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长和山海经》 摘抄和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 本文的题目就很值得深究,同是写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都是以人名为题,本篇为何不以《阿长》为题?阿长在鲁迅家是个没名没姓的女佣,不同身份的人对她有不同的称呼,鲁迅的祖母叫她“阿长”,鲁迅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实际上就是与母亲平辈的人)叫她“长妈妈”,而“我”平时叫她“阿妈”,只有在憎恶她的时候才叫她“阿长”。

其实到写作时,作者对长妈妈已经是满怀敬重和感激了,为什么作者还要选择一个他憎恶时才叫的称呼放在题目中呢?作者在文中写了长妈妈很多事,为什么独独选择一个《山海经》放在文题中呢?这些问题将随着我们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得到合理的解答。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小节)简介长妈妈。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人对长妈妈的称呼以及长妈妈名称的由来。“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

文章第一句所谓的“已经说过”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猫·鼠》中提到过长妈妈,那是一个害死隐鼠而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的女工,给人的印象似乎并不太好。所以文章开篇,作者就在不经意间暗示了曾经有过的对长妈妈的不满情绪。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节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长妈妈”的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的绰号而来。这真让我们感到她比孔乙己还要可悲,人们毕竟知道孔乙己还有个属于自己的姓,而长妈妈连自己姓什么也不为人知,直至三十年后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仍不知长妈妈姓什名谁,可见长妈妈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

鲁迅曾说过,旧中国的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连姓名都被人忘却的长妈妈不正是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 第二部分(3——12小节)厌烦长妈妈。

这一部分又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3——5小节)写厌长妈妈。 这里作者主要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常喜欢切切察察”),甚至怀疑长妈妈在家中挑拨是非(“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这些事情完全是从小孩的角度写的,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不能说她讨厌。“常喜欢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说明长妈妈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人吗?“不许我走动”不是正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负责吗?“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是不是因为白天劳作太累了?这不正说明了长妈妈的勤劳吗? 第二层次(6——12小节)写烦长妈妈。

这一层次主要写烦长妈妈的许多“规矩”和“道理”,重点写的是过年的规矩。从压岁钱说到祝福语再到吃福橘,写得非常详尽。

这些在小时的“我”看来是太烦了,但在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看来,就要当民俗来欣赏了。鲁迅曾对日本友人增田涉说,在他的《朝花夕拾》里,“有关中国风俗及琐事太多,不加注释恐怕不易了解”。

鲁迅这样对中国特有的源远流长、神秘奇异的民风民俗的描写,使作品产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部分(13——29小节)敬重长妈妈。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13——18小节)写因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而对长妈妈产生“空前的敬意”。 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和“我”毫不相干,“我”并没感到可怕。

但当长妈妈讲到她们一排女人脱了裤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来”时,“我”“不能不惊异”,“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这是由“厌烦”到“敬重”的第一次转折。

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的发生而逐渐谈薄甚至“完全消失”。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隐鼠事件”,可见这件事在幼小的鲁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那么,“隐鼠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开篇之作《狗·猫·鼠》中介绍说,隐鼠是鲁迅小时侯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一天,他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他,“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

2.阿长与《山海经》句子赏析

{……5句- -、我尽量努力吧。……可以从阿长的性格特点来赏析伐?}

———————————————————-

⒈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赏析: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阿长是一个很随意的人。因为对于阿长来说,鲁迅是少爷,可阿长在睡觉时却在床上摆开个‘大’字,挤得少爷只能缩在角落,这样与他们俩的身份刚好相反。所以说阿长是一个很随意且很纯真的人。

⒉“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赏析: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阿长是一个容易满足的,爱孩子的保姆。在她听到了鲁迅说‘恭喜……’后,仍然兴奋地又说了几句,并且剥开服橘后,第一个是塞到了鲁迅的嘴巴里。

⒊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赏析:阿长很迷信。但她会把听到的,自己认为是对的道理一遍遍不耐烦地讲给鲁迅听,所以说阿长是一个很伟大的保姆。

⒋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赏析:洪秀全,他是领导金田主义的。但阿长却把他和土匪和强盗混到一起说,而且在后来,竟把自己脱裤子的事情讲给了鲁迅听(这是羞辱的事情),这说明阿长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是非不分,愚昧无知,也恰好地表明了阿长的纯朴。

⒌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赏析:‘三哼经’,这足以说明阿长的愚昧无知。但是她在不知道一切的情况下,竟帮鲁迅买来了他早已渴望不已的书。鲁迅也因为阿长做到了别人都做不到的事而对她产生了从来没有的敬意。《山海经》这一段就说明了阿长对鲁迅的爱。

