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拔染印花的花纹更为细致和逼真,花纹层次丰富、丰满艳丽、色彩对比强烈、轮廓清晰细致、底色丰满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拔染印花工艺可大致分为两个步骤,即先把织物染成单色,再将图案印在织物上。在图案印刷中,印花色浆含有能破坏底色染料的化学药品(如强漂白剂,也称为拔染剂),在汽蒸后处理过程中会破坏底色,因此用这种方法能生产蓝底白圆点图案的花布,这种工艺叫拔白印花。

  当漂白剂与不会同它反应的染料混合在同一色浆(还原染料属于这种类型)中,可进行色拔印花。即在拔白破坏底色的同时,在防染浆中添加对拔染剂稳定的染料,该染料同时上染在拔印的花纹处,就能获得不同于地色的有色花纹,即色拔效果。因此,当一种合适的染料(如还原染料)与色的漂白剂混合在一起时,就可在蓝底织物上印出圆点图案。拔白印花和色拔印花可同时运用在一个花样上,统称拔染印花。

  由于拔染印花的底色多是先采用匹染方式上染的,如果同底色是被印上去的满地印花比起来,底色的颜色要丰富且深得多。这是采用拔染印花的主要目的。拔染印花织物能通过滚筒印花和筛网印花印制,但不能通过热转移印花印制。因为与直接印花相比,拔印织物的生产成本很高,还必须十分小心和准确地控制使用所需的还原剂。使用这种方式印花的织物,销售情况更好,价格档次更高。

  有时候,在这个工序中使用的还原剂会引起印花花纹处织物受损或破坏。如果织物的正反两面底色的色泽一致(因为是匹染),而花纹处是白色的或是与底色不一样的颜色,就能确认是拔染印花织物;仔细检查花纹的反面,会显露出原底色的痕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破坏染料的化学药剂不能完全渗透至织物的反面)。

  拔染剂是拔染印花中使用的主要溶剂,拔染剂是一种化学还原剂,具有使染色底消色的作用。如:吊白块、氯化亚锡等。这种方法可以分花纹为白色(拔白)和花纹为有色(拔印)两种。后一种染法使织物花纹精细,但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由于各个印染厂的条件、地域及印花种类等不同,拔染印花所用的助剂及工艺也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拔染助剂中常用的烧碱、纯碱和碳酸钾等碱剂,就因各特性不同而使用工艺和对象也不同。烧碱一般适用于靛蓝及还原速度慢和粒子粗的还原染料着色印花。如凡拉明蓝地色用烧碱作碱剂时,其拔染效果较好。烧碱用量大约为色浆重的10%,由于烧碱会使色浆中雕白粉稳定性降低,因而色浆不宜久贮。纯碱可适用于大多数还原染料。但其溶解度小,最高达6%。当使用纯碱作碱剂时,汽蒸时湿度要大,以保证雕白粉的充分分解,有利于还原染料上染固着。

  碳酸钾的碱性与纯碱同,但溶解度、吸湿性较好,尤其在汽蒸时能保持润湿状态,有利于纤维膨化和染料的渗透,能使花色鲜艳丰满并能提高给色量。一般用量为9%~10%,纯碱与无水碳酸钾的用量比为78∶100。此外,使用的碱剂还有混合碱,即氢氧化钠和碳酸钾共同使用。对蒽醌结构的还原染料碱剂用量要高,而对易还原的还原染料碱剂用量要少,只需碳酸钾4%-6%即可。

  在拔染印花中,对于不同的织物,所选用的拔染剂也有所不同。例如,一般情况下,人造丝织物及活性染料一般选用雕白块(吊白块)或德固林做拔染剂,雕白块呈白色块状或结晶粉状,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销”(NaHSO2·CH2O·2H2O)。真丝织物通常选用氯化亚锡,而涤纶织物则选用“德科林”作为拔染剂。此外,对白度要求不高的可以用次氯酸钠作为拔染剂;而酸性染料及分散染料、阳离子染料可用氯化亚锡做拔染剂;硫化及靛蓝染料可用氧化剂–高锰酸钾或次氯酸钠作为拔染剂,但对所用染料需有选择,一般选用那些易拔的偶氮染料作为底色。因此,要注意拔染剂与染料的配合,如使用酸性大红C,这种染料不耐氯化亚锡,所以产生消色效果。而柴林艳蓝6B耐氯化亚锡,粘合剂通常用丙烯酸酯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