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心爸爸后台收到了这样的一个留言,是一个粉丝妈妈的,关于教育孩子的疑惑。

这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6岁了,平时自己说什么孩子都不听。比如喊孩子别看电视了,快点过来吃饭吧!孩子不理;

喊孩子认真点写作业,别一会玩橡皮一会撕本子的,孩子不理;早上起床后喊孩子快点穿好衣服起来,要不就迟到了,孩子还是不理……

在很多事情上,孩子都处于这种“怎么好好说都不听”的状态,最后这位妈妈实在是受不了了,开始板起脸对孩子大吼大叫的话,马上孩子就变得很乖,说什么都听什么了。

这位妈妈说,她也想做一个温柔的,能够和孩子好好说话,让孩子变得更好的妈妈,她也知道那些最糟糕的爸爸妈妈,才会选择大吼大叫的教育方法…..

但是现实真的不允许啊,特别是自己孩子的情况,真的只有大吼大叫才能让他变得听话一些,这样做真的不对吗?

说实话,这位粉丝妈妈的疑惑,也是很多爸爸妈妈的疑惑。

想必爸爸妈妈们之前都看过类似的文章,什么“最没用的教育就是对孩子大吼大叫”,什么“爸爸妈妈的嘴里,藏着孩子的风水”,什么“你教育孩子的语气,决定了孩子的未来”等等。

这些文章中无一不在宣扬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和风细雨,耐心细致,把温柔挂在嘴边,这样才能让教育达到最优化,才能让孩子最容易接受也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但道理归道理,在具体实践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多的阻力,就像那句经常说的话一样“我知道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教育孩子也是这样。

“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千百次地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这是亲生的这是亲生的,但还是会一千零一次被孩子的“无所谓”“好好说话不听”所“激怒”,最终还是以吼叫教育结束。

爸爸妈妈的吼叫对孩子的影响

说实话,作为一个育儿领域创作者,开心爸爸也知道很多道理,但是在教育开心,特别是陪开心写作业的时候,还是会不自觉的被“惹怒”,就像很多爸爸妈妈一样,对着开心吼了起来。

记忆最深的一次,开心在写作业时,不知道为什么下笔特别用力,刚削好的铅笔,写不了两个字就被折断了,然后又是削铅笔,再折断。

开心爸爸之前就很耐心的告诉他,你写作业的时候,可以少用点力气,这样铅笔芯就不会被折断了,就能够比较顺畅地写作业了。

一次两次三次,当同样的事情在一个晚上发生第四次的时候,开心爸爸终于忍不住了,直接冲着开心就大吼“我不是告诉过你要轻点轻点,你到底听到了没有!”

声音特别大,开心很明显一副害怕的样子,手在颤抖,铅笔也掉在地上,他怯生生地看着开心爸爸,想哭又哭不出来,想捡铅笔又不敢去捡的样子,别提多小心翼翼了。

而且,从那次吼叫过后,开心再用铅笔的时候,都是非常小心的写字,甚至有好几次写完作业都要看看铅笔芯,是不是又被折断了。

看着这一幕,开心爸爸叹了一口气。

确实是这样,吼叫式教育对孩子来说真的伤害太大了。看上去吼叫的是孩子的行为,纠正的是孩子的习惯,但骨子里伤害的却是孩子的心理,孩子的自信,孩子对待别人的态度,以及孩子的一生。

事实上,弄断笔芯对孩子来说是太正常的一件事了,一方面,他们刚开始学习写字,手指上没有力气,抓铅笔的时候就会用力不均,自然就会弄断笔芯了;

另外一方面呢,幼儿园老师就一直教他们,写数字以及汉字的时候,要用点力气,这样写出来的才好看一些。

现代心理学认为,爸爸妈妈的吼叫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新型的语言暴力。

看上去像是为孩子好,想让孩子按照正确的方式做一些事情,实际上却是爸爸妈妈在肆无忌惮地对孩子发泄不良情绪,从而让孩子一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

而且不断重复的吼叫式教育,对孩子精神上的伤害远比肉体上的惩罚要严重的多。之前就有哈佛医学院的教授提出,爸爸妈妈对孩子长期的吼叫,是会改变孩子的大脑,影响他们智力的。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这样的问题“那些小时候经常被吼叫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下面有一个高赞的匿名回答:

这位朋友有两个弟弟,她们的童年都伴随着妈妈的吼叫,因为家庭的不如意,妈妈经常会把一些不良情绪宣泄到他们姐弟身上,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对他们姐弟大吼大叫,甚至会动手。

现在他们三个人都长大并且成家了,大弟弟性格抑郁并且冷漠,妻子受不了闹着要和他离婚;

小弟弟虽然工作不错让人羡慕,但性格冰冷,快40岁了也没有结婚,甚至连个亲密的异性朋友都没有;这位网友自己,则是脾气暴躁缺乏必要的沟通技能,现在也准备离婚。

从小就被吼叫着长大的孩子,未来居然恐怖如斯,这一幕想必也并不是爸爸妈妈想看到的吧!

