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多语言政策不论是在保留印度当地语言,或者强化国际竞争力上都有其贡献。就保留印度当地语言而论,印度借助正式的学校教育传承及延续本土语言的生命。

这种重视各地区母语教学的态度,不仅是平等对待所有印度当地语言,进而有助包容各种语言文化,正是对各语言使用族群的尊重。

是否采用双语教育的问题,近年来引起国内外颇多关注和讨论。印度教授认为,印度没有双语教育政策,而是采用“多语”教育!印度学生大都会三种以上的语言,这样的发展其来有自,值得一探究竟。

印度的多语言环境与“三语言方案”

首先,印度的语言教学政策与其多语背景有关。根据2011的普查资料,印度有多达约19500种的母语;1万人以上所使用的母语则有121种。

奇特的是,印度当前并无统一的国家语言,反而有高达22种的官方语言。其中,印地语是目前印度最多人口使用的语言,但仅约占全印度人口的40%。,

印度人不一定会讲流利的印地语,英语反而常成为彼此沟通的工具。

印度并无国家统一语言的多语言现况,当然可能造成一些沟通问题。来自西孟加拉省的印度人以孟加拉语为主,当他们穿越省界到了隔邻的比哈尔省时,可能就会面对语言不通的窘境,因为当地的居民可能是以印地语为母语。

出身北方的印度人,当他考上公职后派到印度南部受训,根本不知道当地人在说什么,连吃饭点餐都有问题。

现在,印度国会开会时,便常见议员戴起耳机,藉由即时翻译才知其他省议员的发言内容。

这种多语言的环境造就了印度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但印度并不嫌其为繁琐,反而重视各民族语言的传承与教育。

因此,多语教育成为印度独立以来推广的语言政策之一。印度政府更在2005年进一步修正提出“三语言方案”,其主要内容为:

1.一至五年级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语言应为其母语或其地方性语言;

2.六年级开始,若在以印地语为主的省内,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语言应为英语或任何印度当代语言;若在以非印地语为主的省内,第二语言应为印地语或英语;

3.六年级也开始学习第三语言。第三语言可为英语或任何印度当代语言,但不可与第二语言重复。

从上述条文不难看出,“三语言”政策希望先奠定母语或地方语的基础后再学习第二语言。该方案所提到的第一语言指的就是老师的授课语言,也就是学生的家庭使用语言。

以学生最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活动与沟通,不仅可以减少因语言因素而产生的学习障碍,也能建立归属感并产生认同。

至于第二语言方面,以印地语或英语为优先选择,则是希望使其成为各地方之间的沟通媒介。

若进一步分析,这种重视各地区母语教学的态度,不仅是平等对待所有印度当地语言,进而有助包容各种语言文化,正是对各语言使用族群的尊重。

不折不扣的英语大国

在上述的政策中,英语尽管不是印度本土语言,也受到政府相当的重视,并将其纳入初等教育体系中。

印度东北Nagaland、Mizoram及Meghalaya几省已将英语列为地方的官方语言,其他省份则多将英语定位为除了母语之外,另一个需要学习的重要语言。

近年来,印度在一到五年级提供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校也有所增加。除了英国殖民的背景外,主要的考量便是着眼于英语的国际性以便更容易与国际社会接轨。

目前印度使用英语的人口总数约为1.25亿,其实只占印度人口10%左右,但已是英国人口的两倍。就人数来看,印度其实也不折不扣的英语大国。

印度当地许多重要媒体也都是以英语为主,印度的官方文书也多是以英语及印地语并存。虽然印度人说英语的腔调及口音颇重,但印度在亚洲国家中的英语能力多是名列前茅。

英语能力也是印度软体产业成功的要素之一。

印度石油人数最多的13种语言

本土语言的保存与传承

2020年7月29日,印度批准了新的国家教育政策,其中就规定印度将以母语或地方语言取代英语作为小学的教学语言。

印度将语言视为重要资产,故所有的本土语言都有保存的价值。当然,印度政府在保存与传承少数语言方面,也面临许多挑战。

一些偏乡的少数族群的语言教学资源取得不易,相关师资与教材匮乏或经费短缺,使之无法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传承。

此外,一些家庭考量英语重要性,可能选择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私立学校就读。

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三语言”政策在部分地区并非全面获得落实,还需要印度当局持续努力。

在“三语言”政策中,“首重母语教育,后重英语学习”的精神,其实值得参考。许多研究都认为双语者的认知能力优于单语者。

印度自小学阶段就规划增强多语能力,同时也强化认知能力,对逻辑、理解、分析与归纳等能力都有极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