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作为一条古老的河流,用“淮”字作为自己的称谓,多少有些不同。因为,中国其他只流入大海的主要河流的名字,如黄河、长江、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等。,这些有黄、长、珠、海、松、辽等。都是常用词,可以用来称呼其他对应的事物。淮河中只有“淮”字是一个特殊的字,很少用来构成其他字。“怀”字不仅是意、形、音的统一,还包含着许多其他的文化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谈谈。

读“淮”字,你会发现左边的偏旁有水的意思,我们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右边的是“威”呢?Xi应该是短尾鸟的总称,有“渚”的音。在我国最古老的字典《说文解字》和《刘舒》中,都说“戊”是一种短尾鸟。根据神话传说,在古代,由于淤积和海水入侵较少,中国的海岸线比现在内陆更深,所以东部沿海地区有一个强大的民族生活在这里,这是一个对鸟类有特殊崇拜的民族。生活在黄河中游的中原氏族称东方氏族为“夷”,其中以短尾鸟为氏族图腾的氏族称为“夷夷”。彝族人共同生活的那条河,在文字上成了“淮”河。

“怀”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据资料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有7处刻有“怀”字。它的基本结构与今天的“怀”字相同,左边是水的象形,右边是卫的象形。那么,甲骨文上的“淮”字一定指淮河吗?根据很多专家的研究,“淮”是指淮河,现在叫淮河。到目前为止,无论在《康熙字典》还是其他字典中,“怀”字的解释都是水的名字。就像中国其他大河一样,都有专名,“淮”字就是淮河的专名。

其实“怀”的读音古今不同。今天我们把它发音为“huái”,在古代它被发音为“wéi”。有人说既然“E”是音标,就应该读作“Zhu”,这是不对的。“戊”在今天读作“祝”“和”,但在古代“戊”读作“戊”,如甲骨文中的“王锷年司”。因此,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来看,“怀”字应该读作“怀”。至于今天读“huái”,是从“wéi”逐渐转变而来的。

毫无疑问,“怀”字蕴含着一定的地域文化色彩。但如果研究淮河古今自然水系和主要人工河流,就会发现“淮”字也是治水骨干河流和重要治淮工程的象形文字。如果从电子地图上删除一些元素,把流入泗河、石关河、淝河、盐沟河、洪泽湖、苏北灌溉渠的淮干河、洪汝河、沙英河、涡河、泗河、沂沭河加粗为“骨头”,那么这个示意图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鸟。如果把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人工河流按照第二条淮河延伸,然后把示意图翻过来,你会发现勾勒出来的线条就像一个“淮”字,非常神奇。

淮河流域边界东至黄海,北至沂蒙山、黄河南堤,西至伏牛山、桐柏山,南至大别山、安徽山余脉。它横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湖北有很小一部分。它的陆地分水岭就像中国传统汉字“回”的轮廓,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如果把淮河主干河流组成的“淮”字放在“厝”里,就变成了一个繁体字“回”。“回”是“回”字,意思是许多流动的水相遇,纷纷扬扬,形成一个巨大的水面。淮河上游多条河流的水进入地势低洼平缓的中游后,自然形成多条河流交汇的局面,今天在一些地方还能看到。

《说文解字》解释“会”字,包括“怀、外业”。从淮,也是包围。“此处“怀,围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是指古淮河只在河床中流动,不超过河岸,还是指黄河、长江的水不侵入淮河,或者淮河的水不能进入黄河、长江?都有可能。也许还有其他解释。”遇淮河也是围”,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淮河流域的地貌、水域和水利工程特点。从淮河洪涝灾害的历史来看,如果按照古代人造字“回”的本义,淮河在河道中稳定流动,或者黄河不突破南堤入侵,流域就不会发生洪水。相反,如果黄河泛滥,或者淮河及其支流不能稳定汇合,这一带的洪水会更多。

新中国治淮70年来,在“蓄、排、筹”方针指导下,淮河保护治理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修建了一大批标志性水利工程,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开创性成果。防洪、治涝、减灾工程体系不断完善,2003年、2007年两次流域洪水得到科学防治,洪涝灾害损失明显减少,社会稳定明显改善。千百年来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淮河,没有“包围圈”。现在真的有了“包围圈”,淮河治理工程也更好地体现了“收敛”的传统含义。

水往东流的时候,死人是这样的。生活在淮河流域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们,虽历经沧桑,却始终与大河相依为命,靠淮河生存,靠治理淮河安澜。他们辉煌的治水和用水史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