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译本(张岱《豫园译本》)

这几天,当你路过五马街东边的大众电影院廊道,会发现这里悄然出现了一个漂亮的民国风小广场,往纱帽河走,位于纱帽河44弄的于园也经过重新整饬,露出了它“近代温州十大私家花园”的真容。过去的几天,当你路过五马街东侧人气颇高的电影院走廊时,你会发现一个美丽的民国风格的小广场悄然出现在这里,向着纱帽河走去。位于纱帽河44弄的豫园也被重新整理,显露出“近代温州十大私家园林”的真面目。

豫园小广场

其实清末民初的温州古城虽然不大,但精致,山水环绕,很有特色。温州有园林,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特别是清朝统治时期,名园曾数次登门拜访。历代名园18座,其中附官3座,私家园林15座。尤其是在近代,曾经有“十大私家园林”的美誉。

其中,今天的五马历史文化街区有六个地方,分别是:豫园、乳源园、周寨园、浔园、春草路。其余主要位于松台山脚下、九三河和乐康广场。有射源、松台别野、怡园、陈寨花园、阳原等。

如今,这些园林有的在市区依然精彩,有的已经悄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能从一些老照片中找到他们优雅的魅力。

一、豫园(绿寨)

豫园公园,俗称“绿宅”,位于纱帽河44弄,原大众影院后门。它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温州名人陆的私家园林。

郑鹏摄纱帽河44巷豫园

豫园始建于民国初年,坐北朝南,是一座院式建筑群,内有两天三井、亭台楼阁、花墙,至今依稀可辨。西北角有一个“花园”。豫园的名字来源于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诗《谢可晏怀乐康之诗》,上面写着“诗者重友在”。原主人陆,也是一位好诗人,著有《豫园诗集》。

陆(1855-1927),字永年,号,又名闻喜,号文老夕,鹿城区堂人。光绪十五年(1885年),陆英是举人。他是福州知府,后来又去福建当候补道。福建改革之初的大部分新政策都是他策划的。进入民国后,陆投身实业,成立广东地方实业银行和浙江地方实业银行,承担了孙中山革命、蔡锷保法运动和陈反袁运动的筹款任务。1909年,陆回到温州后,开始投身实业,担任温州商会的最后一任总理。他大力推动温州近代工业发展,在民生、文教等方面做了大量公益事业。近代温州著名教育家、政治家陈曾说:“温州之事,必在”。

余彭照片

在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中,将豫园旧址——纱帽河44弄和五马街公共电影院后的小广场纳入整治提升范围。

鲁宅原是一座古宅,三檐斗拱,青石铺成的道路,糯米汁掺水的门台,尽显大家风范。

据陆后人说,祖屋有三个入口,天井里有小假山、果树和盆景。豫园是下面的花园,面积很小,只有三亩,但是小巧玲珑。

公园里最独特的是两层的八角亭,是游人放松和吟诗的好地方。顶部的八角形造型和独特的瓦片展现了八角亭的魅力。亭子的一侧,墙上挂满了书法和碑文,上面是吕写的亭联。亭子西侧有几棵芭蕉树,周围是松树、柏树等各种盆景。当你离开亭子时,你可以通过花园池塘上的九曲桥直接到达图书馆。每当春天花园里的花盛开时,后花园就向普通人免费开放赏花。豫园有大量古籍,全部捐赠给了豫园图书馆。

二、花园(吕一公园)

佘园是在“吕一公园”旧址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位于九三河边(今温州佘园小学内),是清代著名温州士绅曾伟和他的弟弟曾张茹所建。

曾威,字岸居,名近唐,出身名门,书香门第,家业殷实。第五十四年,甘任江苏溧阳知府,主编《东瓯诗》、党等书。我的弟弟曾张茹,名字叫俞希,是司法部和民政部的一名退伍军人。乾隆五十二年,在福建兴泉当兵。

