会未来,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此时此刻。感悟此刻的一颦一笑,感悟此刻的一分一秒,你的自发性就会得以呈现。

学习表达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懂得表达,也没有人能够像你父母那样主动地理解你,这意味着你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就是要用最准确的词语来描绘此刻的想法。

一开始你可能不是很熟练,但是你要多做练习。可以一个人做练习,慢慢发展到在社交中表达。

当你吃饭的时候,你要表达你的感受:真香啊,或者真辣啊。要用嘴巴说出来,不要藏在心里面。在公园散步的时候,你要表达此时的感受,真惬意啊。同样是用嘴巴说出来,不要藏在心里面。

总而言之,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任务的人,就会越来越身心俱疲。只有自发的生活的人,才能够感悟到其中的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