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明远

最近两年中国外部经济环境出现了很大变化,除了中美经济关系日趋紧张外,挑战最大的莫过于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日渐崛起。这些新兴市场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乐观派认为,无损中国的经济地位;悲观派则认为,他们有可能取代中国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那么,中国到底面临多大程度的挑战,未来二十年面临的经济环境到底如何,本文将做详细分析。

二战后第四波工业化势不可挡

二战结束之后,工业化开始向西方之外的地区外溢,东亚日渐成为全球的工业重心。至于为什么是东亚,而不是经济基础更好、与西方关系更密切的拉美、南亚,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从内部来讲,东亚虽然落后,但是劳动力素质高、储蓄意愿强、国家能力强,它们具备了工业化的两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劳动力、资本,而其他地方劳动力虽然丰富,但是不能转化为劳动力资本,国家能力和人民储蓄意愿低,也使得很难聚集起持续不断推动工业化的资本积累。

从国际大环境讲,除了中国大陆以外的东亚地区,基本都被纳入美国主导的亚太秩序中,它们与美国形成良好互动的大市场,之后,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也积极加入到这个经济体系,因此,东亚在战后70多年时间里,幸运地成为全球工业化的传递者。

从地理和时间上看,二战后东亚的工业化,前后发生了三波。第一波是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工业化;第二波是60年代中期开始的亚洲四小龙工业化,其高潮是1980年前后,同期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也发生了工业化,但是由于文化及政治的原因,这些效果远远不及四小龙,长时间停留在半工业化阶段;第三波是中国大陆的工业化,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制造业转移,中国用短短30余年的时间,从基础薄弱的农业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进而成为重要科技研发中心,这是全球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工业地理中心每过20-30年就发生一次转移,这是普遍的规律。从成本上讲,当一国用20年左右时间完成工业化后,必然会发生城市化及中产化的社会结构性改变,因此,工资水平也会大幅提高,对资本来说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尤其是像中国、日本这样的大国,一旦完成工业化,对西方传统经济强权冲击也是巨大的,仍然站在产业链顶端的西方国家也会积极布置转移生产链,培育新的经济合作伙伴,来抵消这些新兴国家的影响力。

因此,最近制造业外迁和新兴市场曝光率越来越高,并不是意外的事情,这是全球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最近不远的将来,会产生与中国高度竞争的经济体也是大概率的事情,即便是没有中美贸易战等一系列意外事件的出现,它也会在这个时间点发生,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规律。

所以,我们对当下发生的变化,既不能麻痹大意,也不必悲观,中国的崛起受益于这个经济规律,崛起之后也必然要面临这个规律的考验,这是任何工业化国家持续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谁是中国的竞争者?

那么第四波工业化重心会发生在哪里呢?现在有很多被大家看好的地方,比如拉美的墨西哥、巴西,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这些地方劳动力都很丰富,最近经济表现也不俗。但是,全球产业漂移规律,往往遵循就近的原则,拉美和非洲虽然同样具有劳动力和成本优势,但是因为供应链、市场孤立于亚欧大陆之外,很难受到资本的青睐。因此,未来新兴工业化国家注定仍旧出现在亚洲,也就是当代全球工业中心中日韩的外围地区。

越南无疑是下一个工业化的“天选之子”,它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人口近一亿,平均年龄33岁,全国一半以上人口是劳动力;是儒家文化圈的一员,劳动力素质高,政府能力强,现在儒家文化圈唯一没有工业化的国家就是越南了;地理狭长,多优良港口,方便加工贸易;在政治上最近奉行亲西方的政策,同时跟中国保持传统友好关系的策略,可谓左右逢源。

但是现在对越南有很多神化的说法,认为它是下一个世界工厂,取代中国的地位,这是不可能的。从劳动力供给上讲,越南作为中等规模国家,能用在制造业上的也就是1500万人左右,而中国制造业劳动力达2亿;从产值规模上讲,越南20年后制造业规模最乐观的估计也就是1.5万亿美元左右(中国2022年为4.86万亿美元),顶多占全球的4%左右。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