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⑧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为下文写 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 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2.句子在文中常见的几种作用

一、“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的解题对策 笔者认为,“在表达上的作用”主要可以从结构和语言两个角度来理解。

而结构上,主要是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考虑;语言上,主要从修辞、句式特点和标点等三个方面来考虑。(一) 从位置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1.句子在文章的开头,大致有以下几种作用: ①.点题 ②.(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③.(倒叙、讲故事、设问)有设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的作用 ④.总领全文2.句子在文章的中间,大致有两种作用: ①.承上启下 ②.过渡作用 *****笔者认为,“过渡”与“承上启下”应该是有区别的:“过渡”是指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而“承上启下”是指总结上文,开启下文的意思。

3.句子在文章的结尾处,大致有以下几种作用: ①. 深化主旨,强化情感 ②. 点题 ③. 与前文照应,结构完整严谨 ④. 卒章显志,总结全文(二)从语言的角度看,要注意以下三点:1.从修辞来看,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修辞的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反语、双关2. 从句式特点看,要注意以下四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①. 短句: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 ②. 长句:节奏舒缓,表意严密、逻辑性强 ③. 整句:形式整齐,气势贯通,音节和谐 ④. 散句:灵活自然,抑扬顿挫,有音韵美3. 从标点看,要注意以下三个点号的有关用法: ①. 省略号:言无尽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②. 感叹号:强化作者的情感 ③. 问号:发人深思,深化主旨。

3.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是包含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在开头的作用:

1. 引起下文(引出正文)。

2. 引领下方(注意和‘引起下文’不同)。

3. 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

4. 为下文做铺垫。

5.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 点明中心(又叫主旨)。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

3. 承上启下。

4. 照应标题。

5. 照应开头。

句子在文章结尾的作用:

1. 总结上文(总结全文)。

2.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3. 强调中心。

4. 升华中心(升华主题).注意:以上三种不能同时出现 。

5. 发人深思,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6. 照应标题。

7. 照应开头(就 是 首尾响应)。

4.怎样理解文中句子或段落的作用和含义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

(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2. 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3. 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4. 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5. 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6. 根据修辞特点把握(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7. 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如记叙文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及文章主旨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有着点燃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2)解释句子的方法如下: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个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5.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1. 为下文写 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 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6.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内容上有哪些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