————————————————————-

-v-

3.【阿长与《山海经》语句精彩点评】

物形象分析记人之作最忌事无巨细写成一篇流水帐,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格的叙述之中.本篇在繁简取舍方面极见功力.长妈妈的姓名、经历,鲜为人知,便用三言五语带过.长妈妈踏死哥儿最喜欢的隐鼠一事,因在前一篇《狗·猫·鼠》中已有叙述,本篇自然无需重复.而她的“讨厌”之处,亦即喜欢“切切察察”和夜间睡成“大”字,要言不烦,却写得生动而具体. 作者怎样从厌她、烦她到敬她,是本篇的主要部分,写起来就是浓笔重彩,不厌其“繁”了.在作者笔下,长妈妈之讨人厌,无可辩解;她之令人烦,却应加以分析.儿时的作者深感不耐烦的无非是嫌长妈妈的礼节多,规矩多,教给他的道理多,“繁琐之至”.使儿时的作者最不耐烦甚至当做“磨难”的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大年初一清早一睁眼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然后再“吃一点福橘”,以求得“一年到头,顺顺流流”.但即使这中间杂有某些迷信、陋习罢,不仍然显示着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吗?也许可以说,这正是由“厌”到“敬”的一过渡,“厌”和“烦”还是略有不同. 长妈妈终于赢得了哥儿的敬意的是两件事.一是她居然具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一是为他买来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两件事,轻重却又不同. 散文创作要求散而不乱,紧而不死,能放能收,舒卷自如. 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引起.“长毛”与长妈妈何关系?这好像是突如其来.但一层一层讲来讲去,讲到了据说让女人“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原来长妈妈竟具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才使哥儿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甚至原谅了她“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这是由“烦”到“敬”的一转折. 隐鼠事件后,对长妈妈的“敬意”又完全消失了,反而成恨,以至到了“当面叫她阿长”的程度.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好像又是突如其来的.写远房的叔祖,写远房叔祖的太太,写这位叔祖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写他说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这和长妈妈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和对长妈妈的“敬意”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大字不识的阿长,居然把哥儿梦寐以求而始终无法得到的“带画的‘三哼经’”,高高兴兴地买回来了.书虽然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却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这就引发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这是由“恨”到“敬”的又一转. 第一次“敬意”源于关于“长毛”的传说,意料不到,而且颇有些“深不可测”,因此“伟大的神力”这“伟大”二字就不免略含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第二次的“敬意”却是来自哥儿的亲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伟大的神力”前面加上“确有”二字,这就是哥儿的真实感受了. 不过我以为,长妈妈之终于为鲁迅所敬佩,大概还由于她的“认真”精神.仍是哥儿时的鲁迅,自然不太可能体认长妈妈的这一特点,因此也不可能成为哥儿的感受,但当三十多年后鲁迅撰写此文回忆往事时,就可以看清这一特点了.因此在鲁迅此时的笔下,长妈妈教导哥儿那些繁琐的礼节、规矩、道理,她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在坚持遵守“元旦的古怪仪式”时,也是“极其郑重”的.她讲长毛故事,态度同样是认真的,甚至讲到她那非常可笑的“用处”时,也是“严肃”的. 毋庸讳言,长妈妈的诸多言行中杂有不少迷信色彩.鲁迅一向反对封建迷信,但在《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一文中,却赞扬了广东人“迷信的认真,有魄力”.他在这里当然不是主张迷信,他是在强调认真.因此他说:“广州人的迷信是不足取法的,但那认真,是可以取法,值得佩服的.”鲁迅之于长妈妈,当亦作如是观. 长妈妈终于买来了木刻的“三哼经”,由此引发了哥儿对绘图的书的更大的兴趣和更深的爱好.这本“宝书”又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失掉了.长妈妈去世也已三十多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以此文记下了难忘的长妈妈,并用这样的结尾给她以深情的祝福. (一)语言平实形象 课文的语言非常平实,文中充满了儿时的回忆,纯真持久 :长妈妈教给我的道理很多很多.我有很烦很烦的感受,然而也有我一时对她发生过空前敬意的时刻,特别是当她给我讲关于“长毛”的故事,我是听得入神入迷,小孩子啊,就喜欢听土匪强盗,兵戈缭乱的事情,认为刺激好玩,长妈妈讲得也异常投入:啊呀,骇死我了……形象化的引用一两句话,刻画了相当年长妈妈给我讲故事时异常投入的精神状态. (二)感情真真切切 如:作为小孩子,我当时就有了很狡猾的观点,阿长在自己的心目中:“生得不好看,脖子上有许多疚疮”,以貌取人——这么滑稽的天真味道刻画出来. 我时而对她充满敬意:因为她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历经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故事,阅尽人间沧桑的啊!但时而有怨有恨——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威信”一点点消失,“但完全消失,大概是知道了她谋害我的隐鼠之后”—。

