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汉语对满族的影响
  • 满语对汉语的影响
  • 汉语中满语词汇的保存

呵斥的意思(喝斥和呵斥的区别)申斥的含义(申斥和申斥的区别)

汉语对满族的影响

满语中有大量来自汉语、蒙古语、藏语、梵语等语言的借词,尤其是汉语借词。有观点认为满语中的汉语借词约占满语词汇的三分之一。

说起满语中的汉语借词,可以追溯到满语的前身女真。在明代的《华夷于一》中,有800多个女真词,都是汉语拼音文字,其中汉语借词约占10%。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胄开始发兵,开始统一女真各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诸部统一,建立后金政权,自称满洲。太祖天授十年(1625年),将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整个辽东被划入后金版图。唐太宗天聪十年(1636年),大清王朝建立,元朝改为崇德。直到1644年入关前,这个甲子时期是满族形成的时期,其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一历史时期,满族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断开拓视野,接受新的事物,学习了许多新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为了适应新形势和自我发展,向其他先进民族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满语中大量汉语借词的出现是适应这种情况的必然结果。

清朝入主中原后,曾试图在全国推广满语,但未能成功。原因很简单。因为满语词汇不够,满清皇帝治国时,很多命令根本无法用满语表达,这让朝廷非常尴尬。为了方便处理国家大事,满清皇室不得不向汉人学习汉语。

民族融合逐渐改变了满族的地位,汉语在汉满语言接触中处于强势地位。清军入关后,朝廷虽然力劝满族人说满语,但北京话的影响太大了。几年之内,许多生活在北京的满族人都以说北京话为荣。康熙时期,满族人对北京电影非常精通。

看到汉语的普及,康熙皇帝意识到这会导致满语的流失。因此,他专门指导满清官员学习满语,但似乎效果不大,因为皇帝本人也喜欢汉语,而且他在诗歌和散文方面都做得很好。孝庄皇太后,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的父亲,是蒙古人,博尔济吉特氏。康熙的生母慈和皇太后佟佳氏是汉族大臣佟图来和汉军八旗的女儿。所以康熙有满族、蒙古族、汉族三个血统,汉族占一半。所以,他喜欢中文是有原因的。康熙的儿子雍正帝·胤禛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他从小学习,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雍正的儿子乾隆更加热爱中华文化,他的中华文化修养甚至超过了普通的汉族官员。

到了清朝末年,还能说满语的人,但是懂满语的人很少。20世纪80年代,北京满语书院成立时,有关人士统计了中国讲满语的人数。中国当时不到100人,北京只有30人,都是50岁以上。

满语对汉语的影响

两种语言接触后的影响是相互的,但在满汉接触中,汉语处于强势地位,满语处于弱势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说满语对汉语完全没有影响。

满语对汉语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女真族乃至后来的满族在入关前居住在东北,后来清军入关,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所以这两个地区是满语对汉语影响很大的地方。随着民族的融合,满汉不可避免地相互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相互渗透,最终达到融合。

我们常见的普通话,根据百科的解释,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本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满语作为底层语言,保留在东北方言和北方方言中。这是满语对东北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满语对普通话乃至世界语言宝库的巨大贡献。

在今天的东北话和北京话中,仍然有满语的痕迹。

北京语音最明显的特点是声调柔和,“儿”韵。这其实是受满语的发音习惯和音位的影响。轻音是因为满语没有声调语言,但有重音的变化,重音的变化规律是“重轻”或“重轻”。“儿”之所以押韵,是因为满语的音位位于汉语发音的后面,有悬雍垂的颤音。

满语中一些深入生活的个别词汇,在北方方言中仍有保留。例如,在普通话中,膝盖是从完整发音“pelegar”音译而来,在东北方言中被称为李梦盖尔。普通话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孩子,东北方言是老嘎达,是满语“lokata”的音译。普通话是变质的意思,东北方言是哈拉。比如“剩饭剩菜一夜没了,闻起来有哈拉味”就是从全音“xar”音译过来的。等一下。

东北一些地区的人还称猪后腿的距骨为“嘎拉哈”,小米饭为“兴兴布达”,高粱米为“苏苏布达”,坐着的为“特”,走路的为“雅布”,战士为“巴图鲁”。随着汉语的发展,满语“japu”的音译甚至成为南方爱情的代名词。

汉语中满语词汇的保存

如今,满语虽然已经几乎消亡,但其部分词汇却借用了汉语,由于生产、生活、地名等的传承,这些词汇至今仍保留在汉语中。

一.地名

哈尔滨:满语的本义是“晒网田”;

齐齐哈尔:原名“不魁”,满语意为摔跤手。还有一种说法是齐齐哈尔是满语“陈曦嘎拉”的音译;

佳木斯:满语意为“程颐村”或“占官屯”;

宜春:满语意为“皮毛之乡”;

吉林:源于“吉林乌拉”,满语吉林意为“燕”,乌拉意为“江”。现在,吉林其实是中文的缩写。如果随便翻译,叫长江沿岸不好,音译为吉林河,不如叫吉林。

鸭绿江:充满发音的“鸭绿江”,鸭绿江意味着田野的边缘。绿色是音译;

塘沽:发音饱满“塘沽”,意思是百,据说是因为塘沽离北京一百里。

第二,名词

奶妈:中文的意思是牛奶,牛奶,现在的意思是奶妈;

波波:指的是蛋糕和饼干,用中文来说,比如你真的是波波;

Sama:原意是“狗奶子蘸糖(狗奶子是野果名称)”,现在各大超市都有,也叫沙琪玛;

嘎达、嘎达:中国和意大利的地方和地区。比如赵本山就是铁岭的大城市。

女孩:完整的发音是“nionio”,意思是“女孩”。这已经广为流传。谁不喜欢小鸡?

三.动词

嚎叫:来源于满语“cahu”,意思是泼妇,但在东北方言中是大喊大叫、不礼貌或不文明的意思。

申斥:来源于满语“hacihiyambi”,汉语意思是责备和申斥;

柯:满语的意思是打,北方方言则以此为罪名,比如被打;

扣款:来源于满语“keike”,意为敲诈勒索中国人钱财,如军阀克扣军饷;

Dally:来自满语“moco”,本来是慢的意思,现在是繁琐缓慢,拖拖拉拉;

挠痒痒;满语“gejihesembi”的意思是抓挠腋下使人发痒和发笑。这个女孩似乎最喜欢它。汉语发展到后面加了“窝”字,就成了名词。至于指向哪里,你举手闻闻。

四.形容词

埋:满语“麦台”,意思是脏;

慢一点:还有墨的说法。在满语中,“磨磨蹭蹭”指的是拖延,比如“那个人真慢,一碗饭吃了两个小时”;

颜色:还有一种颜色,指性格特殊,不合群;有很多问题。

白:出自满语,意为徒劳。这很流行,比如白干,白干,白跑一趟。

婷:它来自满语十,意思是非常,非常,非常。我们经常使用它。比如做女人好,做男人要站起来。

其他,如Ama、二娘、哥、格格、额、涂等。,也都是众所周知的。

由于古代汉语博大精深,满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有些被误认为是汉语中保存下来的满语借词,但实际上它们原本就是汉语,很难区分。

比如“邋遢”,就是彻头彻尾的中国人。

眼见路远,莽鞋乱,多少古道西风鞭瘦马。——袁遗王子的《误入桃源》

汉语中的满语词汇远不止上述例子,但随着满汉民族融合的深入,有些词汇早已被人们遗忘。从某种意义上说,满语并没有消亡。它仍然存在于汉语的方言和细节中。虽然很难找到能说完整满语的人,但满语在其他方面还是挺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