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会上土耳其馆的门口,挂着两张类似的日历,一副来源于中国,一副来源于土耳其,这两幅古代日历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用“十二生肖”来代表12月份,位置、排序一点不差,除了一处不同:中国的龙,对应了土耳其的鳄鱼。

于是很多人就开始联想了,中国的龙是不是就是由鳄鱼演化来的?因为在中国鳄鱼稀少,见的人不多,人传人就成了龙这种生物。在此我们先不说龙到底源自哪种动物,单单了解一下鳄鱼,就知道这一想法是多么的侮辱古人的智商了。

鳄鱼为肉食性卵生脊椎类爬行动物,是两亿多年前与恐龙同时代的最古老爬行动物,也是迄今生存着的最原始动物之一。 鳄鱼因强盛的生命力而生存和繁衍,成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活化石”之一。

我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扬子鳄,或称作鼍(tuó),是短吻鳄科短吻鳄属的一种鳄鱼。

虽然如今的扬子鳄已经是国家濒危物种,但曾经的扬子鳄家族也有繁荣的时候。扬子鳄的故乡在中国的长江流域。

它的祖先曾经也是和恐龙同时代争霸的陆生动物,它们的近祖所处年代可追溯到距今8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远祖所处年代则可追溯到2亿年前的三叠纪。

只是后来环境巨变,单纯的陆地生活再也不能满足扬子鳄的生存了,扬子鳄也被迫开始尝试在水中生活,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亿年,成了生物进化史上的“老寿星”。

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能找到早先恐龙等爬行动物的特征,因此,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扬子鳄在我国古时候被称为鼍(tuó),并不是想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土耳其鳄鱼多,将日历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的古人没见过,就幻想出了龙的形象。

中国的鳄鱼在古时可不算稀少,没见过没听说过更是很难令人信服。而且现在的土耳其就是古代的突厥,突厥在唐时被灭,西迁成为现在的土耳其,十二生肖只能是突厥学的中国的,然后传承到今天的土耳其。

关于扬子鳄最早的记载是发现于甲骨文上。

春秋时代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大雅·灵台》中,也有“鼍鼓蓬蓬”的诗句。意思是说,鼍叫起来像敲鼓一样发出“砰、砰”的声响。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有关扬子鳄的记载。

《山海经·中次九经》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黾,多产鼍。

最著名的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祭鳄鱼文》,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韩愈被贬潮州后,因鳄鱼为害,作此劝戒鳄鱼搬迁的小文。

尽管扬子鳄是一种现存鳄类中体型较小、行动最迟钝、性情最温驯的鳄类,身长1-2m,体重在36公斤左右。

但是从《祭鳄鱼文》中不难看出,对于生产力和防卫能力低下的古代人民,小小的扬子鳄依然是为害百姓的一方“恶势力”,说没见过,指着一池子的扬子鳄称为龙,明显有点不合常理。

目前养殖的鳄鱼一般用来食用或者制作皮具,见过鳄鱼皮的朋友应该熟悉,鳄鱼的皮是一个整体的角质层,不存在鳞片或者其他毛发之类的。

而《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还有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蚌龙了,蚌龙最早的发现是在河南濮阳西水坡,距今约6500年,由贝壳拼接而成。

蚌龙乍眼一看,肯定会有人误以为是鳄鱼演化成了最终的“龙”,但是这个“龙”和我们想的神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很可能是一副“天文图”。

《易传·系辞上传》的第十一章,原文写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四象”就是指的东方之神苍龙,西方之神白虎,南方之神朱雀,北方之神玄武(龟蛇合体)。

墓主人身旁的苍龙和白虎是星象的概念,具化了天地来迎合了帝王驰骋天地的愿望,而不是具象化的鳄鱼,想要用两种动物来伴随左右,这种苍龙白虎的概念直到以后的曾侯乙墓中也被发现。

其实龙这一形象并不是自出现就是这样的,而是一步步演化的结果。

先秦的龙最大的特点就是卷曲、无足,甲骨文里龙也是这样的,有角和头,没有足。有足的龙是汉代以后才流行起来的。

5300年前红山文化出土的龙形玉器,跟商代甲骨文的龙非常像,卷曲无足有角,以至于八十年代一度震惊考古学界,被部分考古学家认为这就是龙的起源。

和6500年前濮阳蚌龙一样,龙的诞生并不是神化某种动物,而是二十八星象之苍龙星象来具化天地这种更高层次的目的,所以自始“龙”就生活在古人崇高的向往中。

如此看来,鳄鱼压根和龙就不在一个认知层面上,从源头就很难有联系,从蚌龙到甲骨文再到红山玉龙没有哪怕一丁点“鳄鱼”的元素加入,所以就不要再说龙的原型来源于鳄鱼了,不仅侮辱了古人的智商,还质疑了古人的视力,更严重的是弱化了古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