晚年,两兄弟在九三湖滨买下了五亩多的菜园,建起了私家花园。这个花园因为水环境而安静美丽。此外,田园菜地,优雅与流行的交融,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故以杜甫诗《陪游何将军山林》“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天”而得名。昆仲自称“吕一公园之主”,著有《吕一公园诗草》。

吕一公园西临九山河,南临松台山。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结构精巧,植物一直美丽芬芳,这是当时一方的胜利。曾伟的兄弟们朋友广泛,花钱大方,乐善好施。据《嘉庆孤岛志》记载,曾伟不仅修建了海坛岩坝,还在姜欣雨修建了浩然楼和文天祥宗祠,都是他花重金重建的。

老文淑图书馆(花园)

1908年,朴学大师孙诒让逝世。为纪念孙先生的学术贡献和办学成就,温州文艺界、教育界提出建园纪念他。1913年秋,由瑞安师范大学首任督学郭等发起,旧温州六县(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玉环)学者等集资1400元,买下曾国“吕一公园”旧址,修建佘公庙,于1915年竣工。1919年扩建为“温州市公共图书馆”,随后在祠旁建假山,建亭,遍植花木,名孙氏,改名为园。

沙源

Iii .乳源(这个池子楼上)

说起乳源,很多温州人都很熟悉。它就是位于斜池巷的“赤上楼”。公园位于吉谷山西麓,大门在斜池巷。昔日,乳源北起付雪巷,南至斜池巷,东与中山公园隔墙相望,西至温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楼。

赤上楼

清朝时,湖南储粮道人张瑞普(建湖、白泉)辞官回乡永嘉。在谢灵运的“赤上楼”遗址旁边,他在临池建了三座房子,取名乳源。张瑞浦在修建乳源时,在传说中的“谢池”旁边,修建了“楼上池”“曹纯池”“曹纯轩”“怀谢挺”。清代温州知府梁之父说:“亭子俯瞰城角,角总是细,风景秀丽;太守的浪漫思想,老塘的未来”,是乳源的写照。

比如园中面对青山,门前清水流连,所以门上刻有教杭州梁山船的清翰林题字,并写下前门对联:“水与光相连岸;山到门口是绿色的。”公园里有飞霞山亭,里面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江苏全椒嘉庆学者吴鼎写下对联:“草塘犹在,东山岳峰画名园”。对联意外遗失后,张的后人于1925年请北京大学第三任校长朱一凡代笔,并于2007年捐赠给池尚楼,成为一段佳话。

赤上楼

公园建在水池旁,山顶有重檐歇脚,周围有三个宽大的房间和走廊。爬上楼到水池边,看着窗户,对面就是吉谷山的小赤壁和月亮桥。楼下是传说中与谢灵运有关的谢池,里面躺着一块长方形的巨石,巨石侧面刻着“枕流”二字,就是枕流岩。公园里有个池塘,还叫春草池,池塘四周垂柳环绕,鸟儿婉转歌唱。中国有春草轩,董驰有十二梅花书店,赤楼上等等。水池横跨一座小石桥,像一条玉带,月亮带桥巧妙地将谢池一分为二。相传中秋节时,明月皎洁空时,水面被照亮,桥的左右两侧出现半月。因此,它被称为月亮桥,它被称为月亮桥。建筑左侧,沿着石篱,可以到达鹤船,水近山,是最隐蔽的胜利。另一条石径通往花墙环绕的怀榭。楼庭阁、回廊、曲亭,各种名花名草,梅、兰、松、菊、蕉、竹皆齐全。附近的荷塘很大,有10多亩。

如果园内风景优美,建成后好评如潮,吸引诗人学者吟咏。

1981年,赤上楼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获批单位。2000年,赤上楼开始重建,整个工程按清代恢复原貌,为民居木结构。

四.周宅花园(涉及园林)

周宅花园位于歇池巷,与乳源巷分开。原主张仙山,清嘉庆年间(1796-1820)周玉生所购,故俗称周宅大屋。

到了清朝,周家的后人围了17亩地,盖了这一整栋房子,是当时浙江最大的。房子南北各有一条河,正门在斜池巷,后门在付雪巷。后门的另一边,是周的祠堂。祠堂前有一对大石狮。祠堂里的柱子需要两个人拥抱,可见其气势恢宏。

