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华写兄弟的名言名句

我想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余华《兄弟》

一千多个人看着呢,他竟然把李兰举了起来,灯光球场里的笑声哗啦哗啦地响了起来,大笑、微笑、奸笑、细笑、淫笑、奸笑、傻笑、干笑、湿笑和皮笑肉不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多了也是什么笑声都有。

——余华《兄弟》

这是两个孩子第一次在夜晚看到大海,夜晚的大海神秘莫测和变化多端,让他们一阵激动,忍不住尖声喊叫起来,这次宋凡平没有捂住他们的嘴,他的大手摸着他们的头发,让他们叫个不停,他自己出神地看着黑暗中的大海。

——余华《兄弟》

自从她的前任丈夫淹死在粪坑里以后,这个胆小的女人已经习惯了自卑,习惯了孤苦无依,现在宋凡平给了她做梦都想不到的幸福,更重要的是李兰从此有了依靠,而且这个靠山在她眼中是如此的强大,她觉得自己从今往后再也不用低头走路了,宋凡平让她骄傲地抬起头来了。

——余华《兄弟》

我一直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奇妙的民族。几千年来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足以令数个民族都灭绝得干干净净,然而我们活下来了,而且一代又一代繁衍得非常好。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我们活下来,现在我知道,是家庭。

——余华《兄弟》

2.余华的活着的好词 好句的赏析,赏析不要太长,越多越好,谢谢,急~

< >是一部让人读完后感觉有些沉重的小说.书中主人公叫福贵,从一个享受没落地主阶级的最后一点余晖的纨绔子弟到最后被生活改造成一个本分老实每天与牛作伴,辛勤劳作的农民.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活着”其实不容易,生命的意义也不是那么轻易可以得到答案. 书中语言保持着余华的一贯作风..冷峻而又深刻.平淡如水,又意味深长.这一点与韩寒很有几分相似.用王国维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有篇无句”.所以可以说没有一句是佳句,又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佳句.这里仅仅摘取几句个人体会较深的.并不按在小说中出现的先后排列. “那四样菜都是蔬菜,家珍做得各不相同,可吃到下面都是一块差不多大小的猪肉。

起先我没怎么在意,吃到最后一碗菜,底下又是一块猪肉。我一愣,随后我就嘿嘿笑了起来。

我明白了家珍的意思,她是在开导我:女人看上去各不相同,到下面都是一样的。” 赏析:这一段文字不仅对男人有教育意义.对于女人同样也应该有所启发吧.家珍也不愿意自己的男人在外面沾花惹草,她跟所有的女人一样也会不舒服,也会生气.但不同的是她没有哭哭啼啼,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把丈夫关在外面..而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开导规劝.”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似的娇羞.”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下,家珍依然是站在丈夫身边.而不是站到对面越闹越僵.这样的温柔实在是胜过千言万语.我想在这样的体贴温柔下.任何一个男人都会有心里陷下去一块的感觉吧. 家珍从不顶撞我,听了这糟蹋她的话,她心里不乐意也只是轻轻说一句: “又不是风吹大的。

” 赏析:这一段话是在福贵嫌弃家珍怀孕以后嫌她肚子大取笑她说”风一吹就大了”.福贵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是不负责任到令人生气.一般的女人早就忍不住像泼水一样骂人了吧.但家珍没有.她这一句轻轻的回答我想比起任何语言更有力量.福贵听了以后应该是满面羞惭吧.家珍就是这样,永远只想着别人.把委屈吞到肚子里. “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赏析:这一个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劳动并快乐着的老农形象.但谁又想到.这样一个人此前是怎样的放纵和无耻呢. “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

” 爹的声音里咝咝的,他顿了顿又说: “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

” 赏析:徐家的兴衰史,也是我们大部分家庭的兴衰史吧. “二喜穿着中山服,干干净净的,若不是脑袋靠着肩膀,那模样还真像是城里来的干部” 赏析:二喜是一个脑袋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肩膀的残疾人.凤霞是一个哑巴.但他们深爱彼此的心却一点也不残缺.一点也不畸形.当我们看见二喜笑吟吟的看着凤霞,看见他把凤霞背在肩上.看见这一对苦难中的人那么努力的爱对方的时候.心里是不是该有一点震撼.身体上的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颗”爱人”的心已经渐渐不再完整.。

