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23: 06猫眼观看历史

《论语》。泰伯曾写道:

曾子说:“你可以相信一个六英尺高的孤儿,你可以送去一百英里的生命,而你不能在节日来临的时候带走它。绅士和男人?君子也!”

曾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把一个年轻的君主托付给他,他才能肩负起国家的重担,他才能在生死关头不动摇不屈服。

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一文中教育他的学生景纯说:

你不能因财富而放荡,你不能因贫穷而行动,你不能因权力而屈服。

财富不能迷惑他的思想,贫穷不能改变他的行为,权力不能屈服于他的意志。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君子!

上个世纪的大家冯友兰都认为民国可以称之为君子和君子,而蔡元培是唯一一个能够力挽狂澜,帮助大厦倒塌的人。

蔡元培

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在65岁时被一名女大学生愤怒地扇了一巴掌。原因是什么?

蔡元培,同治人,生于1868年。和鲁迅一样,他去了浙江绍兴。

蔡元培很聪明。25岁开始进入中国文坛和政界,大放异彩。

蔡元培的思想包罗万象,是少数没有被清八股文摧残和扼杀的知识分子之一。同时,他也忧国忧民,经常以为民请命,“先忧天下,后乐天下”为己任。

本来蔡元培的一生应该是投入到满清打卡上班的士大夫序列中。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彻底伤害了他,让他深刻认识到“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只会坐井观天,成为弱者被欺负的死胡同。

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蔡元培开始同情康、梁,认识到改革和改造,开始真正认识到接触西方先进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向西方世界先进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学习,并融会贯通。

庚子年,33岁的蔡元培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真正重视女权、提倡男女平等的人。

这一年,蔡元培通过对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反思,彻底推翻了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他第一次开始重视妻子王昭的地位,写出了划时代的《婚姻公约》,对新世纪的女性主义充满了洞见,对妻子充满了爱和尊重。

赵与蔡元培

1904年,蔡元培深刻认识到封建主义和愚昧在中国根深蒂固,只有民主自由才能拯救劳动群众和中华民族。他毅然开始从事反封建活动,同年在上海秘密组织成立了光复会。

1905年,蔡元培的光复会思想和宗旨与孙中山一拍即合,光复会并入同盟会。

1907年,40岁的蔡元培觉得自己肚子里除了四书五经什么都没做成,政治和革命不是他的强项。他毅然辞去同盟的重要职务,开始漂洋过海到德国寻找民族自救和思想解放的途径。

在德国的四年时间里,蔡元培真实地接近和认识、理解和掌握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知识,总结出了一套大概适合中国教育的方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蔡元培在国民党元老、挚友陈的催促下回国,1912年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在蔡元培担任教育局长期间,世人第一次发现了蔡元培在教育方面惊人的天赋。

他第一次主张中国要学习西方民主、自由、包容的先进教育制度,打破教条和“八股文”主义,取孔孟文化精华和“四书五经”去其糟粕,而不是天天想“是什么就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他“不拘一格减才”和兼容并蓄的思想,民国才诞生了治疗疾病的人才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等。

其中,在蔡元培的赏识和悉心栽培下,鲁迅在教育部工作,开始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

众所周知,鲁迅的性格属于得罪人的性格,他很“沉默”。没有蔡元培,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国魂”。

1912年7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南京国民政府名存实亡。

面对袁世凯政府的高官厚禄,蔡元培不为所动。他辞职了,因为他不想和那个歹徒一起工作。第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再次踏上了留学之路。

这一年,当他踏上法国之旅时,蔡元培已经46岁了,但他面临着幻灭和艰辛。

1913年至1915年在法国三年期间,蔡元培不遗余力地与李石曾、吴等积极组织中法教育会议,倡导国内学生到法国工作、学习。蔡元培亲自建立了这个组织,后来协助的人才有周恩来、邓小平。

1916年12月,蔡元培应李政府之邀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李虽然是当时的军阀官僚,但他在改革教育、启蒙民族思想方面颇有见识和胆识。

李答应蔡元培做以下三件事:

一、全面负责北京大学的一切事务。

第二,他们选择教授,教授科目,教授薪水。

第三,在经济上无条件支持其创新教育。

李政府的唯一条件就是推广中文教育!

