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喻:隐喻

(1)概念。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有相似之处,所以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

(2)构成必要条件。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否则无法形成隐喻;②本体和喻体一定有相似之处。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性的词语。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与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和她妈妈很像。

这是黑暗的一天。看起来要下雨了。

想象:每次看到这条红领巾,我都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天真无邪的童年。

例如:在祖国建设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雷锋。

(3)类型。①明喻,②隐喻,③比喻,④隐喻(是指从不同角度反复使用几个隐喻来说明一个本体。比如“你看,那些穿风衣的女生是骑自行车的,红蝴蝶,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几种特殊形式的隐喻:

本体与车辆并列:喷泉喷出的全是水,血管流出的全是血。

本体同位:千声唤你,你娘延安在。

本体修饰语:这是花的海洋。

喻体诠释的本体:书–人类的朋友。

感觉: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像远处高楼上幽幽的歌声。

(4)功能。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简单,③化抽象为具体,等等。

二、类比:改头换面

(1)概念。类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把A事物模拟成b事物。

(2)类型。包括把事物写成人(拟人),把人写成庄稼(拟像),把事物写成其他事物(拟像)。

(3)功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有生动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注意问题。(1)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和氛围。比如“秋雨逍遥舞几日,真无聊”。连绵不断的秋雨让人百无聊赖,但在这里却赋予了《秋雨》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境相悖。

②用于比较的本体和拟像(人和物)应具有相似性或相似性,使比较生动自然,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空里稀疏的星星眨眼,私下耳语,互相问候‘再见’!”互道“再见”显然不符合明星的特质。

③比较不当往往说明被比较的人和事没有相似之处,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环境。

类比和隐喻的区别

①类比是模仿“拟像”(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来模仿本体,重点是“拟像”;隐喻是本体的隐喻,重点是比喻。

②类比中,本体与“拟像”相互交融,使得本体必然出现,而“拟像”一般不出现;隐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主从关系,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喻体必须出现。

岸边的垂柳摇摇晃晃,像醉汉。(比喻)

岸边垂柳摇摇欲醉。(类比)

第三,转喻:充当代表

(1)概念。转喻是一种用相关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2)类型。①特征生成本体。比如红眼知道他家只有一个老太太…

②物质而非本体。如木为绳直,金为锐利。

③符号代替本体。比如谁料到会落到“三头”手里等等。是不是错了!

④人名作品。例如,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关于鲁迅的书。

⑤给自己起的外号。比如:“芦柴棒,去生火!”

⑥专名是通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生成抽象。比如,不要从群众中拿一针一线。

今天,整体的一部分。比如唱完了,没地方写,月光如水。

(3)功能。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新代万物,以物代情。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得到形象突出、特色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注意问题。①借体与本体密切相关。借体必须能够突出地表示本体,并且具有鲜明的表示性,让人一听就明白被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语境中对借作进行解释,让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比如“我家兄弟姐妹很多,已经有两个五角星,两个大学校徽了”。因为“五角星”既可以指解放军,也可以指铁路职工,“校徽”可以代表学生、老师,甚至校长;因此,缺乏“鲜明的代表性”会导致歧义。

(2)借用往往以褒贬为标志,反映人的思想感情。以字为借时,要注意褒贬。在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谓,反之,用大家都讨厌的事物来代表负面人物,如“诸葛亮”,常用来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常用来指负面人物。

转喻和借代的区别

(1)借代的作用是“指代”,即直接指借体为本体,其代不言而喻;转喻的作用是“隐喻”。虽然也有代换的作用,但隐喻中总有代。

(2)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借代作品与本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转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一定的相似性。

③比喻可以变成明喻或暗喻,转喻不能。

4.夸张:说大话。

(1)概念。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进行事先的刻意扩大、缩小或描述。

(2)类型。①夸张夸张:故意把一般的东西说得很大(更多、更快、更高、更长、更强……)。比如,我仍然对我的心感到美好,虽然我死了九次,但我仍然无怨无悔。

②减少夸张:故意把普通的事情说小(小、慢、短、短、弱…).如五岳满细浪,乌蒙满泥球。

③提前夸大:两件事之间,故意说后面的事先出现或同时出现。比如,喝酒之前,你喝醉了,你的眼睛流血了,你的心化为灰烬了。

(3)功能。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加强联想,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4)注意问题。(1)自夸而有理有据,自夸而克制。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合理,有分寸,否则很难给人真实感。比如“她一说起自己的痛苦,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一样涌出来”,这种说法很夸张,不真实。

②夸张要清晰明确,突出夸张的特点,不像夸张和事实,事实和夸张之间模棱两可。比如“房间里静得连一个小钉子都能听见。”很难说这句话是夸张还是真实。

③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常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格来表达。

④注意夸张使用的场合。在科技文章中使用夸张是不恰当的。

动词 (verb的缩写)二元性:把翅膀比作齐飞,把结系在一起。

(1)概念。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一对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种相反或相似的意思。

(2)类型。①按内容可分为正、负、串对。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没错。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件事,表示相似和相关的关系。比如让鸟儿爱上老林,池塘里的鱼怀念它们的过去。

B.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对立或矛盾关系。比如担心工作可以兴国,而休闲会导致死亡。