3.兄弟的点评鉴赏

余华依然是我们最好的小说家之一,我并不认为一个人在45岁时写的一部长篇的成败具有什么决定性的意义,恰恰相反,这对读者是有效的祛魅,它使我们意识到余华并非无所不能,他一样会失败,而余华本人也可能由此从封闭着他的文学神话中走出来,重新出门远行,获得新的自由。

———李敬泽(文学评论家)余华的《兄弟》以这样的开头吸引阅读者的兴趣:“李光头坐在远近闻名的镀金马桶上,闭上眼睛开始体会轨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测,李光头俯瞰壮丽的地球如何徐徐展开,不由辛酸落泪,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是举目无亲了。”这真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

余华在推出小说《兄弟》之外也顺便把自己的粉丝再次逐一“检阅”。在评价《兄弟》的问题上,明显存在着对立的两个团队,一派是坚决支持派,他们捍卫着余华小说的文脉,甚至是他的叙述和讲故事的能力,并不惜摆出《兄弟》能卖上上百万册作为证据来支撑;而另一派则是苛求派,当然这些应该还是余华的粉丝,他们对余华10年没有作品抱怨太久,以至把很多刻薄和苛求的评价纷纷抛出。

而笔者则认为,尽管这两派各自心怀鬼胎,却终究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这条战线的基点就是:《兄弟》是一本好读的小说。余华自己更是卖了力气,他像个民工一样不惜力气地在媒体上频繁露面,从故事的起源讲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文章的叙述说到电视上的凶杀新闻。

也许,他只是想证明一个10年不推作品的作家,10年之后可以照样写作;也许,他还想证明,一个此前写出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知名作家,10年后的作品应该比过去更好,即使不是更好,总该比过去卖得更多吧。说句老实话,《兄弟》真是一个好读的作品,尤其是它的前三分之一。

他对一个乡村“偷窥”故事的叙述,对情节的把握,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余华把作品的时代背景放在了从“文革”到今天这样一个将近40年的交接点上,他喋喋不休地对媒体说,中国的40年有着欧洲400年的历史跨度,小说要说的就是这个超越型的人性故事。

尽管我们不知道《兄弟》的下部将如何演绎人性以及当代的传奇,但仅仅从《兄弟》上部来说,余华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企图。文艺圈是不是又限入了一个“回忆”狂潮,就像《孔雀》和《青红》,仅仅是当年最杰出的小说作品,笔者所看到的就有东西的《后悔录》和余华的这部《兄弟》,它们在某种气质上,简直太像了;而它们在类型上,也是如此相似,就像《兄弟》里的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

不过比较起东西的《后悔录》来说,《兄弟》一书过于畅销,过于喧嚣。对一个牛作家来说,这是最为自豪的事情,也许也是最为耻辱的事情。

余华提到《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都是在失控的状态下写出来的,构思中10万字的《兄弟》最后写作时超过50万字,本想写成短篇的《许三观卖血记》最后写成长篇。他还提到很多段落都让自己哭过,一边掉泪一边写作。

我一点也不怀疑这两种传奇的真实性,可是对传奇背后隐藏的某种逻辑不以为然。余华把“失控传奇”解释为“叙述统治了我的写作”,仿佛暗示着作者被灵感附身。

“哭泣传奇”对“失控传奇”进行再度认证,一般而言,感动落泪是对一部作品最为常见也是最高的评价。这两种传奇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它们从写作和阅读两个层面赋予作品以神秘性,从而确认作品的经典地位,正如每一位成功人士都会津津乐道自己出生时的雷电交加。

