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牛如辰

姓氏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姓氏的研究不仅是家族史,也是氏族部落史,更是民族史。姓氏不仅区分血缘和家族,也区分文化类型。中国地名中,如张格庄、刘庄、李嘉存、白集、辛集、王家屯、赵典、贾敏、王维镇等。,都很容易被忽略。这种以姓氏命名的地名随处可见,无论是祖国的南疆,北方草原,还是东部平原,还是西部高原。[1]

所谓姓氏地名学,就是研究地名和姓氏的关系。姓氏,统一其祖籍;人,不要以子孙来划分自己;“姓氏,家族血脉的象征”。《同治宗谱》中说:“三朝(夏商周)以前,姓氏一分为二。男人被称为姓,怀孕的女人(女人)被称为姓。所以不要高贵也不要卑微,高贵的有高贵的名字,低贱的没有高贵的名字。所以姓氏和婚姻是有区别的,所以姓氏和姓氏也是有区别的。不同姓氏的人可以结婚;不同姓的人不能结婚(同姓是天下同家,同姓不结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所以都选择了不结婚而显得高贵卑微。”

一、姓氏的起源

我们今天的姓氏大多是姓和姓的混合体。“姓之名,自太史公以来,已杂为一”(顾《日知录》卷二十三)。起初,两人不仅分居,而且还有原则性的分歧。姓氏,说文:“人之所生,女之所生。”女人生的是她姓的本义,是发音生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很多姓氏,大多出自女性。比如炎帝姓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姓司。姓氏是男性专属的,《左传》中的“钱氏原生姓氏”一词,指的是根据土地获得的姓氏。在古代,石的主要作用是区分贵贱。郑樵《同治宗谱》中指出:“男称姓,女称姓,故姓无贵贱之分。贵者有姓,贱者无姓。”[2]

“说自己姓生于五帝者,春秋所见者,得二十之二。”大概是妫、姒、子、姬、凤、赢、姒、仁、懿、戚、、申、尧、姜、燕等。(卷22,四备件集屏,日之录)。在“以生为姓”的古代,即使是同一个宗族也有不同的姓氏。以黄帝族为例。黄帝有25个儿子,12个姓氏。黄帝姓姬,其子,姓瑛,孙颛顼,姓沈。“因生而赐姓”的含义可以理解为:①无论因什么原因而生,姓就是什么。(2)在什么条件下,你会因姓而生。今天看来,姓氏的起源似乎很荒谬。但在古代,在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匮乏的条件下,人的出生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以黄帝的世系为例。神农住在,所以他姓姜。黄帝住在吉水,所以他姓吉。虞舜生活在,所以它姓姚。东方朔出生在东方,因为他姓东方。清朝祖先的母亲,在布波湖沐浴的李,就是通过吞食而怀上的。布库里永顺出生后,被赐姓艾辛乔罗。前两种以居住地为姓,后两种以图腾为姓。后世以居住地为姓的例子很多。比如东郭、西门、龚蓓都是因为居住地而姓。

石,是用来区分高低贵贱的。关于姓的由来,《左传》说:“姓的姓,姓的姓,姓的姓,姓的姓,姓的姓。”姓氏的起源分为五类,即姓为国、姓为字、姓为名、姓为官、姓为市。英绍家族的起源分为九类,即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英绍的习俗和宗族)。

宋代郑樵将姓氏起源分为32类,即国为姓、市为姓、乡为姓、亭为姓、地为姓、姓为姓…如上所述,无论如何分类,其中,受地者(包括国、乡、亭、市、居等。)是基础,也是专业。例如,居住在傅庄园的傅氏家族,崇拜东蒙古的蔡氏家族,守着(乔,后演变为乔)墓地的乔氏家族。周的第七个儿子叫蔡。《苏轼》中卢忠的儿子名叫苏轼。少昊的儿子殷诚被命名为印石。大夫食收于蒲,为蒲。西蒙等。都是以居住地为姓(郑樵同治吕氏)。再比如金、赵、夙被封在郫县(今郫县),就是郫县。楚大夫食城在伊(今宜城),是伊的。公鲁商封于齐,封为齐氏。王孙是岳的后代,名叫闵。我官公孙阳封于商朝,为商姓。王知书封于常(今常州),成常氏。黄帝的后代,名叫石雪。周封为宋。秦始皇出生于赵、等地(黄本纪《姓氏之争解》)。蜀、吴、(李)唐都是以地名命名的国家。在古代,一些地方仍然有遗物或遗迹。比如山西霍县,是西周时期蜀国的诸侯国,也叫霍越国。山西省祁县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的封地。陕西夏县,据说是于霞的省会。[3]