“受败军之命,受危机之命”,蔡元培开启了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中国教育思想文化改革,最终建立了一所自由包容、影响整个民国乃至整个民族世代相传的北京大学。

当时,陈独秀正在上海办《新青年》。在文学和思想方面,陈独秀享誉海内外,影响力首屈一指。他有中国思想启蒙老师的风范。蔡元培认为北大需要成为大家庭的中流砥柱,于是他前往北大,以文科学长的身份打动陈独秀,并赋予他全权负责北大乃至全国的文学和思想创新教育工作。

陈独秀上任,把《新青年》带到北京,是为了进一步确立北大思想的效应和文化创新的源泉。

从此,一切高精尖的知识、先进的理念、新文化教育都来自北大。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十年,在民国思想文化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3年,蔡元培因不满教育总长彭破坏法制,愤而辞职(未得到答复)。1927年起任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学院院长、司法部长、监事长。

蔡元培在南京政府任职期间,对我党非常同情,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与蒋介石政府的残酷镇压和血腥屠杀不同,蔡元培主张“清共要和平弹劾,和平击退,不能乱杀”。

在蒋介石围攻和滥杀我期间,他多次站起来呼吁:

国民党当局应该继承孙中山的高尚人格,以德服人,停止乱杀。

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受到迫害,她曾公开发起过许多营救工作,但最终营救失败,因为蒋介石对他的主张不满。

面对蒋介石政府的血腥统治和傲慢无礼,蔡元培于1930年愤然辞去了在南京政府的职务,只挂了教育门面的职务。从那以后,他只关心国家文化教育和科技工作。

诸葛亮曾经说过,他为蜀国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蔡功成是这样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国家思想文化革新而奋斗的人,却在1931年被一个女学生无情捆绑,被拖、被辱、被打。发生了什么事?谁对这个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做了这样的事?她后来怎么样了?

1931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公然入侵我东三省。

据说张左林对日本人是“黑手”,有其父必有其子,但张学良奉行不开枪不抵抗日本关东军侵略的政策。

对此,有人以张学良是受蒋介石指使为由为其正名。然而,1990年,当张学良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他亲口承认:

我当时没想到日本军队会这么做。我以为日本是用军事行动来挑衅我们,所以我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我错判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中我不能把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国民政府,因为我不想扩大事变,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

他们以三十万之众的军队,不抵抗也不让日本关东军占领东三省,毁国屠民。

另一方面,蒋介石政府也公开同意张学良的不抵抗。

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

反抗广东的是日本敌人,内部分裂的时候,侵略了我们的东部省份!但是如何抵抗呢?他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内乱是不受限制的…但是自然灾害频发,土匪和灾害纠缠不清,国家弱小,而我们国家又极其弱小。虽然我们想加强防御,但却无能为力!

面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态度,作为民国政府领导人,瞬间激起民愤。以北京为中心,震惊全国的“南迁”瞬间爆发。无数学生和爱国人士组织起一个又一个的团体南下,誓要向南京的蒋介石政府讨教他们的态度。

此时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蒋介石政府仍奉行“外忙内安”的方针,蒋介石甚至亲临南昌督导对我江西红军的第三次围剿。

一方面是对日本帝国的不抵抗,另一方面是对共产党的血腥屠杀和围剿,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无法忍受的。”蒋介石政府的倒行逆施,立即使“南迁”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

东北各界人士和北平学生在北平成立了北平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学生和人民以这个协会为中心,高呼“不战而屈人之兵!”横幅,高喊“向南京请愿至死!”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帮助东北志愿军!”标语开始向南示威。

1931年12月4日,2000多名学生躺在大雪纷飞的正阳门东站的火车轨道上,迫使北平政府派出专列帮助学生“南迁”。

同时,为加强对“南进运动”的组织领导,缓解正在进行第三次反围剿的红军的压力,我党已指定顾卓新、李旭刚、林峰、陈毅、薛勋等同志负责“南进运动”,其中林峰、陈毅、薛勋等同志组织带领示威队伍到南京政府进行示威。