其实,传奇对于经典既不构成充分条件,也不构成必要条件。“失控”和“哭泣”不是经典的专利,在刘作家、赵诗人之类文学青年的写作和阅读生涯中也一定不会缺少这种传奇。

余华有一个精辟的说法,即某些作家“不描写内心,专描写内分泌”。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失控传奇”有点像内分泌失调,“哭泣传奇”更像外分泌失调――这只是一种文学隐喻,不是医学处方。

4.余华写兄弟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我想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即使有太多的不解,我们总能并肩走过最艰难的岁月。

我一直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奇妙的民族。几千年来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足以令数个民族都灭绝得干干净净,然而我们活下来了,而且一代又一代繁衍得非常好。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我们活下来,现在我知道,是家庭。

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两个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晖有多么的美丽。

难道虚伪不是大奸大恶 兄弟一场从来不分你我

”不要哭,不要让别人听到我们在哭。“

这个迎着日出走去的高大身影,像是电影里的英雄人物

李光头,你以前对我说过:“就算天翻地覆慷而慨了,我们还是兄弟;现在我要对你说: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

一千多个人看着呢,他竟然把李兰举了起来,灯光球场里的笑声哗啦哗啦地响了起来,大笑、微笑、奸笑、细笑、淫笑、奸笑、傻笑、干笑、湿笑和皮笑肉不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多了也是什么笑声都有。

他们像野草一样被脚步踩了又踩,被车轮辗了又辗,可是仍然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了。

你们是兄弟,你们要互相照顾。

哪怕天翻地覆慨而慷了,你我还是兄弟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兄弟,你们要亲如手足,你们要互相帮助,你们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就是生死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

当其他人都一次一次、一次一次对我失望,一个一个、一个一个慢慢走光,我的兄弟啊,抬头是你在身旁。

5.余华《兄弟》我认为比较粗俗,书中不该有色的描写

你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看待这本书。

造成苦难的深层原因:人性和欲望

余华前期的作品一直都在大肆渲染死亡与暴力,正如工彬彬所说的“余华的小说世界把人间写成了一座人间的屠宰场,到处都有对肉体的折磨,对肢体的截肢、活割。”他以“一种冷酷的方式,强化物外的恶,人性中挖掘善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次序成了装饰。”《现实一种》描写兄弟之间相互残杀,《古典爱情》呈现了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到了《往事与刑法》更是将古代的酷刑进行到底。“人性恶”作为西方文化思潮中源远流长的一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妥斯妥耶夫斯基、弗洛尹德,一直都在提醒人类正视自身的弱点,正视潜伏在我们血液中的危机基因。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股强力,恶也是引诱人走想深的一股强力。揭示这样的人生这里,是启蒙所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这样说余华前期的作品中他一直在极端地渲染人性之恶。

到了九十年代,他却又转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不再热衷地描写血腥和暴力,而向另外的方向发展,即生存困境,这种生存困境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日常化的体现。并且他不再以一个冷酷的叙述者的形象出现了,我们感受到了他类似于托斯妥耶夫斯基的悲悯,读到了人性在苦难中所散发着的金子般的光辉。

和前两个时期的小说相比,《兄弟》要显得更为丰富,除了继续表现人性的丑恶与善良之外,我们发现了欲望也是造成人苦难的原因。余华本人也说过:我更加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存在的价值。

《兄弟》的前一部写文革中人们对权利和施暴的欲望,这种欲望导致了那一幕幕人间惨剧的发生,书中的宋凡平的惨死,长发青年孙伟的无端送命、孙伟父亲的惨烈自杀等都是那个时代暴力权利欲望的牺牲品。同样当时也有着对性的渴求与欲望,李光头的父亲就是因为在厕所偷看别人的屁股送了命。但是当余华在描写这些场景时候,他的叙述不在纯粹的冷静和节制了,在很多地方他都流露出了一种难以抑制的动情。

