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谁最中国”

图|“谁最中国”

城市,对于人来说,从来都是一个感情复杂的地方。

我们总是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也从未放弃逃避之心。

人和城市相爱相杀。好在有花园,为人们缓解了这种持久的纠结和矛盾。

在传统中国,只要是像样的土木工程,宫殿、衙门、寺庙、宅第、书院甚至陵墓都会有花园。以前文人在城市的角落里围了一块地,建了一个花园,就可以退休了。现在的人,在那些园林里躲一会儿,也能在城市与山林的交汇处,触摸到诗与远方。

中国人对园林的热爱和向往始终不渝。园林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演变。从商周、秦汉,到明末,至今仍被人们所珍视的园林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对“花园”的定义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们欣赏和休息的风景区。”在当今社会,对园林有着最宽泛、最通俗的定义,但也是对“园林”最无情的解释。它可以覆盖几乎所有的城市公园、绿化景观、自然保护区…“园林”几乎可以等同于“绿化”。

然而,在能触动人的深情的地方,“我将在其中度过余生”的花园和“小草微微笑,请你走一走”的花园毕竟不是一回事…

那么,到底什么是花园呢?花园,是谁的花园?花园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当我们谈论花园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这座花园最初建在城外。

“园”字,传统的“园”字,是“口”(城国)和“远”的组合,指的是皇宫和远离皇宫的大别墅区。

秦汉以前,该园是皇宫的送别园。在远离首都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它创造了奇山异水,温暖的宫殿和凉爽的亭台,种植芳香的森林草药,贾母水果和蔬菜,饲养兔子,鹿,野兽和珍禽。

那时候的花园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期,更是遥不可及。

园林,开始与普通生活相关,是在魏晋时期。文艺界的话语权从此被文人和官场接管。

在生活中,往往毫无意义。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让你想逃的东西。今天,那一年更惨。

魏晋文人时代,看到的是黑暗,闻到的是血腥味。所以大多选择隐居,明哲保身。在城郊的山川中,聚集着一大批文人墨客:谢安、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竹林七贤…..瘦弱的文人,衣带飘零,拖着瘦小的身躯走进茫茫山林,无奈而坚定,失望而快乐。

陶渊明隐退官场,住在建宅里,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文章《归园》。

山野之间,一个小庭院,陶渊明居住和享受的地方,兼顾农业生产。没有精美的建筑,没有系统的造园技术。东篱旁,南山之下,陶渊明的园子不过是一个农家,一口山泉,一点田地。

今天看来,陶渊明的园林太简陋了。如果说七贤的竹林,那就更原始了,也谈不上“园”了。但两千多年来,陶渊明和竹林七贤是文人墨客推崇的偶像,在园林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园林作为隐士,起源于魏晋时期,一直伴随着士大夫人生的终极矛盾:入仕与做官。

但凡读书人在生活中遇到这个问题,都会不由自主地把思绪转回竹林七贤,田园陶渊明。花园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不仅仅是一道风景,而是一种精神指引。

今天的我们,并不自命为文人,却常常在世俗与理想中挣扎。大多数人一生都在两头摇摆。就像花园,对某些人来说,是可以托付终身的地方;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它只是一个放松身心,缓解一时抑郁的地方,而永远不会成为目的地。

魏晋士人的牧区将人们融入了山野。然而,漫漫征途太远;在荒野里,太苦了。

唐朝以后,学者们开始思考一个更便捷的办法:更好,把山林搬到城里去!

这样,你不仅可以从自然景观中获得休闲感,还可以继续享受城市的便利。不出国在山里玩玩不是最好的吗?

人总是贪婪的,想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占为己有。今天,我们也期待着一个僻静的地方,那里深山老林,人迹罕至,同时又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隔日快递,全wifi信号…

“秋帆对市场太冷淡,太吵了。”于是,像白居易这样的文人开始执着地追求城市中的方寸之地,浓缩成一个天地宇宙。不仅可以不远离尘世,在荒山僻野过着孤独的生活,还可以像魏晋士人一样享受山林的舒适。

是一种独特的隐居状态:过着悠闲的生活,乞求一种不喜不忧的感觉;做一个谦虚的地方官,承担可有可无的职务,拿一份不太薄也不太厚的薪水;独来独往,不以退为进为终,不弃隐者之誉,仍以隐者为精神寄托…

今天那种生活状态是不是太消极,太不负责任了?但是,为什么那些退下来的读书人从来不忧国忧民,满腔热血呢?作为一个不得生于世,夹在社会夹缝中的士大夫,他选择避开宫廷纷争,把园林作为人间清净的落脚点,既无忧无虑,又无可奈何。

现今留存下来的古典园林,往往从名字中透露出隐逸之意:拙政园,“拙政”,拙政的人更适合种花种树,耕田浇园;网主园,“网主”即渔夫,意为渔夫隐居;沧浪亭,以沧浪之清浊水,劝人出世避祸,独善其身…

花园是一种隐士模式。园林也为文人提供了一种兼收并蓄的生活,超越了喧嚣与冷落,化解了二者的对立与冲突。

隐逸的生活可以把人的精神带到一个纯净的境界。园林艺术越来越精致。

文人不能也不需要辽阔的疆域。就像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画一幅画,文人在城市的一个角落狭窄空的房间里管理着纷繁复杂的景观元素,他们必须以高超的构建深圳生活网场景的手段雕琢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微妙的技术都导致一个内省的世界。在岩石、花草、树木、荷花、亭台楼阁之中,花园不仅仅是一个敞开心扉的地方,最终还是一个看世界、看自己的地方。

无论在城外还是城内,花园都是一种距离。

秦汉以前,花园是远离京城的宫廷花园。魏晋时期,园林是士人远离尘世的隐居之地。唐朝以后,花园是士大夫远离宫廷的地方。

然而人在远离整个世界的时候,却来到了离自己内心最近的地方。

无论是幸还是不幸,一旦私家园林现在对外开放,我们都可以走进那些园林,重温空之间的极致美学,感受浓郁的诗情画意,代入优雅奢华的生活。

但由于缺乏私密性,花园在某些时刻难免缺乏一些意境。逢年过节,原来我的路已经弯弯曲曲,穿过一个熙熙攘攘、挤满了人的避风洼地。花园,不仅无法逃避,反而成了迎接更多喧嚣的地方。

当代的生活,像洪水猛兽一样,突破了太多的界限。花园,除了古典记忆,还能带给我们什么?花园和公园真的没有区别吗?每次纠结于此,都觉得幻灭。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局促空。生活内容单调、简单、庸俗,环境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弊端让人感到无奈。

相比之下,古人的生活环境可能并非处处尽如人意,但他们仍然可以在有限空的时间内,在艰难的世界里,追求人居与自然的和谐。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找到完美心灵的出路。这种承诺的方向是值得人们长期欣赏的。

回顾人与园林的历史,园林所能满足的,不仅仅是深圳生活网中人们足不出户、饱览风景的功利需求;在人生的终极价值层面,在深刻的精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一种能帮助我们获得归宿的“家”感。

家,即使在失意的世界,也能滋养人的心灵,产生永恒的光辉。建造一个艺术的家园,也是为了建造一个自己生命的意义得到确认,自己的“知音”获得的深深的希望。

人生就是一辈子,很难做到两头。住在这里,住在别处。家是我们来的地方,也是我们想去的地方。

编辑山丘的堤岸。

华南图片

-参考文献-

王毅《林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