4.阿长与《山海经》句子赏析六句

⒈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赏析: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阿长是一个很随意的人。

因为对于阿长来说,鲁迅是少爷,可阿长在睡觉时却在床上摆开个‘大’字,挤得少爷只能缩在角落,这样与他们俩的身份刚好相反。所以说阿长是一个很随意且很纯真的人。

⒉“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赏析: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阿长是一个容易满足的,爱孩子的保姆。在她听到了鲁迅说‘恭喜……’后,仍然兴奋地又说了几句,并且剥开服橘后,第一个是塞到了鲁迅的嘴巴里。

⒊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赏析:阿长很迷信。

但她会把听到的,自己认为是对的道理一遍遍不耐烦地讲给鲁迅听,所以说阿长是一个很伟大的保姆。⒋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

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赏析:洪秀全,他是领导金田主义的。但阿长却把他和土匪和强盗混到一起说,而且在后来,竟把自己脱裤子的事情讲给了鲁迅听(这是羞辱的事情),这说明阿长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是非不分,愚昧无知,也恰好地表明了阿长的纯朴。

⒌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赏析:‘三哼经’,这足以说明阿长的愚昧无知。但是她在不知道一切的情况下,竟帮鲁迅买来了他早已渴望不已的书。

鲁迅也因为阿长做到了别人都做不到的事而对她产生了从来没有的敬意。《山海经》这一段就说明了阿长对鲁迅的爱。

6.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赏析:这句话说明我觉得阿长只不过是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跟她说不说都是无所谓,写出了我对阿长的轻视与看不起,根本没有想到阿长会给我买来“山海经”这与下文当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的时的反应,以及对阿长看法(“发生新的敬意”与“确有伟大的神力”)的改变都做了铺垫与对比。

5.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句子赏析,六局左右

1·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赏析;这是“我”在失去了心爱隐鼠之后,对被说是吃了隐鼠的猫的仇恨感情的抒发。

在某种意义上也表达了作家关怀弱小,嫉恶如仇,反抗压迫的精神特征。2“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出自《狗·猫·鼠》) 赏析:表现了作者不喜欢猫的原因。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出自《阿长与山海经》) 赏析;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4·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为下文作铺垫,体现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厌恶。

“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补充说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5·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赏析 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

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6·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赏析:描写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片段:7·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赏析 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带点思考,也带点批判。

8·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死无常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在“阴死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

赏析: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

6.阿长与山海经句子欣赏

⒈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赏析: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阿长是一个很随意的人.因为对于阿长来说,鲁迅是少爷,可阿长在睡觉时却在床上摆开个‘大’字,挤得少爷只能缩在角落,这样与他们俩的身份刚好相反.所以说阿长是一个很随意且很纯真的人.⒉“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赏析: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阿长是一个容易满足的,爱孩子的保姆.在她听到了鲁迅说‘恭喜……’后,仍然兴奋地又说了几句,并且剥开服橘后,第一个是塞到了鲁迅的嘴巴里.⒊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赏析:阿长很迷信.但她会把听到的,自己认为是对的道理一遍遍不耐烦地讲给鲁迅听,所以说阿长是一个很伟大的保姆.⒋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赏析:洪秀全,他是领导金田主义的.但阿长却把他和土匪和强盗混到一起说,而且在后来,竟把自己脱裤子的事情讲给了鲁迅听(这是羞辱的事情),这说明阿长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是非不分,愚昧无知,也恰好地表明了阿长的纯朴.⒌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赏析:‘三哼经’,这足以说明阿长的愚昧无知.但是她在不知道一切的情况下,竟帮鲁迅买来了他早已渴望不已的书.鲁迅也因为阿长做到了别人都做不到的事而对她产生了从来没有的敬意.《山海经》这一段就说明了阿长对鲁迅的爱。

