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也是一个疾病多发的季节,在这个时候骨质疏松甚至骨折都会悄悄袭来,让老人避之不及。所以冬季老年人补钙补骨有讲究。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骨质疏松是由钙流失引起的,所以“补骨”就是补充钙,促进钙对维生素D、维生素C、雌激素等的吸收。但在中医中,情况要复杂得多,骨骼的健康往往与各器官的健康息息相关。

2000多年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说:“肾热则腰脊柱不举,骨枯髓减,致骨痿”。这里所说的“骨量减少”与现代医学中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如腰背疼痛、身体缩短、驼背、骨折等。

因此,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是肾精亏虚。肾“主骨生髓”,肾虚不能滋养骨骼,会导致骨骼衰弱。也就是说,骨骼健康与肾脏密切相关,“骨修复”首先要养肾。

此外,脾虚还会影响胃肠道对钙、磷微量元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吸收。然而,气滞血瘀是促成因素。瘀血阻脉,气血津液不能养筋骨。

这告诉我们,如果血液运行不顺畅,营养物质就不能及时输送到骨骼中。中国有句古话,“流水不腐,居士不腐”,在骨骼健康上也是这个意思。因此,养血健脾也是“强骨”的前提。

因此,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以“补其虚”为主,其中壮阳药以补肾为主,补血药以补血健脾为主,补气药以健脾益气为主。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目前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用药规律:

首先,它是由补肾、健脾、益气的方剂作为基本药物组成的。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当归、黄芪、枸杞子、鹿角胶、龟板、党参、白芍、菟丝子、山药、杜仲、女贞子等。二是主要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活血化瘀药是除虚损药外最常用的中药。常用的药物有牛膝、丹参、川芎、延胡索、桃仁、穿山甲、鸡血藤等。

另外,要多注意一些影响补骨效果的不良习惯。避免过量食用茶、咖啡等刺激性的东西;冬天尽量少喝酒,以免降低身体的抵抗力;不要将含草酸较多的食物(如菠菜、苋菜、莴苣)与鱼汤、骨头汤等高钙食物一起食用,以免草酸与钙结合成草酸钙,影响钙的吸收;少吃油腻的油炸食品,这样也能保证滋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