大屋为青砖大门,大门横梁上有一块藏式青石牌匾,上面刻着“与园有关”二字。大房子有五个入口,每个入口有七个主房间,旁边有玄关房间。有大小正厅36间,道观30座,还有一个演景山堂。东侧是春园,西侧是花园。园内有大花厅,悬挂“植荷塘亭”牌匾,取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之意。还有“华友银冠”和“符晓画廊”。园内有假山、水池、游廊、亭台楼阁,桃、竹、李、柳,四季如春,花瓶花盆众多,园内摆放楠木、红木太师椅、八仙桌、太湖造石墩。

弘毅大师寄给周梦友的明信片。

清代的有一首《周园访菊》,清代的也有一首《支竹词》,都描写了当时园中的盛景。

近代,周氏家族在温州经营典当、钱庄、酱园等产业,家业稳固。和很多大家族一样,周氏家族也培养出了各种人才,比如留学日本的名人,参加过同盟会的周梦友,中国银行业的元老周寿良等等。

民国初年,周宅家长子周孟友(1887-1958)于1910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历史地理。他曾经跟随孙中山先生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也是旧同盟的一员。他和一起在日本留学的李叔同(弘毅大师)成为了朋友,他们从来没有因为相同的兴趣而背弃过我们。

周佑因体弱多病提前回国后,致力于实业救国,开了周的钱庄,家庭更加富裕。他还热衷于教育,将周寨祠堂捐赠为“民德小学”(金夫向雪小学旧址)。

1921年,弘毅大师与周梦友等人合影,左二是周梦友,右二是弘毅。

1921年3月,周孟友、吴、林同庄等人力劝大师去温州谈法治。周孟优也随吴去了杭州,陪大师从杭州经上海到温州,住在西青夫寺(下寮)。弘毅师傅在温州的伙食由周梦友和周仲正按月提供。

周寿良是中国银行业的元老,曾在北京大学商科学习,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弟子。蔡元培曾称赞他“对鱼鸟仁者,古人从诗书中生活和教导”。他还得到了梁启超的赏识,并得到了书协的教导:“得意则三日雨,问心则十年望灯”。

5.松台别野(黄群花园)

黄群在清末修建的松台别野,俗称“黄群花园”。公园位于松台山脚下的夕阳池畔。

黄群(1883-1945),平阳郑楼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他早年留学日本,袁世凯称帝后,他去云南帮助蔡锷将军举行起义,反对袁贼窃国。他还唆使高宗武、泄露日汪秘密协议,公开汪精卫叛国的证据。

1911年黄群回国时,他认为要振兴中国,首先要振兴工业,发展普及教育。回国后,他先后创办了瓯海医院和温州师范学校,为温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楚(前排右一)和刘(前排左一)与亲友合影。

在温州师范大学旧址上,至今仍有一块“黄平洋赠校址”的牌匾,是国民党重要成员陈布雷为表彰黄向初先生创办正楼小学和温州师范学校的功绩而题写的。据1936年《教师简史》记载,“苏楚先生将校舍捐赠给省政府,估计价值3.1万元。”

此外,他还从日本引进、培育和推广了黄岩蜜桔和无核蜜桔。1925年,黄群还率先筹集了3000银元,在松台山顶上修建了广清塔,即现在的关松亭。黄群喜欢藏书,藏书楼名叫井巷,曾编有井巷楼系列等四个系列。

苏黄·楚的信

松台别野占地近1公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花园最大的特色是海滨长廊。据文达大学陈增杰教授介绍,“1972年春夏,苏先生()想整理他在文达的诗,同意借我的卧室,以避免娱乐。那时,我住在黄群花园,原名松台别野,紧挨着九三年的夏洛湖。环境优雅,苏先生称之为“全市第一胜”。所以他每天早上8点走进来,晚上回到陈()家,中午在我们家吃饭。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