教育孩子真的不用大吼大叫

既然吼叫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那么爸爸妈妈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育那些“冥顽不灵”的,动不动就让人火大的孩子呢?

开心爸爸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大家3个方面的建议:

教育孩子,说他们能听懂的话–能听懂才能去做

首先就是说一些孩子能听懂的话,当然开心爸爸这里说的能听懂,更多的是指孩子听到了,能够明白爸爸妈妈到底要求自己做什么,或者是自己该怎么去做。

对于小一些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动手能力确实是比较差,因为大脑发育的不太成熟,理解能力也远没达到爸爸妈妈的水平。

所以,很多时候爸爸妈妈说出来的一些要求,孩子并不是不想去响应,也并不是专门想去惹怒爸爸妈妈,真的是他们听不懂啊!

之前在《正面管教》中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案例:

一个6岁的小男孩,能够把自己的被子叠得很好,甚至都可以媲美军队的要求了。

旁边的爸爸妈妈们就纳闷了,自己的年龄更大一些的孩子,至今都不会叠被子,而且是说人家都不听教人家也不会,为什么这个小一些的孩子就能做到,并且做得很好呢?

最好还是小男孩的妈妈说出了方法“之前我的孩子和大家的孩子一样,也是怎么说都不听,我也和大家一样,耐心的说过,甚至大声的吼过,都没什么用处。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孩子并不是不听话,而是我说的一些话,他根本就听不懂。

比如叠床单这件事,我把床单转变成网格,教给孩子按照一根根的线条去折叠,结果孩子一下子就听懂了,并且做得很好。”

孩子从不听话到听话,其实关键在于爸爸妈妈怎么去说。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从自己的视角开始的,他们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但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说出来的一些要求,自己根本就听不懂,自然就不知道怎么去做了。

教育孩子,做比说好—-做出想让孩子做的事情的准备

其次,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情,与其在那里声嘶力竭的大吼,还真的不如爸爸妈妈站起来把这件事情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并且放在孩子面前,这时候,孩子就算是不想做也不得不做了。

这就是“做比说好”的教育原则。

有时候,孩子表现出“爸爸妈妈好好说话就是不听”的状态时,他们已经听懂爸爸妈妈让自己做什么了,也知道该怎么去做。

但做好这件事情还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对他们来说别说做了,光是想想就够让自己头疼了,所以,他们“宁愿”背负着不听话的评价,也不愿意去按照爸爸妈妈的说法做。

教育孩子,具体比抽象好—怎么做而不是去做

当然,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教育的言语是越详细越具体,孩子响应的概率就会越高。这也就是开心爸爸说的,要教给孩子怎么做,而不是快点去做的教育原则。

这其实很好理解,对于小一些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爸爸妈妈要求的一些事情,并不是很清楚该怎么去做,或者说做好这件事情需要多少步骤,心中没有什么概念自然就没法开始去做了。

而如果爸爸妈妈能够给出具体的行为指令,告诉他们一步步该怎么去做的话,孩子听话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了。

最后我们转回头来看看上面那位妈妈的疑惑,用上面说的几种方式看看能不能,不用大吼大叫就解决掉。

喊孩子别看电视了过来吃饭的时候,是不是我们告诉孩子,现在是吃饭时间,要关掉电视机,然后乖乖过来吃饭要好一些呢?

这其实就是教育孩子,要说一些他们能听懂的话,关掉电视,以及过来吃饭这种很明确的行为,远比直接告诉孩子别看电视了要清楚的多,孩子也更加容易理解;

喊孩子认真写作业的时候,是不是把孩子的橡皮啊,杯子啊等等所有能够让他们分心的东西都收拾起来,然后给孩子规定好写完这些作业的时间会更好一些呢?

是不是根据孩子的作业量,然后进行合理的安排,比如先写数学,中间写语文,穿插着写会英语效果会更好一些呢?

这其实就是做比说好的原则,帮孩子做好准备,其实也正是提高他们写作业效率的方式,也正是让孩子变得更加听话的有效方式之一;

比如早上起床喊孩子穿衣服的时候,是不是告诉孩子先坐起来喝口水,然后按部就班的穿袜子,套裤子,穿上衣,把穿衣服这个比较抽象的指令,直接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行为。

孩子要容易接受的多呢?这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告诉他们怎么去做要比做什么要好得多的原则。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也觉得,如果作为爸爸妈妈们,我们能够把上面三个方式都做到的话,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就用不着大吼大叫了呢?是不是就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流沟通了呢?

最后

最后,开心爸爸想说的是,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耐心需要细致的工作,爸爸妈妈们多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才能找到更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