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原材料大幅上涨,利润一再稀释。
  • 集装箱“一箱难求”“三座大山”挤压外贸利润。

6月15日,雨季晴朗多雨,我走进位于三星镇的海门优源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一派繁忙景象,数十台织机高速运转,工人们在机器间穿梭。隔壁车间里,成品坯布正从空上滴下来。

面对车间里火热的生产场景,公司总经理杨建东有点无奈地笑了:“订单虽然不小,但赚钱越来越难了。对于我们中小家纺企业来说,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就得开动脑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严重萎缩,部分纺织订单回流中国,国内部分纺织企业满负荷运转,但似乎比疫情爆发前更难赚钱?原因是什么?作者进行了详细的采访。

原材料大幅上涨,利润一再稀释。

海门市优源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坯布及家用纺织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公司。杨建东告诉记者,近期,国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相当一部分纺织品订单已经回流中国。与订单增加带来的喜悦相比,目前纺织原料价格上涨更令人不安,企业暂时不敢轻易放大产能。

在三星镇,与杨建东心情相似的企业家不在少数。2021年年初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几乎全线开始上涨。春节后国内纺织原料市场上涨明显,棉花、棉纱、短纤现货价格一路上涨。

对于杨建东的企业来说,棉纱是最苛刻的原材料。“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棉花价格开始快速上涨,纱线价格也随之上涨。以我们生产的坯布为例,目前的成本普遍增加了20%到30%左右。”

在原材料价格暴涨的背景下,下游纺织厂商再次承压。“一米纯棉布料已经从8块7涨到10块9,最常见的纯棉被套的批发价也涨了8元。现在是淡季,生意真的不好做。”一位用堆积石制作四件套的企业主向记者介绍了这一点。

面对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多下游企业议价能力小,无法将价格传递给终端客户,最终沦为“夹心饼干”,利润一再被稀释。

杨建东认为,随着纺织原料价格的飙升,下游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最终,棉花、棉纱、涤棉纱价格暴涨的压力很可能会被布厂、纺织企业、采购商等多方分担。单靠某个环节的大幅涨价并不能解决问题,终端各方都需要做出让步。

就他的企业而言,他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也与上下游企业进行了多次谈判。虽然涨价阻力不小,但他还是希望与客户分担经营压力。

集装箱“一箱难求”“三座大山”挤压外贸利润。

与国内企业相比,外贸企业要承受原材料和运输成本的冲击,以及汇率波动带来的冲击。

“去年,一个集装箱的峰值价格没有超过3000美元,但最近已经涨到了13000美元。运输成本涨价太大了。”位于海门三星镇的盛源卧室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家纺出口的外贸企业,主要出口美国、非洲、澳大利亚、欧洲、中东等地。该公司外贸经理陈赛波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份开始,海运成本就开始上涨,但今年年初之后,集装箱价格一路飙升,部分航线涨了近10倍,依然“一箱难求”,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海运价格在两个月内上涨了两倍,进出口成本也增加了。究其原因,据业内人士分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主要国家疫苗接种的逐步普及和内需支持政策的大规模扩张推动了全球经济活动的复苏,加上全球线上消费的兴起和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国际货运需求相应增加;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疫情原因,仍处于封闭或管理混乱的状态,导致国内集装箱卸货困难,运往海外后无法返回,加剧了集装箱的短缺。此外,船舶、码头工人和货运司机未能及时扩充员工等问题也逐渐积累,这些问题都在不断推高航运价格。

联合国最新数据显示,全球80%的贸易依赖航运,全球160万海员中有24万人来自印度。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恶化,海员轮岗出现危机,入境限制进一步加剧对航运业的影响。而且这种情况短期内很难缓解,很多船公司都发布了进一步涨价的公告。

今年4月和5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现快速升值趋势。5月底,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均升至6.35元,创下过去三年的历史新高。默默承受着汇率升值、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飙升的三重压力,这已经成为很多外贸企业的现状。

“签单的时候汇率是7,结汇的时候是6.5,损失很大。”陈赛波告诉记者,目前,公司面临着不接单的窘境。

据了解,盛源是一家专业从事外贸出口20多年的老牌家纺企业,员工约150人,年产值约8000万至1亿。由于疫情原因,没有办法参加广交会。公司积极拓展线上展示渠道,争取更多新客户。“今年利润比较低,基本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陈赛波说。

企业普遍反映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波动较大、航运物流不畅等困难和挑战,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6月10日,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与地方和相关部门制定综合政策,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