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安导演,或许很多人马上联想到的是《卧虎藏龙》,毕竟,这部电影囊获了众多电影大咖:周润发、章子怡、杨紫琼等,而且还是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卧虎藏龙》拍摄于2000年,这时,李安作为导演的拍摄水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过,李安早期导演的作品,仍旧能看出他的功力和深度。比如这部拍摄于1994年的《饮食男女》。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在台北的一处老宅里,住着一家四口人:退休的顶级名厨朱爸,还有三个性格各异的女儿。朱爸每周都要为一家人准备一桌丰盛的晚餐,以此来维系家人之间的感情。然而这个家庭中却隐藏着许多矛盾,父女之间、姐妹之间。而三个女儿在各自的情感生活中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整部电影用做菜展开,并穿着在整个故事过程中,而在这其中,亦藏着不少关于生活的奥秘。

家人之间,“情”永远排第一

在朱家这个家庭里,藏着太多的矛盾。实际上,朱家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的缩影。

朱爸和家倩的矛盾:

其实朱爸最爱的女儿是老二家倩,这个女儿最像他死去的妻子,而且从小聪明漂亮。家倩小时候,朱爸还总带着家倩去大厨房学做菜,因为家倩喜欢做菜。可见以前家倩和父亲关系是极好的。他们父女关系开始出现矛盾,是因为在家倩选择职业的这条路上,朱爸为家倩做了决定。他认为女儿做这个行业并不风光,于是他让家倩学习、深造,而家倩也成了公司的高管。

从电影的开头我们就得知,家倩不愿意回家吃饭,但周日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是他们家的惯例,也是联络感情的方式。然而和朱爸同在一张桌子上时,三言两句之间气氛就不太对了,家倩索性决定买套房子搬出去住。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朱爸到底做错了吗?其实,这也是中国式家庭里,父母与子女矛盾的主要来源之一:父母打着爱的名义,来左右子女的人生。

家倩按照父亲给她定的人生计划,如今成了一名高级白领,她并不十分喜欢这份工作,而且因此造成了父女间的矛盾。可是难道朱爸错了吗?并没有,因为毕竟这份工作在世俗看来是体面的,而且这份工作也给家倩带来丰厚的收入,他人的尊重,以及发挥她聪明才智的平台。

假设家倩如她所愿,按照她自己的想法,没去读书深造,而是成了一名大厨,她就会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吗?未必如此。所以说,在选择职业的这件事情上,不管作为家长的朱爸,还是家倩自己,他们的想法都没有错。如果要通过讲道理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是行不通的。

家珍和家倩的矛盾:

家珍是三个女儿中年纪最大的。作为长女,在母亲死后,家珍就担负起了照顾父亲,照顾妹妹的责任。在她心目中,家,是最大的,她认为这是她的责任,为此,她还撒了个大谎:自己如今不想恋爱不想结婚,是因为被当时的大学初恋伤透了心,所以再也不愿意踏入男女关系。

“长兄如父”,这话出自《孟子·跬道》。作为家中的老大,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这是自古就流传下来的传统。家珍作为长女,而且在母亲早逝的情况下,她早已扮演起一个“母亲”的角色。

她不像三妹家宁那样活泼,也不像二妹家倩那样从小跟在父亲身后,她就像家倩说的,她把自己当成这个家的“家长”。然而是“家长”,就不能是姐妹了,也因此,她与家倩之间总是会有摩擦,因为她们从未像姐妹一样交谈过。家倩让家珍不要把这个家当成她的全部,要为自己的将来考虑。家珍一听就发火了,因为她一直为这个家付出的原因在于:这里是爸的全部,这个家不能散,她要守着这个家,为此,她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她可以不嫁人。她认为家倩要给自己说教,要讲道理,可是她有她自己的道理,她有自己所持守的原则和信念。

可是,在“家”这个场合中,在“家人”之间,“理”永远不能,也不应该排在第一位,“情”才永远是第一位。

所以,当家倩怀疑朱爸得了重病瞒着她们的时候,她内心慌乱了,她试探性地问朱爸身体是否还好。而当她用所有的积蓄买的房子成为烂尾楼被骗后,她心里反而轻松了许多,因为她仍旧有家可住,那个和姐妹,和父亲在一起的老家。当朱爸的好友温师傅住院后,是家倩一直陪着朱爸忙前忙后;温师傅去世后,也是家倩陪在朱爸左右,安慰他、开导他。而在电影的最后,家倩辞去了去阿姆斯特丹的工作,转而研究起做菜来。而家倩与朱爸,也得到了和解。

而家倩和家珍,也在家宁有了新的家庭,离开这个家后,一次谈话的冲突中,两个人有了第一次内心深处的沟通。家珍以为家倩一直讨厌自己,而家倩却以为,自从母亲去世后,这个做起“家长”的姐姐,就再也不愿意作为姐姐的样子听她倾诉,和她分享了。

这就是家人。虽有矛盾,但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是怎么撕扯都无法断裂的。就像朱爸说的:“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句话出自于《礼记·礼运》。“饮食”指的是食欲,男女指的是性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意思就是,吃饭喝水和男女之间相互吸引、异性间追求爱恋是人的本性,是人最基本的欲望。