7.阿长与《山海经》佳句点评150字

物形象分析记人之作最忌事无巨细写成一篇流水帐,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格的叙述之中.本篇在繁简取舍方面极见功力.长妈妈的姓名、经历,鲜为人知,便用三言五语带过.长妈妈踏死哥儿最喜欢的隐鼠一事,因在前一篇《狗·猫·鼠》中已有叙述,本篇自然无需重复.而她的“讨厌”之处,亦即喜欢“切切察察”和夜间睡成“大”字,要言不烦,却写得生动而具体. 作者怎样从厌她、烦她到敬她,是本篇的主要部分,写起来就是浓笔重彩,不厌其“繁”了.在作者笔下,长妈妈之讨人厌,无可辩解;她之令人烦,却应加以分析.儿时的作者深感不耐烦的无非是嫌长妈妈的礼节多,规矩多,教给他的道理多,“繁琐之至”.使儿时的作者最不耐烦甚至当做“磨难”的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大年初一清早一睁眼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然后再“吃一点福橘”,以求得“一年到头,顺顺流流”.但即使这中间杂有某些迷信、陋习罢,不仍然显示着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吗?也许可以说,这正是由“厌”到“敬”的一过渡,“厌”和“烦”还是略有不同. 长妈妈终于赢得了哥儿的敬意的是两件事.一是她居然具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一是为他买来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两件事,轻重却又不同. 散文创作要求散而不乱,紧而不死,能放能收,舒卷自如. 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引起.“长毛”与长妈妈何关系?这好像是突如其来.但一层一层讲来讲去,讲到了据说让女人“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原来长妈妈竟具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才使哥儿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甚至原谅了她“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这是由“烦”到“敬”的一转折. 隐鼠事件后,对长妈妈的“敬意”又完全消失了,反而成恨,以至到了“当面叫她阿长”的程度.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好像又是突如其来的.写远房的叔祖,写远房叔祖的太太,写这位叔祖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写他说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这和长妈妈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和对长妈妈的“敬意”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大字不识的阿长,居然把哥儿梦寐以求而始终无法得到的“带画的‘三哼经’”,高高兴兴地买回来了.书虽然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却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这就引发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这是由“恨”到“敬”的又一转. 第一次“敬意”源于关于“长毛”的传说,意料不到,而且颇有些“深不可测”,因此“伟大的神力”这“伟大”二字就不免略含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第二次的“敬意”却是来自哥儿的亲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伟大的神力”前面加上“确有”二字,这就是哥儿的真实感受了. 不过我以为,长妈妈之终于为鲁迅所敬佩,大概还由于她的“认真”精神.仍是哥儿时的鲁迅,自然不太可能体认长妈妈的这一特点,因此也不可能成为哥儿的感受,但当三十多年后鲁迅撰写此文回忆往事时,就可以看清这一特点了.因此在鲁迅此时的笔下,长妈妈教导哥儿那些繁琐的礼节、规矩、道理,她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在坚持遵守“元旦的古怪仪式”时,也是“极其郑重”的.她讲长毛故事,态度同样是认真的,甚至讲到她那非常可笑的“用处”时,也是“严肃”的. 毋庸讳言,长妈妈的诸多言行中杂有不少迷信色彩.鲁迅一向反对封建迷信,但在《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一文中,却赞扬了广东人“迷信的认真,有魄力”.他在这里当然不是主张迷信,他是在强调认真.因此他说:“广州人的迷信是不足取法的,但那认真,是可以取法,值得佩服的.”鲁迅之于长妈妈,当亦作如是观. 长妈妈终于买来了木刻的“三哼经”,由此引发了哥儿对绘图的书的更大的兴趣和更深的爱好.这本“宝书”又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失掉了.长妈妈去世也已三十多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以此文记下了难忘的长妈妈,并用这样的结尾给她以深情的祝福. (一)语言平实形象 课文的语言非常平实,文中充满了儿时的回忆,纯真持久 :长妈妈教给我的道理很多很多.我有很烦很烦的感受,然而也有我一时对她发生过空前敬意的时刻,特别是当她给我讲关于“长毛”的故事,我是听得入神入迷,小孩子啊,就喜欢听土匪强盗,兵戈缭乱的事情,认为刺激好玩,长妈妈讲得也异常投入:啊呀,骇死我了……形象化的引用一两句话,刻画了相当年长妈妈给我讲故事时异常投入的精神状态. (二)感情真真切切 如:作为小孩子,我当时就有了很狡猾的观点,阿长在自己的心目中:“生得不好看,脖子上有许多疚疮”,以貌取人——这么滑稽的天真味道刻画出来. 我时而对她充满敬意:因为她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历经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故事,阅尽人间沧桑的啊!但时而有怨有恨——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威信”一点点消失,“但完全消失,大概是知道了她谋害我的隐鼠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