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篇古文 划分句读

1.《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3.《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什么叫句读

古人讲的“句读”,就是今天讲的断句与标点,断句表示语 言中的停顿,标点表示语句的语气。

古人称语意已尽处为 “句”,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句子的停顿处,用“j ”表示, “勾”与“句”古代同音。古人称语意未尽而念诵时须停顿处为 “读”,用“、”表示;“、”,今音“主”(zhD),古音“读” (d6u)。

合起来称为“句读”。 上古时代,书籍没有断句标点。

所以,古代教育要花比较长 的时间,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句读能力。《礼记•学记》说:“比 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 也。”这就是说,到了年龄才进入学校读书,半年后考核一次, 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学会断句。

《汉书•班昭传》记载,《汉 书》问世以后,后来成为大教育家的马融,曾经向女学者班昭学 习如何阅读《汉书》。东汉末年的大学者何休在《公羊传序》 中,讥笑某些讲诵古书的先生说:“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 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直到唐朝,散文家韩愈还在《师说》中 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 汉语书面语从不加标点,到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经过了一个 漫长的历程。

甲骨文,曾经偶尔用分行表示停顿,那谈不上自觉。金文一 般也没有标点。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有的出现了较多的似乎 是断句的符号,但是没有严格的使用体例,不能算作标点符号。 汉朝出现了有关使用标点的记载。

《史记•滑稽列传》记 载:“(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 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乙”就是打上 一个钩,但是,它并不是写作时应用的标点符号,而仅仅是为阅 读服务的符号。 现代发现的汉代简册(如“居延汉简”),使用的 断句符号达到了十多种,但是大多数并不规范。

直到东汉时期, 许慎的《说文解字》,才记录了“、”和“j ”这两个比较规范的 标点符号。 宋朝的读书人,把j改为圆圈,跟“、”并用。

人们用圆圏 号和点号来标示断句,所以大家又把标点符号叫作“圏点”。 圏 和点还常加在句子旁边,表示精彩和重要,相当于现代的着重 号。

宋朝人对标点比较重视,也比较自觉。南宋学者毛晃《增 修互注礼部韵略》说:“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 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

《宋史•何基传》也记载:“凡 所读,无不加标点。 ”以上史料,说明人们在校勘或阅读古籍 时,已经注意使用句读符号。

到了元朝,句读的观念更加明确。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 会举要》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 以便诵咏,谓之读。

今秘书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 分则点于字之中。 ”这说明,人们进一步试图把“句”与“读”分 幵。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在私塾教育中对句读符 号的使用提出了要求。 到了明朝,通俗文学作品的书籍,率先普遍使用句读符号。

当时的通俗的小说刻本,往往在句末加上圆圏或者点,以便读者 阅读。 当时的刻本,还出现了人名号(在人名右边加一条直线)与 地名号(在地名右边加两条直线)。

这些圆圏符号、点号、人名 号、地名号,在近现代被新式标点符号所接受,成为句号、逗 号、专名号。 古代的“句”与“读”,缺乏严格科学的定义与分工。

直到 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出版,引进西方的语法观念,才对 句读作出了比较明确科学的解释。 《马氏文通•论句读》说: “辞意已全者,曰句;未全者,曰读。”

语意已尽处为“句”,大 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句子的停顿处,用句子符号表示;语意未尽而 念诵时须停顿处为“读”,用停顿符号表示。不过,《马氏文 通》并没有使用西式标点符号。

近代引进西方的标点符号,幵始 于翻译家严复。 古代的书籍既不断句,更不加标点,而且也不分段。

这就给 读者阅读古籍增加了不少麻烦。鲁迅先生曾说:“标点古文,确 是一种小小的难事,往往无从下笔。

有许多处,我常疑心即使请 作者自己来标点,怕也不免于迟疑。”(《马上日记》)由于现代 汉语跟文言文距离比较大,又由于文言文没有断句标点,所以, 阅读没有标点的文言文书籍,是现代人继承文化遗产必须解决的 一个大难题。

虽然今天出版的通俗文言文读物,都加了新式标点,好像没 必要学习句读知识了。其实不然。

一是还有大批作品没有标 点,二是某些读物或引文的标点可能有错误,这都需要了解一定 的句读常识,防止可能产生的误读。 训练断句标点能力,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断 句,另一个方面是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此外还要划分段落。

训练断句标点能力的材料,就是没有断句、没有标点,更没 有分段的古文。这种保留古籍原始面貌的古文,叫作“白文”。

现代著名文学家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与朱自清先生,为了帮 助青少年提高阅读能力,曾经合著《精读指导举隅》一书。他们 在前言中说:“现在的书籍报刊都分段落,加标点,从著者方面 说,在表达的明确上很有帮助;从读者方面说,阅读起来可以方 便不少。

可是,练习精读,这样的本子反而把学者的注意力减轻 了。既已分了段落,加了标点,就随便看下去,不再问为什么要 这样分,这样点。

三、108句读起来很悲凉的诗词,你被哪一句打动过

108句读起来很悲凉的诗词,每一句都打动过我。

1.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2.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3.流落天涯头白也,难得是,再相逢 4.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5.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6.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9.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江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0.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11.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2.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13.人面不知各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4.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 1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16.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四、理解古诗题意有几种方法

解读古诗,正如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外在,也要看内涵.解读古诗,好比做任何一件事,要有始有终,还要选择值得的,去付出行动.解读古诗,就像与作者和所处的时代对话,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古风含蓄,都和他当时的情境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一首诗,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一本诗集,把握一个时代.解读古诗,最怕的就是断章取义,只寻访美词佳句,却忽略了古诗通篇的意义,也忽略了一首诗只是作者某一阶段某一瞬间的表达,不要因为某一句,就妄下论断.诗无达诂,名家翻译注解,不一定能够道出诗人原本的寓意,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让所有读者满意的程度,所以,诗似乎更适合独自品读,玩味,一时一处之景,也能因不同境遇的人,生出不同的感触,何况飘渺蕴藉的文字呢?说了这么多,要解读古诗,似乎无从下手,但是世事因果相随,既然诗人此刻作成此篇,定然有其缘由,所以,追本溯源即可,例如,因潦倒而生怀才不遇之感,因遭贬而作忧愤之诉,等等.理解了成诗背景,我们大体就可以领会古诗的大意.我还有一点建议,就是可以作本类文学中的比较文学,例如,把几个作家,相似的作品作对比,把同一个作家同类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选取某一角度,做对比,以此类推,以至无穷,能够对以往的注解和权威的观点,有新的见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论证充分,没准你也能成为学术大师.我这就是一个小小构想,怕见笑于方家,还是说归正题.以此类推,以我之拙见,总结了以下几点,权作参考,不免疏漏,望见谅.首先,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例如,作者,时代,生平,思想.然后,了解古诗的基础知识,例如,标题,字义,句读,主旨.接着,了解古诗的延伸知识,例如,风格,流派,影响,传承.仔细体会古诗的意境,意象,情感,韵律,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炼字炼句等.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品味,感悟,升华.古诗可以如此学习,古文等等文学,皆可参照此路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可.。

五、古诗 古文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一)古文(10篇) 《荀子•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节选):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