“今年重阳,苏先生与许晋厚先生、戴先生、谢先生聚会,即兴作诗,作出《仁子集九日、曾街家、松台、旧亭、下步、长桥、准游》七律诗。后来他把我家命名为‘孟获楼’,题写了楼额,并写了后记:‘曾杰小楼一角,窗是绿的,湖是绿的,很僻静。这是一种古老的杜方言。这是标题层。并作《孟获楼题壁》对联:“雪庵疏钟,霞潭秋水,嘉兴傲四点;江山文藻,湖海诗情,高楼大厦都在路上。“这也为松泰的业务增添了一段佳话。

6.怡园花园(曾宅花园)

怡园,又称曾翟园。公园位于小雁池,现位于松台大厦所在的新河街松台山东麓。怡园由温州名人曾培云、曾易云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修建。“怡园”取《论语·道》之意:“兄弟幸福”,意思是兄弟之间互相幸福。

曾培云《一童渊怀曹寅》续赖安胡军

曾培云和易云兄弟说,他们有一百万,都喜欢诗、酒、友情、义、藏书。曾培云,本名小石,著有《小石诗钞》和《王仙鹏亭诗草》代代相传。曾云,字第二石,与弟出版《易操》。后来我在“怡园”留下了很多悼亡诗。据史料记载:道光初年,郡学毁于台风,曾氏兄弟自修白金,占八千多两,令朱公铭为之自豪。

当时,曾氏兄弟请来了当时被称为“本朝永嘉一号”的诗人项维仁(寿春,果园号),吸收苏州名园建筑的精华,精心设计建造,布局巧妙。有人赞曰:“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

中山公园中央亭在曾宅花园拆除时被移走。

怡园是一个六进四出的大庭院,占地约9亩。堂上“热闹的水花”,为沈书。公园里建有“西双楼”。你可以看到郊区所有的山。还有“风月亭”,体现了“月入天心,风入水”的趣味。

位于中山公园假山上的太湖石,来自曾宅花园。

对于当年怡园的盛况,邻居李仲谦也有诗云:“名园独有松台乐,诗酒留连追忆往昔,一代文章少马,百岁客半柳。”主要观点是,逸园中充满了梅城、、、刘震等文人和诗人。它在90年代中期被拆除。

七.陈宅花园(徐宅大厦)

陈宅花园位于大石门,选址在九三湖畔的马寨巷(新河街宝伦楼附近),与松台相对。它是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温州著名学者陈铿所建,园面积近一公顷。后来由于家世没落,有一部分被移交到京畿道监管御史徐的住所,所以后世也称徐宅府。

许(1845-1917),永嘉人,现代政治家。光绪九年(1883年),他是一名学者。曾任帝国大学医学中心总教导员、教师,京畿道御史。宣彤元年(1909年)入浙,任浙江二级师范学校督学兼浙江教务发言人,主持浙江教务。辛亥革命后,任温州军政衙门总督,编辑《浙江通志》。

1903年,帝国大学堂重要教员合影。第一排左起第五位是许。

兰芬堂原是一座三殿两宅的大宅,院中有兰芬堂。“兰芬”之名取自唐诗《郊庙歌·瓦柏申乐与和》中的“惠府调籍·兰于芬月”一句。据说这个大厅是仿照苏州的吴凤先山亭建造的,显示了它的优雅和美丽。

堂内有蔡元培题联:“皇史之塔高一百尺;官庙坚固千年。”此外,苏州还有一间仿“楠木亭”而建的自习室,名曰“还我书斋”,还有明代著名画家何白的一本书《天读经书,天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书房旁边还有一副对联:“多美的春秋天;花园不俗。”园中最繁华的部分是后花园,主要有四个场景:湖边和石头花坛,精致自然;古树跳舞,树荫遮挡阳光;池水清澈,鱼浅;山光的倒影上下闪耀。

