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09 29-汉字赵

宋亚光

【肯定】因为西方的苏美尔考古是第一个,而且被强势命名,所以一系列关于汉字和楔形文字可能更近关系的研究,都不得不依赖于这个“成果”。但就像旧约是希伯来人家谱的逻辑一样,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并隐藏在汉字、史书和家谱中的古史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遗产,作者的努力就是对这一真理的发现和证明。

汉字“赵”的意思是开始。上图是在网上收集的一些“赵”的字体。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

不过我相信创造文字的古人绝对不会随意乱涂乱画,应该有古人认可的原型。不同是视角不同造成的。

当朋友给我发来苏美尔地名“Shurupak”的楔形文字名称时(见下图),我有点激动。通过对比可以确认是赵的原型。

①赵锦文(简单)

②赵小专

③赵锦文(复杂)

④刘钊舒同和金文。

《山海经·海内经》“华山之东,有一山,名昭山。有人的名字叫高柏。柏树在这里上下,直插云霄”。郭璞注“白子高,神仙也”。

我非常高兴。由于朋友的帮助,我找到了“赵”的原型,于是我决定在昭山上的(朱苏德拉)上。显然,“赵”字的本义是指人类在大洪水之后重新开始。

【附带体验】

汉字很可能是由一个或多个楔形文字(主要是拉长的扩展表达)回归后组合成独立的、立体的新象形文字。同一个汉字A、Jin、Zhuan、Fan的笔画或结构不同,这应该是由于古人在不同时代、不同视角、不同想象、不同取舍状态下对楔形文字原型的不同。但是,原型仍然是唯一的、统一的,就像大海的针,起着规则的作用。当然,也可能与新旧楔形文字的变化有关。比如篆书的笔画内涵与新楔形文字特别相似(以至于怀疑统一文字的秦始皇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模板)。

另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是,同一个或一组楔形文字原型可以演绎出N个以上不同组合的不同汉字。没有排他性,主要看笔画和结构的具体联系。这就是作者判断楔形文字转换成汉字几乎没有根的原因,也是极其困难的原因。好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有太多的信息可以为后人指明方向,没有结果的对比是不可能的。

而且古文字和楔形文字都是珍贵的,非一般大众所能拥有,必须献给神、王、臣、将,以及他们的家人。于是,他们的姓氏、名字、封地、城市、子女都与祖先的出身息息相关,甚至包括了丰功伟绩、故事、谥号。中国人尊重祖先的传统决定了祖先名字的伟大地位,所以他们的楔形文字名字尽可能被后人拆解组合成新的汉字是绝对的真理。这是永恒的血肉联系,也是我喜欢用来作为证据的依据。

从逻辑上讲,由楔形文字拆解组合而成的汉字,可以确认为古代的创新汉字,也可以与当时已存在的公认汉字高度相似(虽然可能来源不同)。但对于几千年后的我们来说,都具有用落后的思维和推理来模仿古代造字者的证据意义。如果这个假设和判断成立,也可以反证历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