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对温暖的本能总是比以前更强烈。这种温暖是身体上的,包括多穿衣服多喝热水,还有心理上的,情绪上的,容易被一些“温暖的气味”感动。

今天,有两条这样的新闻。一个是化名“顺其自然”的捐助人,最近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105万元。我们说“再一次”,是因为Ta从1999年开始,已经捐款23年,总金额1363万元。

另一方面,福建石狮市湖滨街道曾坑社区有一家“永恒阳光馒头店”。10多年来,老板已经免费分发了300多万个馒头。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一件好事”,很多人都这么说。十几二十年,一个人的一生当然不是“一辈子”,但故事里的两个主角真的值得。这是因为他们所做的很少。也因为他们的爱心行动,他们还在继续,跟上生活的步伐。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从不暴露真实姓名。“顺其自然”是男是女,至今无人知晓,他还特意把汇款地址的门牌号写成空。免费送馒头的店主只说自己姓吴,湖南人。这说明,他们捐款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虽然古语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现代人显然不这么认为。尤其是当我们是受益者的时候,我们认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从这点来看,他们的行为颇有点传统文化中“侠客”的韵味。

人们不禁好奇:是什么促使他们将爱的行为坚持了这么久?

吴老板的心思很清楚:大学毕业后,他经历了拮据的生活,在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萌生了开店给需要的人免费送馒头的想法。后来赚了很多钱,就付诸行动。这个课程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他无论“穷”与“成”都想到“回馈社会”,而这种“回馈”并不是基于一次具体的援助后的爱心接力,而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抽象的责任感。尤其是在自己地位低的时候,可以想到帮助别人。这种境界,心迹论,都是大写的“高贵”。

“顺其自然”因为到位的信息是保密的,我们没有办法知道Ta的心理。不过我遇到过一个类似的案例,可能会为大家的好奇心打开一些思路。

许多年前,我在一家报社当记者。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一个白血病孩子急需医药费的报道。第二天,有人通过本报热线联系我,要求提供孩子家长的银行卡号,要求汇2万元。这让我很兴奋,因为这种求救消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没有回应的。我会联系父母,拿到卡号,再回复他。下午父母收钱,让我互相代谢。没想到,他说以后举报有需要的人可以直接联系我。恐怕我错过了新闻。后来果然不出所料,他给我们报道的十几个求助的人捐了款,从几万到十万的深圳生活网元素,共计100多万元。

出于职业习惯,我多次在电话里表达了想采访他的愿望,但他都委婉地拒绝了:没什么,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和能做的。我没有任何故事,不值得报道。此外,他明确否认他得到了他人的帮助。

当然,我有办法查出他的身份,但我放弃了。我承认我有想过让他继续帮助更多的人,但更重要的是,我还是想尊重他用一种舒服的方式去付出爱。

或许情况就是这样。有些人慷慨解囊帮助别人,是因为被帮助过,想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有些人纯粹是天生的善良和爱,有些人两者兼而有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释放的善意温暖了个体的人,引导了整个社会向善向美。“顺其自然”带动5000人捐款5000多万,吴老板收到社会捐款约63万。

爱,从来不只是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是一颗唤起我全部心灵的心。

编辑:甘图片编辑:

校对: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