深爱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胡兰成曾在《今生》一书中写道:“许家台门原是一座三殿两宅的大宅,正殿被日本飞机炸得发白。主人现在住在东院,那里的花厅塔还完好无损。西院花厅也炸了,但厢房和假山池榭的后房还留着,转租给几户人家,一户做裁缝,一户做小学校长,一户住后房做碎浆机。奶奶的房间以前是个木棚,长方形的平房子,又窄又泥泞,连一张桌子都不平。一排窗格上盖着旧报纸,门檐下放着一个小火炉,也是泥泞的。”这个许家台门就是蓝芬堂。

八、阳原

杨园由温州名人杨青、黄洋兄弟建造,位于大涧巷(乐康广场中段)第二医院西头附近。

杨青(1865-1935),本名冯丹,是杨园园的主人,居女仆家的主人,也是思乡的老人。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陈婷曾任内阁秘书,并参与创办了温州大米义仓,帮助饥民。杨有七个兄弟,第三个在青年时代,大哥,字元丰,一个学者,曾经在龙州当过官。黄和两兄弟一起上的私塾,关系特别好。两人都擅长诗词对联,名作都在老家。从20岁开始,杨青就在家里办慈幼学校,讲学50年。杨青生前的作品没有被收藏,但他又穷又老。他知道竹枝歌约700首,花歌约250首,慈音山房记、慈木山记等35卷。王竹生熙载对杨青评价很高:“四灵诗论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属于你500年了。不谈诗的性别,怡园不服阳原。”谢旭有诗《杨园访菊赠元丰、冯丹》。

阳原花园结构简单大方,尤以菊花闻名。东端是自习室,屋后有湖石,四周有梅、竹、芭蕉,构成了一幅优美精致的园林景象。大厅前,紫藤棚掩映,精致而轩朗,壮丽而无与伦比。曾几何时,乐清的红榜台称赞杨园:“永嘉山河缠绵,城忙懒看。独特的阳原花木好,更多的诗词可以被别人观赏。”

九.寻源(奇源)

浔源,又名启源,位于花柳塘(现人民东路捷信公园一带)。业主杨(1880-1951),民国时期温州著名商人、慈善家。当时,他被称为“有很多钱,擅长长袖善舞”。站在熙熙攘攘的人民路街心公园,很难想象它在五六十年前曾是温州市著名的私家园林。

杨(左一)和他的朋友在幼儿园。

这套房子位于花柳塘(现人民东路街道中心公园区域),占地十余亩。它由一栋西式房屋——余骑楼、几栋别致的中式平房和一个大型花园——浔园组成。杨家搬到花柳塘的时候,有七间朝南的中式平房,前面两个卫生间,后面两个厨房。这栋老房子的西边已经有一个四五百平方米的小花园了。杨主政时,买了旧房东边五亩多的地。1920年,他建造了一座欧式建筑和一个大花园。这座欧式建筑,名叫余骑楼,是当时著名的温州人、豫园主人陆提出来的,他写了一副对联:“华夷赞片石长寿;永远支持柱子,尊重展馆。”

琪宇楼正对着费霞古洞,周围以云山为屏障,前面有一座小桥,四周碧水环绕,景色优美。建筑后面有一个天井,门边有一棵橄榄树通向河码头。在禺期大厦的东侧,侧门出来就是寻源。公园的南面有一堵用粗糙的石头砌成的墙和一扇大门。门上方有一个青石板花园。青石板上刻有龙游余少松题写的两个约50厘米的字母。

杨捐赠永嘉私立小学的书证

在公园的西侧,在禺期大厦,有一个带荷塘和花坛的大露台,鹅卵石蜿蜒穿过。荷塘四周有一条长廊,与石径相连。人们坐在栏杆旁的阳台上。夏天,你可以看到池塘里盛开的荷花。刘先生曾说:“前月圃池中荷花盛开,内有一朵半红半白的花”。长廊东侧为假山,假山顶部有一根1米多高的竹笋。在公园的东北角,有一个由中华民国总统李题写的“宋军”字样的亭子。这个亭子是杨为了庆祝他母亲的孝节而建造的。碑文雕刻得很精美。碑文为时任浙江巡抚的齐所作,瓯海路的宗祥所作。

