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物又被比拟为土壤养分循环的“转化器”、环境污染物的“净化器”、陆地生态系统稳定的“调节器”。可以说,没有土壤生物,土壤就失去了活性,就没有了生产能力。那么土壤生物活性如何提高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土壤中的有机养分和矿物营养,需要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生物的活动因土壤中水、气、热等条件的变化而受到直接影响,使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生物化学活性的强度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当土壤温度较低时,微生物化学活性较弱。大多数微生物在常温下,适宜湿度为最大持水量的60%~80%,湿度加大,空气减少,有机质好气分解过程变成嫌气积累过程。

生物情况的改变,直接影响养分的变化。只有土壤温度、湿度和空气适宜时,好气微生物活动才旺盛,才能使土壤潜在养分迅速转化成速效养分,供植物利用。超过或低于最适温度,则由于有效养分减少或缺乏,甚至在土壤空气少的条件下,嫌气微生物占优势,便会使养分朝着相反方向转化。

因此,耕作时应考虑到土壤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状况下,土壤生态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保持其自身的平衡,当人为适度干预时,这种平衡在总体上得以延续,但人们对土壤生态系统干预过度时,其固有的平衡被打破,这将影响到作物生产的可持续性,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病虫害加重。因此在耕作制度上,首先采取深耕与浅耕(旋耕)相结合,隔年深耕一次,耕作层保持在25cm左右。

其次施肥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为辅,中微量元素作为补充,其中以天然麦饭石矿物肥与化学螯合态的中微肥交替施用,更有利于补充土壤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平衡,形成种地与养地相结合。

第三尽可能对作物实行轮作,如茄果类与豆类、茄果类与叶菜类、豆类与根菜类等轮作,通过轮作可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及线虫病的发生或危害。

第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及保护地条件(抢茬),把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安排在适宜的环境阶段,经过贮存或延后(长)采收,通过科学管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节能型日光温室由种植越冬一大茬,改种秋延迟和冬春茬栽培,使最寒冷季节处于作物苗期或中后期换茬阶段。对大拱棚或中拱棚,早春种植叶菜,春夏季种植茄果类或瓜类,春、秋淡季供应对提高经济效益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以上就是土壤生物活性如何提高的内容介绍,如需了解更多土壤生物等小知识,请继续关注环境污染常识栏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