宋凡平是多年以后人们回忆起来都还会认为“是条汉子”的人物,当他被关押期间,他展露给孩子依然是笑容和强大,这让人不得不想起《美丽人生》中那位父亲,他以幽默的话语、制造游戏的方式,在孩子与血腥之间筑起了一道温暖的墙。爱成为了诠释一位真正强大的父亲应该具备的最佳品质。当宋凡平被人打死后,苏大妈、陶青帮助了宋家,展现了人性之美。“人怎么会这样狠毒”,“你会有善报的”,“别哭了,你们哭得我鼻子也酸了”。

到了后半部,余华给我展示的完全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了,每个人都在金钱中沉浮。苏大妈被钱牵着鼻子走,烧香拜佛。陶青追求升官发财,更是荒唐地来策划处美人大赛。刘镇这个小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被卷进了这种物欲的横流中,包括宋刚,这个一直作为善的象征出现在书中的人物。

在下半部中,我们看到了宋刚出人意料的命运,特别是当他穷困潦倒之后,他一直没有向已经飞黄腾达的李光头寻求帮助,默默忍受着病痛、别人的嘲笑。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仍然坚守着自己。但是一旦走错一步,他之前所有的坚守都在在瞬间崩溃了。宋刚被骗推销处女膜,当尝到金钱的甜头后,选择和周游一起到外面去闯荡,贩卖男性保健药,为了做乳霜的生意,甚至做了隆胸手术。宋刚所做的一切虽然都是为了给林红一个幸福的生活,但事实上他已经背弃了自己的做人的原则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当宋刚临死之前给林红和李光头写信,很多字居然不会写了,“他想起了自己在20岁的时候,曾经那么得喜欢文学,这么多年下来,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不读报不读书”。生活将这个硬汉子一步一步地推向了绝境。直到死他都一直为自己没有给林红带来物质上的财富而感到愧疚。在这里,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以拥有金钱的多少为评判标准。以为拥有更多的金钱就能得到幸福,宋刚的死无疑是这个时代迷信金钱、对物质过度的欲望的恶果。

对以上两点的分析,笔者试图以《兄弟》为主要文本来把握余华小说中的苦难问题。《兄弟》在我看来是余华小说中一本集大成之作,余华写作以来的主要思想都在这本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中有很好的表达。苦难意识是余华一直贯穿余华所有的作品,对苦难意识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余华作品。

6.求余华《活着的好句及赏析

1、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赏析】 对于福贵的“活着”,我们可以读得很悲观:人活着,便是活着。青山依旧在,万事转头空。

活着而已。我们也可以读得很积极:历尽世间磨难,尝遍人间悲苦,是强大的毅力与不败的灵魂使生命屹立不倒!生命,很伟大;生命,太伟大! 2、那四样菜都是蔬菜,家珍做得各不相同,可吃到下面都是一块差不多大小的猪肉。

起先我没怎么在意,吃到最后一碗菜,底下又是一块猪肉。我一愣,随后我就嘿嘿笑了起来。

我明白了家珍的意思,她是在开导我:女人看上去各不相同,到下面都是一样的。 【赏析】 这一段文字不仅对男人有教育意义,对于女人同样也应该有所启发吧。

家珍也不愿意自己的男人在外面沾花惹草,她跟所有的女人一样也会不舒服,也会生气。 但不同的是她没有哭哭啼啼,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把丈夫关在外面。

而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开导规劝。“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似的娇羞。”

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下,家珍依然是站在丈夫身边,而不是站到对面越闹越僵。这样的温柔实在是胜过千言万语。

我想在这样的体贴温柔下,任何一个男人都会有心里陷下去一块的感觉吧。 3、家珍从不顶撞我,听了这糟蹋她的话,她心里不乐意也只是轻轻说一句: “又不是风吹大的。”

【赏析】 这一段话是在福贵嫌弃家珍怀孕以后嫌她肚子大取笑她说“风一吹就大了”。福贵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是不负责任到令人生气,一般的女人早就忍不住像泼水一样骂人了吧?但家珍没有。

她这一句轻轻的回答我想比起任何语言更有力量,福贵听了以后应该是满面羞惭吧?家珍就是这样,永远只想着别人,把委屈吞到肚子里。 4、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赏析】 这一个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劳动并快乐着的老农形象。 但谁又想到,这样一个人此前是怎样的放纵和无耻呢? 5、“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

