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文学中的“新浪”之争
  • 司南电磁铁
  • 天然磁石可以是新浪吗?

说起新浪,几乎人人皆知。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就是指南针,而在过去,新浪一直被认为是指南针的原型。

新浪长什么样?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下面这张图,那就是一个方铜板上的磁勺。很多历史教科书上都有它的形象,甚至还有1953年发行的《伟大祖国》系列邮票。

长期以来,人们很少思考新浪的真实性,但学术界有一些讨论。近年来,关于新浪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有学者指出,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一个模型,并不具备向导的功能。想要这个勺子真正达到导的效果,不能用天然磁铁。你必须使用电磁铁。这种说法很快被人们接受,甚至有人认为新浪应该像地动仪一样,考虑从历史教科书中索取。

但事实是这样吗?斯楠真的只是一个无法成真的谣言吗?

文学中的“新浪”之争

今天指南针的原型“司南”一词出自历史文献,即东汉的《论衡》。里面有一句话,“思南的瓢,丢在地上,是它瓢的向导”。长勺就是勺子,它的音也是sháo,应该读作chí here,意思是柄。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把新浪勺子放在地上,勺子的柄会指向南方。

如果我们相信这个记载的真实性,那么新浪应该在东汉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不同版本的《论衡》让这个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我们知道,古籍在流通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渠道产生不同的版本。由于复制和定型的过程都是手工操作,也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国家博物馆的季孙先生发现,在《论衡》的一些其他版本中,这个勺子被写得“很谨慎”。

日本皇宫收藏有宋代的《论衡》。

这样,意义就不一样了。季孙先生进一步将“谨慎”理解为“兴”,将“新浪”理解为一个古老的企业社会责任。《论衡》中的句子应该理解为:指南车在地上行驶时,木头人的手臂指向南方。

在网上搜索一下,你会发现很多人把季孙先生的这种观点当成了标准,认为我们过去对新浪的理解从根源上就出了问题。东汉没有这种东西,只有南指车。

然而,什么是独家新闻或自由裁量权?还有讨论空,不足以下结论。毕竟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论衡》版本是宋版,和东汉相差甚远。另外,宋代《太平玉兰》引用《论衡》时,还写成瓢,所以有学者认为瓢是对的。

司南电磁铁

那么,传闻中的电磁铁新浪到底怎么了?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国内外学者就讨论过中国古代磁性指点工具的真伪。也是在这一时期,《论衡》中的“新浪之勺”被认为是可以被指的磁勺。

20世纪40年代,著名科技史专家王振铎先生复原了可以被指的新浪勺子。他采用的基本方案是玻璃扁磁勺。这里的磁勺是用电磁方法磁化的钨钢勺。做好之后,磁勺的指向性好。这也是今天很多人批评这个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因——古人从哪里找到磁性更强的电磁铁?

王振铎的恢复计划

建国后,王振铎先生的修复模型进入教科书和博物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至有人误以为是出土文物。

天然磁石可以是新浪吗?

我们暂且抛开文学争论,围绕新浪真伪的争论核心在于新浪能否由天然磁石构成。还是只能用人工电磁铁?

其实据王振铎先生自己说,他后来委托工人用天然磁铁制作了磁性勺子,效果不错。原来的产品仍然存在。

天然磁铁勺子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不相信。原因是天然磁铁在加工过程中容易退磁。即使做出来,也因为磁矩小,克服不了勺子和底盘之间的摩擦力。

面对这一争议,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黄兴先生首先对当年王振铎先生委托的工人制作的天然磁勺进行了重新检测,发现三把天然磁勺中有两把指向性较好,一把磁性不强。

后来,黄兴又到河北武安磁山、张家口市龙岩铁矿采集天然磁石。根据文献记载,确定这些磁铁与古人见到的类似,然后加工成勺形,如下图所示。

这样的天然磁勺指向性如何?黄兴通过实验发现,如果采用光滑的青铜底盘,磁铁可以达到自动导向的效果;如果使用木质底盘,需要轻碰勺子的手柄,也能达到导向的效果。

实验表明,用天然磁铁可以制作出方向性好的勺形工具。

这个实验是否一定支持新浪的存在?不一定。第一,如上所述,文献记载存在争议;二是汉代或更早时期的司南韶遗迹至今未发现。说到这里,我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汉代有没有新浪,还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学术问题。不过,随着实验的成功,“天然磁石造不出新浪”这种由来已久且颇具影响力的说法可以休矣。至少以后讨论新浪的问题时,不要以此为理由去否定它。

参考资料:

季孙:再论新浪,《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报》,2018年7月。

黄兴:自然磁勺“思南”的实证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6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