碳(carbon的缩写)字符串对。上下句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双重形式。在意义上,也就是所谓的“流对”。比如读书破万卷,写书如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作副和宽副。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层次、用词都符合对仗的要求。比如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浅;山中笋口尖,腹厚皮空。

b所谓宽大,是指基本符合对质的要求,但某些方面略有不同,即形式上的要求略宽松。比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双重成分,比如:山水无知者,蝶雁无情;然而,他们对待人类是最公平和平等的,不是因为高官显贵,也不是因为山野的打鱼和打柴。

B.句子是对立的,例如:《夕阳和齐飞》、《孤儿》和《秋水同色》。

(3)功能。(1)形式工整,结构对称,能收到平衡的审美效果。(2)文字简练,富有表现力,能使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集中、分明;使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对比强烈,区分表扬和批评。③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和记忆。

六、排比:同音对应,同气相求。

(1)概念。排比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关、语气相同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用于强化语言潜能、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类型。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形成排比。比如他们不能大声笑,不能拼死拼活,不能独自旅行,不能最后一站。

②分句排比,即复句的分句构成排比。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么的纯洁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么的坚韧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么的淳朴卑微,他们的胸怀是那么的美好宽广。

③单句排比。比如我梦见楼前的白杨又长出了厚厚的绿叶。我梦见池塘里的荷花又长出了大绿叶。我梦想着春天重返大地。

④复句的排比。比如戴市长喜欢演讲,怀宝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邀请戴市长给学生演讲。戴镇长喜欢看史书,怀宝就去镇上几个早期的富家收集古籍;戴镇长喜欢把自己的发言弄得家喻户晓,所以怀宝经常用粉笔把自己录好的发言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

(3)功能。浓缩内容,增强气势;叙事渗透和分析;节奏明快,长于抒情。

二元性和平行性的区别

①对称与平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更多的语言单位。二元性必须是对称的;排列要求结构相似,字数要求不太严格。

②单词的重复不同于避免重复。排比往往用同一个词作为相互暗示,使排比的内容相互联系,给人以紧凑感。而典型对仗句的上下句都不强调词。

(3)对偶性最好要求水平对抗,排比则不然。

七。重复:一千个单词,一个声音

(1)概念。某些单词、句型、段落等的重复使用。就是强调某种意义,突出某种情感。

(2)类型。①反复。比如:沉默,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②重复间隔。比如,多么“友好的人”!日本帝国主义拒绝支付赔款,强占了钓鱼岛。他们并不惊讶。美帝炸使馆,死伤中国人,他们并不意外;他们对印尼统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掠夺财产、秘密杀戮、放火烧人并不感到意外;请愿时出了点小乱子,他们很意外!

(3)功能。既能强调作者的感受,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8.提问:自问自答。

(1)概念。问是一种修辞手法,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先提出问题,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不发表意见)。

(2)类型。①问和答。比如花为什么这么红?首先,它有其物质基础。

②提问和回答问题。比如:啊,谁这么早就把我亲爱的醉人的乡音送到我耳朵里了?是谁用他吱吱作响的甜美音乐如此早地呼唤着玫瑰色的黎明?是个年轻人。

(3)功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启发他们思考;有助于层次清晰、结构紧凑;它能更好地描述人物的思想活动。

九。反问:毫无疑问地问。

(1)概念。反问句,也叫反诘,是一种以问句的形式表达明确意思以强调语气的修辞手法。

(2)类型。①用肯定句表达否定内容。比如太阳会从西边升起吗?

②用否定句表达正面内容。比如,在这薄薄的雾气和微小的涟漪中,听着悠悠断断续续的划桨声,谁能不被带入自己的梦境?

(3)功能。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反问句和反问的区别

假设一个问题没有任何肯定或否定的意思,而一个反问句显然有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提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吸引注意力,启发思维,然后自己回答;反问句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问题中回答。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说到雨,难免会想到雪。“外面黄昏有雪的感觉,里面来杯酒怎么样?”自然是江南日落时的雪景;“寒沙美影路,小雪九乡村”,然后雪月美冬夜的三个朋友相聚,调戏酒女;“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更静后的情形;“在以前的深雪村,昨晚开了一家分店”,第二天早上,喜欢像狗一样造雪的村里的孩子们来报道村里的情景。诗人的诗不一定都写在江南,做这些诗的诗人也不一定都是江南人。但用这些诗来描绘江南的雪景,不是直白吗,比我这支笨笔写的散文好看多了?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拟人、隐喻和夸张

B.引用、拟人和反问句

碳(carbon的缩写)对偶、反问句和排比

D.引用、对偶和夸张

[标准化问题解决]

第一步:复习全文,根据各种修辞格的象征性词语,初步确定修辞格。根据“引号”这个标志,得出“外面黄昏有雪的感觉,里面一杯酒怎么样?”等等都是引自诗句,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标志词“问号”得出“不是比我这支笨笔写出来的散文直白漂亮多了吗?”首先,运用了反问句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进一步分析内容,进一步确定修辞手法。“雪岳梅的冬夜三个朋友,相聚,正在调戏酒女”用的是拟人化的修辞。没有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当然作为选择题,排除法是可以用的。

第三步:确定答案。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