在古代,姓和姓是属于贵族的。庶人没有姓,没有姓,只有一个名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战国以后,人们逐渐以史为氏,姓氏开始通用,于是改姓为史。秦统一天下后,补天下户口极大地促进了混姓的转化进程。“庶人”也开始有了姓氏。混合姓的姓氏,大部分是由姓演变而来,而姓,绝大多数是由“地”衍生而来。可见,无论是姓还是姓,都与“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代,陈姓氏中有3625个单姓和复姓。黄本纪姓氏中有3795个单姓和复姓,以解决清代的纠纷。根据书中的解释,约有一半的姓氏来源于“地”——即以“地”为姓,包括州、市、食、籍贯、祖籍等。也就是说,从姓氏、姓氏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地名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姓氏和地名

据估计,仅清代就有数百万人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迁入东北定居。他们建造了数以万计的新村庄。这些新村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他们的姓氏命名的。也许这是中国古代以姓氏命名地名习俗的延续。人们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还会记录自己的家谱,说明自己的分支和世代,从而与祖籍保持密切联系。这表明他们来自同一个祖先。[4]

相关统计显示,吉林省德惠县有2030个农村居民点,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978个,几乎占到总数的一半。吉林省李村县农村居民点2177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1221个,占总数的56%。吉林省镇赉县是一个蒙古族和汉族杂居的县,有486个农村居民点。除199个蒙古语地名外,以姓氏命名的汉语地名有68个,占24%。辽宁进贤县农村居民点1068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470个,占总数的4%。山东费县农村居民点1643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506个,占总数的31%。湖北孙艺程县有3062个农村居民点,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2113个,占总数的69%。浙江省淳安县农村居民点2158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294个,占总数的15%,江苏省武进县农村居民点7480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3944个,占总数的53%。云南省腾冲县农村居民点2483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607个,占总数的24%。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有412个农村居民点,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333个,占总数的80%。以上统计基本以中国地名为基础,不同地区中国姓氏地名所占比例不同,最高80%,最低15%,一般为30%-50%。

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中,有些是以姓氏命名的。例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1000多个朝鲜族聚居地名称,其中以姓氏命名的约占20%。云南省腾冲县的郎普寨、范徐寨是以姓氏命名的地名。云南独龙族聚居的村落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如麻库县的马、村的孟、百里村的白等。畲族农村聚落的地名多以畲族命名。由于同名的傣族人较多,人名后常加地名,如“雁滩南莫”,意为“井边雁滩”。苗族人的名字有一种格式,就是他们的本名是他们父亲的村名(或者这个村附近的一座山或者一条沟的名字)。村名多为双音,如吴达、吴为名、纪为父名、朗达为村名。另一种格式是这个村子的名字。“宝东哈”的名字中,“宝”是第一名,“东哈”是村名。有时人名的顺序可以是原名,也可以是地名的原名。比如“Bodongha”也可以是“Donghabo”。“博”是本名,“东哈”是地名。

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总结起来,所有聚落地的姓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聚落的居民是以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有些姓氏和地名千年不变。这种氏族制度的遗迹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说明地名不仅是人们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社会)的反映,也是人们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从起源上看,姓氏基本来自图腾,少数来自地;但姓氏主要来源于土地,即“钱原生姓氏”,少数来源于父名、官职等。战国以后,姓和姓的少数民族由地而来,合而为一,甚至流传至今。可以说,今天的姓氏大多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换句话说,今天的姓氏基本上或大部分来源于“地”。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明白,姓氏和地名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特殊的联系,这就是姓氏和地名有着强大生命源泉的地方。