《饮食男女》这部电影中有四条故事线:三条明线和一条暗线。三条明线是朱家三个女儿家珍、家倩、家宁的感情发展,一条暗线是朱爸个人的感情生活。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是多线叙事结构。

随着女儿们各自情感生活的进展。大女儿家珍比较保守,自傲的同时又有些自卑,作为家中长女,她并非不愿意出嫁,她也期待热烈的爱情;二女儿家倩漂亮聪明,又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她对待恋爱的方式也比较开放,和前男友一直保持性关系;小女儿家宁活泼善良,在家人看来她也是最乖巧的一个。

然而剧情发展令人意外的是,小女儿家宁是最先找到另一半,搬出这个家的第一个女儿,而且是未婚先孕。随后大女儿家珍也宣布了自己和丈夫已经结婚的消息,并且当晚急匆匆就搬出了家,和自己的丈夫住在一起。反而是二女儿,经历了两段感情经历后,最终还是一个人。

随着三条明线进展的同时,朱爸的感情线,这条暗线也慢慢浮出水面。在全家人聚餐的宴席上,朱爸和锦荣向一家人挑明了他们要恋情,以及他们想组建家庭的消息。电影发展到这里时,或许很多观众和读者会觉得有些太突兀,朱爸和锦荣的感情怎么来得这么突然。其实,这才是李安作为一个导演,和一个烹饪家的高明之处(电影中的每一道菜李安都会做),火候,刚刚好。

电影一开始,朱爸就接了个电话,我们不知道是谁打来的,只知道电话这头,朱爸这位顶级厨师在细心指教电话那头的人如何做菜。最后还说了一句:“今天不说。”

看到后来我们就知道,这里的“今天不说”,就是今天先不提他和锦荣的恋情,朱爸的表情很复杂,一方面他很在意女儿们的看法,而且,锦荣又是女儿们的好姐妹,如此大的年龄差,这段恋情,女儿们多半是不会同意的;另一方面他也是“饮食男女”中的一员,不能免俗。

紧接着,当天晚上,锦荣就携带女儿姗姗来朱家拜访。锦荣第一句问的是:“朱爸呢”然后女儿姗姗又说道妈妈把鱼煎糊了的事。这就对应了朱爸一开始接的那通电话里说到鱼该怎么做的情节。

后来,朱爸和好友温师傅喝醉,说了那句点题的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

电影中还提到,朱爸抄补肾的方子,“天师曰:补肾之方,人参三两、肉桂三两、海参八两”。

锦荣做的便当比较难吃,朱爸就每天给姗姗开小灶,然后替姗姗吃掉了妈妈锦荣每天给她准备的便当。

朱爸对待锦荣的母亲梁伯母的态度也一直是恭恭敬敬,不敢怠慢。

故事在缓缓前进,就像做菜,料都准备好了,菜也已经下锅了,锅里的菜在慢慢炖着,等到电影最后,朱爸表明想要和锦荣组建家庭的时候,是火候刚刚好的时候。李安导演做菜和拍电影掌握的分寸和力道,如此恰如其分。

李安导演就像庖丁解牛一样,每一刀都游刃有余,在他手中,即便是生活中最细碎的情节,也能成为艺术。

在父母老去时,为人子女该如何对待他们?

以前会有四世同堂,几代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集体活动用来维持家庭关系的客观条件很充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人们走出家庭,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必然的事。可这势必会又会生出新的问题,那就是,在父母老去时,为人子女该如何对待他们,或者说,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这部电影向观众提出的一个问题。

朱爸从电影开始就想表明自己和锦荣的恋情,然而他却一直隐忍着,不敢宣之于口。朱爸是一个传统的父亲的形象,他只是默默地位女儿们付出,却不善言辞。

而最后,当他宣布和锦荣想要结婚的消息时,女儿们马上也是持反对的态度,因为在女儿看来,这首先是对死去母亲的一种背叛,而且父亲跟她们从小的好友,而且是大女儿的同学锦荣结婚,这是不合常理的,她们不能接受。

这三个女儿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子女对自己年迈父母的反映,一味地索取,而忽略了父母最需要的,是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安慰。

比如,老年人买保健品被骗的事屡见不鲜,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老人的情感缺失所造成的。骗子们最常采用的骗术,是先和老人套近乎,喝茶、聊天、嘘寒问暖,在这种“温柔的陷阱”中,老人会不自觉落入对方的圈套。

想想看,如果我们的父母年老后单身的情况下也遇到了自己想要重新组建家庭的另一半,我们的态度又会如何? 李安导演在电影中,最后让朱爸和锦荣终成圆满,或许也是想告诉我们:我们老去的父母也需要用爱来填满他们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人生在世,在有限的世界里,去爱我们的家人,去关怀彼此的需求,去解开家人之间那些看似难解的结。就像《请回答1988》里说的:

或许家人最不懂,但懂不懂有什么可重要的呢,最终,消除隔阂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脑袋,而是手拉手,坚决不放手的那颗心,归根到底是家人,别说是英雄,哪怕是英雄他爷爷,最后那一刻,也要回到家人身边。出了家门从外面世界所受的伤害,各自在生活中留下的伤疤,甚至,把家人留给我们的伤痕也会来抚摸的最后一个安慰,归根到底是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