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爹的声音里咝咝的,他顿了顿又说:“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

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 【赏析】 徐家的兴衰史,也是我们大部分家庭的兴衰史吧。

5、二喜穿着中山服,干干净净的,若不是脑袋靠着肩膀,那模样还真像是城里来的干部。 【赏析】 二喜是一个脑袋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肩膀的残疾人,凤霞是一个哑巴,但他们深爱彼此的心却一点也不残缺,一点也不畸形。

当我们看见二喜笑吟吟的看着凤霞,看见他把凤霞背在肩上,看见这一对苦难中的人那么努力的爱对方的时候,心里是不是该有一点震撼。身体上的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颗“爱人”的心已经渐渐不再完整。

7.如何评价余华的《兄弟》

余华的小说,除了《在细雨中呼喊》,每一本都是开篇就把我吸引住了。

他从来没有大段的铺叙,没有景色的描写、气氛的渲染也没有故作深沉的发问,从头到尾就是一直抓住你的注意力,为你讲一个故事,让你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思考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是那种看一眼就放不下了的书,但最重要的,吸引我在看完平装本之后还毫不犹豫地买下精装本小说全集套装的,是他的《兄弟》。

看《兄弟(上)》时我足足哭了三个小时,痛彻心扉,不可断绝。看《兄弟(下)》时我先是笑了几下,之后就傻眼了,懵了。

这本书原本是上下册分开卖的,后来也许是因为对上下两册的评价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泥里,再版时就搞成合订本了。我对推荐我看这本书的檀宁先生说,为了上半部,我感激你。

为了下半部,我恨你。由于几年前的不幸遭遇,我渡过了一段极为压抑的岁月,看完《兄弟(上)》,我被治愈了。

千万别手贱去翻下册。下册是余华无意中挖的一个陷阱,也许他本来是想借着上册在读者心中积聚起来的情感搞一搞黑色幽默,但是黑过头儿了。

在阅读方面我的耐受力那可是出了名的。帕德里克·聚斯金德的《香水》够阴暗了吧?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够残忍了吧?在我看来,都是洒洒水,洒洒水啦。

福克纳的《圣殿》,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书名的神圣掩盖不了内容的黑暗狂暴。我也就是目瞪口呆了几下没好意思推荐给小伙伴儿罢了。

帕拉尼克的书朗读起来能让一大批读者昏过去,我看了微微一笑绝对不抽。最锻炼人耐受力的按说应该是日本作家。

道尾秀介的《向日葵不开的夏天》比江户川乱步的《蜘蛛男》、我孙子武丸的《杀戮之病》、殊能将之的《剪刀男》、京极夏彦的《魍魉之匣》重口味十倍都不止,那是灵魂深处的恶心和变态,我也不过少吃了一顿饭而已。没想到,或者说早该想到,最让人突破下限的还得说是咱们天朝的作家。

《兄弟(下)》中展现的世界,已经秒杀了很黄很暴力,俾睨了人性的阴暗和心理的变态……它展现的是集体无意识的狂欢。别看下册了,就当那个时代所发生过的一切,都没发生过吧。

与其从理想出发去审视现实,不如从实际出发去追我们的梦直到天涯。

8.一句话概括余华的兄弟

亲我以前看的《兄弟》是余华写的,不知道是不是你说的那个

这篇《兄弟》里,讲的是江南两兄弟的人生,李光头和宋钢。李光头出生那天他父亲死了,是意外死的,而且不怎么光彩。孤儿寡母就被周围人嘲笑,后来宋钢的父亲(我记得是叫宋凡平)出面帮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李兰视为恩人。几年后宋凡平妻子也死了,李兰和宋凡平就结婚了,镇上人都挺鄙夷他们的,但两个人还是很相爱的,然后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兄弟也特别投缘。

不过文革爆发了,这个重新组合的家庭还是在摧残里一点点崩溃了

看得挺心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