三。源于地名的姓氏

中国的姓氏来源于很多地名。古代三代和大小诸侯国,其朝代名称和国名几乎都是以其祖先出生地或封地的地名命名的。大多数以姓氏为姓的姓氏都是这样的。例如,在周朝的《周》中,据说的袁公主出去看到巨人的脚印,跟着他们的脚印走了几步。她怀了孕,生下儿子后稷,因有恶兆而弃她而去。放弃农技,懂得很多农业,姚听说后让他去当农业老师;舜于是被弃于太(今陕西武功县)。传至巩留,迁今陕西彬县);古叔在周(今陕西祁县)定居后,部落越来越强大。在灭了商朝之后,“周”成了这个朝代的名字。泰、桂州都是以国名为姓,但都源于地名。以地名为姓是姓氏的一大来源,这似乎是各国姓氏史上的普遍现象。据了解,日本人的姓氏80%来自地名。如果你住在山里,你就会被命名为山;住南山的姓南山,住西村的姓西村。这些姓氏大多有山、河、海、丘、岩、岛、谷、田等地理名词。,和许多不同的姓氏组成时,前面的形容词。因此,日本姓氏如大山、小川奈那、小叶、长河、古海、高冈、奥道等。都比较常见,而其他如田中、三木、佐佐木等。,是

源于地名的姓氏可分为国名、市名、乡名、亭名、居住地名。[5]

(1)以国名为姓。夏商周时期,侯被封地,尤其是西周,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名字成了他们后代的名字。以夏商为姓氏的有成、崇、胡、方、杜、包、宣、汉、雍、戈、关、双、坤、武、雷、云、辽、、顾、阮、彭、魏等姓氏。周朝更是如此。我们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魏、朝、赵、魏、燕、陈、蔡、曹、胡、徐、萧、罗、朱、梁、邓、薛、禹。夏、商、殷、、周、西周等姓氏是这些朝代的皇帝后代的朝代名称,也包括在国名清单中。还有“夷地之国”的名称,如狄、翟、戴、戎、那、羌、古、满、密、安等。有的属于分封时期在古代少数民族活动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如分封狄,或在狄分封其母、弟小波,其后裔姓狄;有些属于古代非华夏人建立的国家。比如一群白蒂人在今天的河北无极县建立了一个鼓国,其后裔以国名为氏,姓为鼓。还有的是秦汉以后外族带来的姓氏,比如西域的米氏,也就是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安姓来源于安息,在今伊朗高原东北部。以国名命名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秦汉以后。比如刘汉王朝灭亡后,其后代大部分仍姓刘,也有一部分姓韩。据统计,以国名为姓的姓氏有近200个,大部分属于普通姓氏。[6]

(2)以城名为姓。即城市采邑是皇帝及其王公分配给同姓或异姓的卿大夫的采邑。这些大清大夫的后代或居住在这些采邑的人,有的以邑名为姓。当时把这位牧羊人的封地封在苏(今河北临漳县西),他的后代就姓苏。姓楚太子关,为上官市大夫,后代以市名为上官。以易命名的姓氏多来自秦汉前后,但不多见。比如三国时,吴国大将全琮的孙子,被魏封为南阳侯。他吃的是鲁的白水,“白水”是泉水。惠泉改名为惠泉,他的后代被命名为惠泉。姓氏也很多,将近200个,有相当一部分是今天常见的姓氏。有些复姓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变而来的,至今不为人们所熟知。

③乡和亭的名字叫石。齐宣王的小儿子被封在鲁巷(今山东平原县),后代因乡名而姓鲁。楚国大夫在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北)被封为麋亭,后代取名麋。楚公子以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玉斗阁为食,后代名为玉斗。乡亭里姓石的不多。今天常见的姓氏有裴、陆、庞、颜、郝、欧阳等。

(4)以居住地为姓。春秋时期,鲁庄公之子,名湘中,住在东门,名湘中在东门,部分子孙姓东门。郑居住在西门,其中有以西门为姓的。气功医生分别居住在东国、南国、西国、北国。郭是外域,这“四国”都成了姓氏。邱氏祖籍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北)。姜子牙建立齐国,定都营丘,故以营丘山命名。蒋大公的分支住在营丘,所以他姓邱。劳氏因居住在东海崂山(今山东青岛附近崂山)而得名。姬姓因居住地靠近冀水(古代河北、河南交界地区的一条著名河流)而得名。居住在东麓的人的后代被命名为东麓。即小巷和胡同。以居住地为姓的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带有秋、门、项、李、叶、公等字样,表示居住地不同。[7]

参考

[1]牛汝辰。源自地名的中国姓氏[M]。北京: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

[2]周国荣。名字表示[J]。文史哲,1985 (1): 36-42。

[3]刘·。山西省历史名录[J]。地名知识(专辑),1979年。

[4]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106-109。

牛如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106-115。

[6]牛如辰。源自地名的中国姓氏[M]。北京: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

[7]许,,史玉新.你姓什么[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摘自牛汝辰《中国文化地名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11月

求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