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年前的李鸿章摘抄段落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2.关于晚清名臣李鸿章

“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

说得好,出错的人往往都是多作事儿的人,而不作事儿是不会犯错误的。“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历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才识过人,只是生不逢时,值得同情。至少李鸿章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的现代化上还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在外交现代化方面,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

他出使日本(虽然签了马关条约),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还很高。 历史毕竟需要反面教材,李鸿章签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自然首当其冲,不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客观地纪念这位洋务运动的老前辈,这位创立多项实业的老前辈,这位开创中国现代外交的老前辈。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大多数人都会为他一生所从事的“洋务”而痛骂他,诚想,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拖着辫子的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李鸿章做为大清国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谈判中,除了把损失减到最小,他也是无可奈何,每次谈判,他总是面临两难选择,他除了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对于其他,他是无能为力了。

每一次在国家临危机时,总要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视为卖国贼,但国人可曾想过,每次签定了不平等条约,他自己也要遭爱多少伤痛与心痛的折磨,尤其是在日本马关,他不仅在马关遭受刺客的袭击,更在伤痛之下,仍坚持与日本,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却在带着脸上的绷带与《马关条约》国时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其中的困处,除了亲身经历,是不能能彻知晓的。

李鸿章不仅在“洋务”方面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才能,也在经济方面做出了他突出的贡献,借着大清国的财力,更是凭借自己卓新的思想与观念,。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

不仅于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与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评价一个人,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有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在中国,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李鸿章生成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的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艰难的事情,但无疑的事,李鸿章肯定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3.《晚清有个李鸿章》第三章中引用曾国藩给李鸿章的信出现了“曾子避

这个是曾子躲避战乱的故事:

曾子三十八岁时,受武城大夫所聘,设教于武城。《孟子·离娄章句下》记载,曾子在武城讲学时,有越国军队侵犯武城。有人说:“侵犯的军队来了,离开吗?”曾子说:“好吧!不要让人在我房里借住,破坏了那些树木。”越军一退,便说:“修理一下我的墙屋,我将要回去。”越军退走了,曾子也回来了。

与后面的“穆生去楚”在一起说,大概就是:

曾责怪李不来,说春天的时候有动乱你不来,怀疑你是避乱;夏天平安了你不来,怀疑你是疑我心淡了。

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

4.清朝末年,孙文上书李鸿章的内容是什么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内容原文是8000多字,找了个大概的。

其一,孙文鼓励故乡农民种植鸦片。 「文乡居香山之东,负山濒海,地多砂碛,土质劣,不宜耕;故乡人多游贾四方于四方…近年以美洲逐客,檀岛禁工,觅食农民尤为不易。

…文知其不宜于种桑…遂劝农人栽鸦片…去冬所产数斤,凡嗜阿芙蓉之癖者争相购吸…印烟之利既夺,英人可不勉而自禁,英人既禁,我可不栽,此时而申禁吸之令,则百年之大患可崇朝而灭矣。」 国民党一向宣传孙文道貌岸然、高瞻远瞩的一面。

在此孙文却显现非常不同的一面。他以为:香山种植的鸦片品质比英国从印度进口好,因此英国会自动禁种印度烟土。

而后,香山农民也可以不栽种鸦片。於是,鸦片的百年大患就一日解决了!根据他的办法,各地只要自行生产高品质毒品,外来毒品就会断绝;毒品问题就结束。

事实显然不是如此简单,而孙文的天真与无知也显露无余。 其二,孙文提出欧洲富强之本,在於「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比较只追求船坚炮利似乎有意深入探究原因。 然而,他说:「所谓人能尽其才者,栽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 「所谓地能尽其利者,在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有器也; 「所谓物能尽其用者,在穷理日精,机器日巧,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也; 「所谓货能畅其流者,在关卡之无阻难,保商之有善法,多轮船铁道之运载也。

」即使加上补充说明,内容还是相当空泛,相当粗浅,经不起任何严肃的论证。有机会再来讨论。

其三,孙文在此除去提出改革的看法之外,还大力向李鸿章毛遂自荐,恳求他提拔、赞助。 「推中堂育才爱士之心,拨国家时势当务之急,如文者亦当在陶冶而收用之列…。

「如中堂有意以兴农政,则文于回华后可再游历内地、新疆、关外等处,察看情形,何处宜耕,何处宜牧,何处宜蚕,唯深望于我中堂有以玉成其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