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唐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圣”—- 杜甫(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被世人尊”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读书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岁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在

《望岳》中,他就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长安十年时期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由于奸相扰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在此期间,诗的风格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

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

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杜甫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着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4年多的时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绝句》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当时,由于国内战乱不已,诗人不得不长期客居在成都草堂。本诗在春色秀丽的美景上涂了一层客居异乡的愁思和伤感,春色和乡思交相辉映,增添了诗的韵味。诗中生动自然地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经过漂泊的磨难后,在草堂暂得安定生活的同时,始终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

《绝句》白话译文

原诗译文:

碧绿的江水把鸟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碧绿,红艳的野花似乎要燃烧起来。眼看着今年春天又要过去了,什么时候才是我返回家乡的日期呢?

本诗赏析: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