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纤维与远红外纤维是差别化纤维的主要品种,线面一起来看一下什么是抗菌纤维与远红外纤维?它们如何制作?

  抗菌纤维人们在穿着服装时,皮肤表面的汗液,皮脂及油垢等等代谢物会粘附在纤维上,它们与皮肤上的常在菌在外来微生物的作用下将产生低级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而散发恶臭,导致纤维的保温性和透气性下降。若在纤维中引入抗菌剂,就可抑制细菌的繁殖。目前有两大类抗菌剂,一类为日本各大企业开发的纳米级含银沸石抗菌材料,所制抗菌纤维对人体安全无害,耐久性好,但其颗粒大小和聚集状态会对纺丝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其抗菌效率只有70%~80%;天津石化化纤厂最近开发的纳米级抗菌涤纶短纤维就是这类品种。另一类为上海合纤所开发的有机抗菌剂,所制得的AMF系列抗菌纤维,对人体无害,对革兰氏阴、阳性菌有广谱的抗菌效果,抗菌率大于90%。特别是与聚合物相容性好,不会对纺丝(包括细旦纺丝)产生不利影响。现正在涤纶、丙纶中广泛使用,成功地制作内衣和床上用品等。这类抗菌剂为国内首创,其抗菌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远红外纤维在纺织过程中渗入少量陶瓷粉(主要为钛、锡、锆、铝的氧化物和碳化锆等)于聚合物中,即以共混法可制得远红外纤维。这些添加剂在吸收了人体或外界的热能幅射(红外幅射)后,通过分子的能级跃迁释放出波长范围在2.5μm~30μm的远红外线,而其中俗称生育波长、与生物成长密切相关的4μm~14μm波长范围的远红外线,可引起人体表面细胞分子的共振,从而激活人体表面细胞和促进人体皮肤表面微血管的血液循环,达到保暖、保健、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其效果明显与否,主要体现在金属氧化物的选择和配比上,因为不同的金属氧化物,远红外辐射的波长也不同。其制备的关键技术在于颗粒的细度、添加剂的选择和它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