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孩子的出生对于父母都不仅仅意味着一时的开心,更意味着一辈子的牵挂。

父母恨不得和孩子建立长期亲密的关系,即使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后也能主动地吐露自己的开心和不愉快。

可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而逐渐褪色,甚至等到孩子长大之后,连打一个电话都成了一种奢望。

那到底是什么偷走了孩子和父母原本的亲密关系呢?

“孩子一大就忘了娘”,表姐的哭诉揭开了“狠心女儿”的幕后真相

一说起孩子“不恋家”的话题,表姐就有一肚子的委屈要说,用她的话说她将女儿养了这么多年,纯粹是养了一个“外人”。

明明已经是懂事的年龄,却从来没有懂事的痕迹,白白让自己寒心。

表姐说的就是小外甥女,今年已经十三岁了,早早地上了初中,在我们当地的初中上学,成绩也还不错。

这原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可表姐满腹牢骚,总觉得女儿和自己不亲了

这其实不能怪表姐多心,小外甥女去市区上学的这段时间以来,从来没有主动给家里打过一次电话,打电话的时候不是开家长会就是要生活费,表姐觉得自己倒像是家里的老妈子。

最让表姐觉得不能接受的是,女儿从来都不跟自己说心里话。

前段时间明明在学校受了委屈,自己怎么问孩子也不说,问得急了就回怼一句“告诉你有啥用?你除了骂我两句还能干啥?

表姐心里像针扎一样地疼,她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地方做得不好。

长大后不和妈妈亲近的孩子有啥特点?这些不同之处家长要学会判断

一般来说,孩子如果和父母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并不是毫无预兆,相反的,家长能从孩子的日常表现出看出一些变化。

【特点一】:内向、沉默寡言

这里的内向和沉默寡言其实和传统意义上的性格沉默不完全一致。

不和妈妈亲近的孩子更独立,他们可能会对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展现笑脸,可是面对父母,他们往往会想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沉默其实是他们对抗家人的一种额外手段。

【特点二】:性格容易暴躁

长大后不和妈妈们亲近的孩子往往会有着更为暴躁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其实是和他们的成长经历脱不开关系。

正如前文所说,沉默是消极对抗的手段,而暴躁的性格则是更为积极对抗的手段。

育儿专家坦言:不和妈妈亲近的孩子,一半来自于这三种家庭

针对于父母常常犯愁的这个问题,有育儿专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孩子们的这种“对抗手段”,其实是家庭环境造成的,一般来说,这些孩子来自于这三种家庭。

● 第一种家庭:父母的关系破裂,家庭关系不和谐

有一些家庭的父母经常会吵架,这种家庭氛围是非常不利于全家的亲子关系的,长期保持这种争吵的氛围,会让孩子对家庭心生害怕,甚至于刻意去保持距离。

一般来说,身处这样家庭的父母会更加地情绪化,他们很容易情绪暴躁,压根听不进去孩子的话,以至于孩子想要分享的欲望会不断被压制,以至于选择远离父母。

● 第二种家庭:父母思想古板,不尊重孩子的决定

父母和孩子说到底是两代人,对于孩子的想法,有些父母很难做到感同身受,他们往往会在孩子话还没说完的时候就急着打断。

对于孩子们来说,父母作为他们最亲近的人,在遇到问题时一定是想要和父母分享的,可父母的古板思想会成为阻碍交流的又一道枷锁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说一句话父母就慌慌忙忙地表示不认可,那孩子下一次还会主动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吗?

● 第三种家庭:家庭成员等级差异大,地位不平等

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为了能够更好地管孩子,会有意去营造一种森严的等级结构。

这种上下级的结构其实并不适合出现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如果一直都是以上级的语气和孩子说话,久而久之孩子一定受不了。

正如同员工不会和上级说真心话是一个道理,你还会期望着孩子跟这样的家长吐露真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