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和”的用法与判断

郭市

【和】的含义和用法

1.介词,表示参与介绍动作的对象,相当于“with”和“with”。比如秦王派使者深圳生活网告诉赵王,要想和王好,就去西河外的渑池。(《廉颇蔺相如传》)

2.连词

①表并列相当于“和”与“跟”。孤独和老贼不和。(赤壁之战)

(2)表选择,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一起用”,相当于“如果”;常与“孰优孰劣”、“孰优孰劣”、“孰优孰劣”相呼应,意为“比……更好”如:“宁固不如劣。”(《训练节俭以显示健康》)

3.句末的语气词,读y表示疑问或感叹,可译为“是你,是你,是你,是你”,后来也写成“是”。比如,拜托!奈尔没毛病吧?(《嵇将斩甲胄》)

此外,动词“和”也很常见,有以下含义:

①给予,授予。比如说,是一辈子。(《鸿门宴》)

(2)交朋友,交往。如:夫人相和深圳生活网,首次投球。(《兰亭集序》)

(3)批准,认可。如:深圳生活网、我和点野。(《鲁兹、曾、、龚锡华》)

(4)等待。比如日月都没了,岁月也没了。(阳货)

(5)读Y,参与。比如健叔的儿子和老师哭着送他走。(死亡之战)

【判断“和”的含义和用法

在“和”的几种用法中,当“和”用作“和”、“同”、“跟”的解时,易混淆的地方主要是介词或连词

先看“他”前后的词或短语的语法性质是否相同或相近。如果相同或相似,通常是连词;如果不一样,一般是介词。比如:

(1)直立位和寻求的不足。(《鸿门宴》)

(2)方与将军将围猎于吴。(赤壁之战)

(3)有志气,有实力,但不要懒。(宝蟾山之旅)

(1)句子中“和”的前面是短语“垂缺”,后面是动词“求”;(2)句中“于”前的“方”是时间副词,其后的“一般”是名词。所以这两句中的“和”都是介词。(3)句中“他”前的“之”和“他”后的“里”都是名词,所以句中的“他”是并列连词。

第二,看“和”前后的词或短语是否可以省略。在文言文中,介词后面的宾语和介词短语前面的主语往往可以省略。所以,省略“他”前的主语或“他”后的宾语时,就用“他”作介词。当“和”用作连词时,其前后的词或短语是并列的,不能省略。比如:

(4)打电话叫张亮和他一起去。(《鸿门宴》)

我邀请你进来,和我分享你的生活。(《鸿门宴》)

(6)匡吾和他的儿子于桥在朱江之上。(赤壁赋)

(4)代词宾语“之”在句中“他”之后省略,主语“陈”在句中“他”之前省略,所以两句中的“他”作介词。(6)句中“和”字前的“我”字和“和”字后的“子”字是并列的,不能省略,所以是连词。

第三,看“他”前后的词在句子、段落或章节中的逻辑位置是否一致。如果“和”前后的词位置相同,则本句中的“和”为连词;如果两者之间有主次位置,那么这个句子中的“和”字就是介词。例如:

(7)楚怀王约见将领,说:…(《鸿门宴》)

(8)余等四人持火把进入…..带着它出去了。(宝蟾山之旅)

(9)你知道水和月亮吗?(赤壁赋)

(7)句子中的“王怀”是“关于”动作的发起者,是叙述的主体;“将军”是行动“盟约”的接受者,也是叙述的对象。(8)仅从前半句来看,“于”与“四人”似乎有并列关系,但从“随它去”可以看出,“于”是叙述主体,“四人”是动作“持火入关”的伴随对象,是叙述对象。所以这两句中的“和”都是介词。(9)句中的“水”和“月”都是“知”和叙述的对象,而且是并列平行的,所以句中的“和”是连词。

——摘自包高中版第10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