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发生时,海水变得黏黏的,还会发出一股腥臭味,颜色大多都变成红色或近红色。在日本,早在藤原时代和镰仓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603年法国人马克·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赤潮产生的化学原因是什么?且看以下分解。

赤潮产生的化学原因:

当今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这个时候,海洋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专家介绍说,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反之,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种群的密度也不会增加。

赤潮的防范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海边的群众在发现海水颜色异常变色、养殖生物大量异常死亡时,应及时向海洋与渔业部门反映。海洋与渔业部门将立即派出监测人员赴现场取样监测,判定是否发生赤潮。如发生赤潮,将发布赤潮信息,并采取措施应对。

更多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尽在,感谢大家的收看,咱们下期海洋灾害小知识讲座时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