假山东南边种了几株桂花和桂花树,秋天的时候香气扑鼻,诱人。公园里有几十棵老梅树,都来自茶山。

浔源的一大特色是种植各种果树,如荔枝、杨梅、石榴、桃、李、橙、橙、柚等。自然,幼儿园里有很多种花。大屋正厅挂着一块“杨瑞仁堂”的牌匾。著名的《狱堂记》出版了《后汉书·杨震传》,后来更是盛赞杨官家“瑞娃”。况且温州方言中“瑞友”和“慈善”两个字的发音完全一样,以“杨瑞仁堂”的名义做好事也是恰到好处的。老宅中堂也有一块“热心公益义举”的大匾,是民国初年徐世昌总统题写的。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当代女作家、散文作家琦君,曾经是杨老师最好的朋友。她曾在《刘刘节纪念集》中回忆说:“我最开心的事就是爸爸带我去城里杨伯伯家做客。杨的豪宅这么大,似乎两栋房子是相邻的,一栋是给他们家住的,另一栋是给亲戚朋友住的,而且是对游客开放的。亭台楼阁,郁郁葱葱的树木。我经常和杨宅的孩子们在蜿蜒的假山树上玩捉迷藏游戏。我亲爱的杨阿姨给我的口袋里装满了糖果,让我坐在她身边,拿着一张矮凳,听她慢慢讲故事。她和杨叔叔一样善良、慷慨、乐于助人。所以往往是阳宅里的婚礼,热闹非凡。”

当时,杨热情接待了所有从温州或其他地方来温州或过境的重要人物,并在雨花楼旁设置了几间厢房供客人居住。晚年的杨喜欢与文人交往。龙游余少松是浙江和浙江的著名酒店,抗战时期他住在阳宅。温州名人黄素初、徐建脑、刘(温州著名学者)、梅冷生、叶、潘建宗、吴希凡、夏、等。,在杨家经常赏花赏月,而且他们彼此关系密切。

X.春草路(墨池公馆)

位于巷,占地约2亩,由谢修建。因为地址在墨池广场,严琦住在墨池。

谢(1884-1963),字谢光,号烈山,号,号、。他出生在一个盐商家庭,过去常常以自己的名字卖给盐商。他是著名的金石篆刻家、收藏家,西陵篆刻社早期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温州市文化管理委员会委员。

谢故居春草路

曹璐是一座七层建筑,外面的天井凿成池塘,池塘里养着游动的鱼,旁边种着花、竹、柳,列着石笋,种着辛夷,庭院芬芳;院子里有一面花墙,精致又巧。曹璐存放着许多金、石、书画印章。主人喜欢在大厅里展示藏品,用印石装饰墙与墙之间的箱子,每隔几天观众就很容易玩转。其中,有我国最早的古西银辉录记载之一,明代顾从德编《顾氏吉谷蒲圻》,为海外孤儿。因此,存放顾《古版画集》的建筑称为古浦楼。

不幸的是,这座房子在1948年被一场大火烧毁,这是温州文化圈上个世纪的一场灾难。夏的日记中有这样的感叹:“它不是灰烬,它让人感到无常和失落”。后来谢的家人将被掠夺的宋瓷遗物、叶适墓志铭、曾延东小说《小豆棚》手稿捐献给温州市图书馆和文化管理委员会。

附件:

《谢克言·怀乐康公》清源美

梦是千古流传的,诗人又是朋友。

池塘应该在这里,春草依旧碧绿。

颜色鲜嫩,苔痕稀疏。

相传,崖上的印章至今仍是谢公书。

这首诗写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袁枚去温州拜访吉谷山上的谢克岩。据说谢克言的篆书是谢灵运写的,这让袁枚想起了他的诗《上楼去池塘》中的名句“池塘里长春草,花园里杨柳变鸣鸟”。以及西塘的谢惠连梦,也就是说,春草长在池塘里。这首诗主要是回顾谢公的诗,自然清新,但现在这一切都成了历史,只留下这苍凉的谢克言,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