12月底,南京的气氛特别寒冷寒冷,“南迁”示威团已经到达南京国民政府。

学生们攻打国民政府大楼,但当时里面的领导很忙,蒋介石此时头疼得厉害。由于他的不抵抗和剿共政策,引起了巨大的民愤和“南方运动”。这时,他正在大楼里报告自己的辞职。

最后,时任京沪驻军司令的陈和被称为“模范”的蔡元培被推出来作为和事佬与示威群众谈判。

然而,负责示范团谈判的却是来自河南的辣妹薛勋。

薛勋有能力,果断,能干,常人不敢做的事,能做普通人却做不了普通人,口才极佳,言辞犀利。

很快,在国民政府“不作为”的事实下,陈很快被她的反驳打败,不得不推蔡公。

蔡公以他在学生中的威望而闻名。但面对愤怒不理智的学生和愤怒的青年,很明显是“秀才遇兵,理不清”。示威群众完全是肆无忌惮,指责、批评甚至是对好事者的谩骂和点缀的声音很快淹没了蔡功春的发言。

在混乱中,有愤怒的青年,他们实际上把蔡公视为“南迁”和民族荣誉感的障碍。他们抓起棍子,向蔡公的后脑勺抡去。蔡红只能紧紧抓住他的后脑勺,忍着疼痛喊道:

你应该努力学习,不要耽误学习。真遗憾!真遗憾!

在这个伟大的教育局眼里,不读书的学生,似乎和国家的衰落处于同一水平。

另一方面,陈部长很快遭到示威学生的围攻,并遭到莫名其妙的殴打。

这时,蔡侯爷还在跑,却见薛勋迈着一步走来,用力一拍蔡侯爷的脸,声音很大,把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又愣了一下。

有了第一个敢做的人,接下来的示威学生很快包围了蔡公,不断推搡侮辱他。

陈树明见此,立即下令警方鸣枪示警空释放蔡公,怕他有个三长两短。

另一方面,受惊的学生显然惊慌失措。面对枪林弹雨,手无寸铁的学生终于恢复了理智,不得不把蔡公推出去。

这时,蔡公急忙对学生说:“他们开了空枪。放心吧,我还是希望你能回学校去……”

这时,陈树明又开了一枪,示威群众陷入一片混乱。以为自己中枪的学生开始出现。示威群众惊慌失措,怕被警察扫射,不择手段抓走了蔡公。

一路上,有狂热愤怒的青年拽拽蔡公,将他推搡到郊区,才被警方救出。

然而,多年后,当蔡公谈起这段遭遇时,并没有怨恨,只有对国民教育充满善意和自责。他在日记中回忆道:

今天在场年轻人的无礼,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没有努力造成的!

回顾历史,我们几乎可以说蔡元培是“天下万山皆显小矮人”的最伟大的大师在民国时期。

蔡公的故事讲完了,那么当年管蔡公的女学生薛勋怎么了?

薛勋,河南人,21岁,北京大学副教授。在组织“南迁”的前一年,他加入了共产党。

后来,薛勋经常谈起蔡公的自责和自责,并声称“我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

但另一方面,蔡勋也是我党优秀的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正是蔡勋积极组织的“南进运动”,使蒋介石不得不从“剿共”前线回到南京,引咎辞职。从这个角度来看,她对我们党和人民是有功劳的。

薛勋终于当上了河北省委副书记。在亲自向毛泽东汇报时,毛泽东特意问起他的革命历程并说:

薛勋同志,你是一个优秀的女孩!

毛主席这样说,是因为薛勋同志的革命经验确实很好。

毕竟,每个人都会犯错。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薛勋也是兢兢业业。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全国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所谓统购统销就是由政府实施,通过统一购买人们的粮食,然后统一分配粮食,实现粮食的供需关系。显然,这一政策极其不合理,容易打消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存在极大的供需不合理。因此,当薛勋主管河北时,他向组织提出了这个方针:

适量统一购买,不宜统一太多,太死。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农民的利益,照顾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但这一提议很快被认为是“反对统购统销”,薛勋的地位也随之降低。此后只担任过石油部部长助理、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1978年9月28日,薛勋因病在北京逝世。她献身于人民,一生诚实,去世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宋朝时,戴复古曾写《齐行》说:

黄金没有颜色,白玉有一点瑕疵。

薛勋同志,虽然有过错误,就像“金无足赤,金无足赤”一样,人从来都不是完美的。

对一个人来说,最不可原谅的不是犯错,而是犯了错却不改。那些能通过错误改变他们的人会做得很好。

纵观薛勋同志一生的奋斗史,她依然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原谅她。

PS:浏览全网找不到薛勋同志的任何照片。如果找到了,可以放到评论区。

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