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谢锡亮(1925.9.16-2018.1.16),河南省原阳县人,主任医师,山西省老中医,曾任山西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早年师从中国著名针灸师、中医教育家、现代针灸学科奠基人程大南先生,得其真传。他在工作中继承和发扬了程丹安的学术思想,在临床和教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他是中国针灸澄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受聘为中国针灸专家讲座组教授、台湾省物理疗法协会顾问、香港针灸学会学术顾问、山西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在山西省襄汾县人民医院工作30余年,创办襄汾县中医院。2009年被山西省针灸学会授予“针灸大师”称号。

针方向

谢锡亮

针刺穴位时,针尖朝那个方向刺,称为刺的角度。一般来说有三种角度:平刺、直刺、斜刺。但是这三个角度是由穴位的位置决定的。此外,还应注意选择治疗目的的针尖方向的问题。临床上,针刺方向的问题往往被忽视。有时因方向不慎,刺破较大的血管和神经干,出现血肿或后遗症;甚至刺伤内脏,造成重大事故;有时因刺骨而发生针弯曲,使针尖钩住;有时由于方向不当,不能上火,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关于针刺的方向,《针灸大成》记载:“上下转针(转针尖)。”也就是说,要把气和针感向上传导,针尖要斜向上刺;如果必须向下传导气和针感,针尖应向下斜刺。也就是说,针尖走到哪里,针感就会传导到哪里,这也是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之一。

我们在临床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把这些零散的经验总结出来,有以下几个原则。

先往空虚的方向刺

选对穴位,皮下穿刺穴位后,穴位会朝着空空的方向穿刺。在插入针头之前,寻找缝隙、空孔、洞和柔软的地方。如果遇到坚硬、柔韧、停滞或病人的保护性回避、抽搐或疼痛,就要改变方向,不要刺。

第二,到组织厚的地方。

针到达皮下后,针尖要刺到组织丰满的地方,如针三室、后溪,用手掌轻握拳头,横针直刺;针刺鱼骨穴要用手掌稍弯,从红白肉处向第二掌骨方向进针。这些地方的组织又厚又软,很容易扎针。如果针跳来跳去,要往膝盖内侧髁方向刺;弯针池、中杯应直刺,针径沿皮肤向上,针丝竹空刺眉。简而言之,如果刺在丰满的地方,就不能把针尖伸出皮肤。

第三,根据针刺补泻原理。

根据病情确定补虚泻实原则后再确定挑刺方向。沿经络方向针刺穴位是一种补法;针尖逆着经络方向的针刺法就是下法。也就是所谓的“随道补救,随道补救”的方法。这是补泻方法之一,至今仍有部分人使用。但一般认为是“巧名巧色”,实际意义不大。实际价值还有待研究。

第四,向病灶方向穿刺。

病变在哪里,针尖就该往哪里去,需要运气才能到达患病的地方。若胸痛针刺内关穴,针尖应向上,手指麻木针刺内关穴,针尖应向下至手指。《针灸大成》记载:“若有远路,必先使气达病处”。这意味着当从远处选择病变时,针刺感觉应该传递到病变。所以针尖要朝病变方向刺。如果针刺的感觉能传到病位就很理想了。但临床上,除了对针灸比较敏感的人,如果距离太远,就不太容易“过节通关”,需要在针灸上下功夫。但也常见有针从腰部穿过髋、膝、踝关节到达脚背;内关也有穴位穿过肘关节,麻木到胸部;合谷穴可以通过腕、肘、肩关节到达面部,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仅仅是针刺的方向。

5.刺破经络线。

根据循经取穴原则,“失其一穴,不如失其一经”,可见经络之重要。所以针尖要沿着经络的路径刺,不能离开经络,因为“经络不离开穴位,穴位不离开经络”。穴位和经络密切相关。针灸要看经络的走向和起伏。别说补泻,直接刺经络,或者顺经络或逆经络刺,只要不离开经络就行。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些皮内针是跨经络刺的,也就是跑过经络,但实际上并没有离开经络,这也说明刺经络是正确的。

6.有针感的方向穿刺。

扎针的目的是找到针的感觉。如果找不到针的感觉,就要适当改变方向和深度,在上、下、左、右之间灵活机动,摸索感觉。原则是能够得气,传导和传播针感,尽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如前所述,掌握针刺的方向可以使针的感应向针尖方向传导,所以临床上医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握针感的传导。要感觉针向下,把针尖方向向下;为了使针感觉向上,将针尖的方向向上转动。但是,实践证明,有时候并不一定按照医生的意图去做。针灸后,针灸的感觉很好,但在哪里进行不是医生说了算。如果你遇到这种现象,不要太努力。只要对针灸有好的感觉,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第七,往安全的方向刺。

所有的刺首先要考虑安全,确保安全。针穿过皮肤后,应缓慢进针,针尖应避开大血管、神经干、骨骼、韧带、重要组织器官等。,防止医疗事故。不要只求针感,只往空虚和重点方向刺,不顾安全。比如心肺有病,心肺就是病变。胸部取穴时,胸腔在穴位之下,很空空,但你无法穿刺胸腔找到病灶。

八、根据穴位位置确定针刺方向。

有些穴位因其位置特点而具有特定的方向,如风池穴要向内针刺成八字形;阳陵泉穴,针尖要向下;膝眼分内外,针尖应斜向上,也呈八字形;风穴要刺平;中脘穴要直刺等等。

提出以上八项原则,简单总结一下,临床上要综合考虑,紧密结合,决不能只注意一点而不考虑全局。要灵活,重要的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达到治疗目的。

注:本文摘自谢锡亮《针灸基本功》。由医学教育整理,所涉及的各类方剂及验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处方。请不要盲目尝试,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栏目系统介绍古今针灸技术及相关技术操作,包括130种480种法式,500多篇文章和视频。

私信回复:针灸

古今名医成功的欣赏方式只有两种,读书和看病,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更高更深的。读书不仅仅是古文知识、精读和熟记经典,更是字字句句的仔细研读,对其思想的反复理解。

方法和内在联系;看病不仅仅是看、听、问、切、辨药方,还要反复研读经典,加深理解。

88位著名针灸师,365篇针灸医案。

私信回复:针灸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