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须弥山石窟
  • 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
  •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

宁夏歌词(百首必听经典老歌)

夏天的天空中有星星

心里有些思念想念你的脸。\”

你看到歌词的时候有跟着唱吗?是的,今天我们要谈论梁静茹的流行歌曲“宁夏”。

因为柔和的歌词和梁静茹清新动人的嗓音,宁夏一直被认为是一首情歌,它的名字是“宁静的夏天”的缩写,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一致也被认为是巧合。但是,最近这个真的很冷的知识被大家更大规模的认识到了。原来,这首歌真的和大家熟悉的地理“宁夏”有直接关系!

歌曲《宁夏》真正的创作契机,在于中国台湾省制作人、词人李曾经参与制作了无数中国流行歌曲,包括《睡在梦里》《为爱痴狂》《你走你的路》等,到宁夏西海固的中学。在这个世界闻名的贫困地区,李花了三天时间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写下了这首《宁夏》。临行前,他还在室外黑板上写下了宁夏的歌词。“在宁静的夏天,天空中有星星空,我想念你的脸……”全校学生大声朗读,李后来回忆说。

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宁夏》其实是一首动情却毫无表情的扶贫歌曲!而且,在我们刚刚经历的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此时的宁夏早已成为全国著名景区,甚至是网络名人的打卡点。近日,由黄轩、张嘉译、燕妮等多位明星主演的《宁敏镇》也讲述了宁夏西海脱贫的故事。那么,这个在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确定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贫困核心“西海固”,现在还值得去吗?

西固不是一个有直接地理对应关系的地名,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三个县的总称,即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唐代王维在《到塞尚》一书中说:“萧关每次骑马,都有冉彦把守”。这里的小关是西海固地区,后来实际范围是西海固,其中还包括靖远县、隆德县、彭阳县,以及同心县的东部和南部。西海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水资源极度短缺,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

2020年11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发布公告,同意西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作为宁夏贫困程度最深的县,西吉是宁夏最后一个宣布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它的脱贫,标志着曾经被称为“贫瘠之地、天下第一”的西海固,将不再是贫困的代名词。

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脱贫后的西海固很好玩!

固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路上的一个重镇,也是传入中国的文化和宗教唯一向东传播的地方。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今天的固原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须弥山石窟

位于固原三营镇的徐觅山是一个冷门石窟,有数百个石窟。这个地区的石窟是北魏雕刻的,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古时候,山脚下的四口子河叫石门河,水面上有一个石门门,成为丝绸之路东段的主干道,也是中原汉朝与西域各民族交战和修复的重要屏障。

苏米山整个景区分为博物馆和石窟两部分,两者相距甚远。游客也可以乘坐景区内的观光巴士前往这两个地方。进入景区后,游客可以先参观博物馆。馆内展品以石窟和佛教艺术为主题,在这里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沿线各地与佛教相关的佛教洞窟、藏品和典故。然而,石窟的保存状况相当令人担忧,它遭受了严重的风化。须弥山的大佛比龙门石窟的稍高一点。除了大佛石窟,北周还有几个佛龛保存完好,非常珍贵。

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

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以北15公里的火石寨乡。它位于兰州、银川和Xi的中心。它位于六盘山以东140公里,距徐觅山风景区仅28公里。

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丹霞地貌分布区,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高的丹霞地貌群。被誉为“中国最壮丽的丹霞地貌”和“中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因为山上的岩石是暗红色的,像燃烧的火焰,他们被称为燧石村。炉石村距离方圆百里之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直立山峰,其中著名的有臊竹岭、施思山、照壁山等。,尤其是天然石城最为奇特。此外,火石村不仅有迷人的自然景观,而且山中还有十几个石窟,与徐觅山石窟在同一条线上。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

虽然相距只有几百公里,但六盘山的风貌与西海固核心区的黄沙完全不同。一直有这样一句话,“春天的秋来没有仲夏”。米岗山主峰海拔2942米,登上主峰远眺,面朝雾,云海无边。当太阳升起,云开时,我只能看到连绵不绝的群山和到处都是绿色的花朵。这里的主要景点有冶河谷、小南川、梁店峡、植物园、二龙河等。

其中,小南川又被称为小九寨。盛夏时节,山里的风景美丽迷人,郁郁葱葱。走在山涧旁,凉意扑面而来,能让人忘记自己身处黄沙弥漫的土地。南川有两条旅游线路,可以水路进入,也可以陆路离开。全程步行需要2个多小时。山里有一排排又高又直的落叶松。

走出小南川后,还可以参观六盘山生态博物馆,这里标本众多,也是了解这一山脉的重要途径。

此外,这里的党家岔堰塞湖、佛寺石窟、固原博物馆、战国秦长城等风景都是珍品中的珍品!历史、自然、宗教等不同风格的风景在这里依次上演,相当值得一游!

评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