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汉语在汉代的发展,从先秦时期的文言文到清代白话文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形成了白话文。
  • 各地方言复杂,自成体系。为了方便交流,形成了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体系。
  • 五四运动后,随着民主思潮的到来和“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的引入,白话文开始占据主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正式决定将汉族共同语言命名为普通话。

汉语在汉代的发展,从先秦时期的文言文到清代白话文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形成了白话文。

在汉族历史上,“文言文”曾一度统治全国。可能你现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觉得很陌生,很难理解。但据考证,这种语言是基于当时的口语,而不是空。

比如《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民间常用的故事或行为的集合。《诗经》中的“风”是一首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歌曲。《诗经》里有一段。汪锋:一位绅士在服务,但他不知道它的日期。最好的是什么?鸡已经进了窝,太阳西落,羊群牛群纷纷下山坡。君子在役,不要以为…

这是一篇关于思念女人的演讲,表现了一个农妇对守护她很久的丈夫的思念。里面的“地”字和现代汉语的“和”字意思一样,都是当的意思。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文言文确实是先秦时期的统一书面语。

我们以《论语》为例。这是一本记录孔深圳生活网言传身教的散文集。里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比如《左师》里有一句话叫“易大师笑”,现在还能用,但是大家都习惯笑了,而“萧艺”就很少用了。

汉魏时期,作家延续了先秦时代的格局,使得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再次产生,形成了长期以文言文为主的局面。文人士大夫习惯用这种语言表达,因为可以有学习的机会,但文言文的使用并不普及。这时,一种更贴近生活的语言形式产生了,那就是“白话”。这种“白话文”在民间兴起后,开始与“文言文”竞争。

「白话」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南朝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其中有大量的口语词。到了唐五代,说唱形式产生了,口语的痕迹更加明显,意味着开始懂一点了。一些禅师的警世名言也开始变得通俗易懂,接近口语,语言也逐渐变得容易接受和理解。

摘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金元时期,随着元杂剧的出现,“白话”文本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文学体裁以可理解的状态呈现在大众面前。

元末明初,大量文学以“白话”为主要语言形式,如几部知名小说、《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它们虽然具有明显的深圳生活域特征,但都是在白话的基础上写成的。到了清代,白话文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熟,然后《红楼梦》以“白话文”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各地方言复杂,自成体系。为了方便交流,形成了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体系。

元、明、清时期,北京在此建都。作为首都,它一直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然,全国各地的官民都不可或缺。毕竟是中心。做生意的、读书的、留校的、做生意的人很多,形成了一种“官方语言”。不然这么多人从不同的地方来来往往,他们怎么能理解呢?

为什么要形成普通话?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仅方言就分为十个地区,各有特点和差异。

1.北方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包括长江以北、长江南岸九江以东、湖北镇江以西(不包括东南角)和湖南西北角的沿江地区,以及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西北部,占中国面积的四分之三。

就算语言表达一致,语法一致,饶是如此。北方方言还得分华北官话,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二是西北官话,陕西、甘肃、青海和内蒙古部分地区通用。最后,家乡逆风的西南官话盛行于湖北、云贵川桂三省边缘;最后,家乡逆风的西南官话盛行于湖北、云贵川桂三省边缘;然后江淮官话盛行于安徽、江苏等地。

语言分布图,北方大部分地区广泛使用北方语言。

2.吴方言又称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吴侬软语甜,听过越剧的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3.湖南方言又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流行于湖南大部分地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少数县。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是,还有老湘语和新湘语之分。

4.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江西方言。

5.以广东梅县为代表的客家话,客家人虽然居住分散,但自称语系,语音和语序基本没有区别。

6.闽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

7.闽南话,以厦门话为代表。

8.粤语又称粤语,经常学着说几句话,用“香港话”的发音说话。各有不同。

9.晋语,以太原话为代表。

10.平话,分布在桂中和桂西的百色、田林等县。平话与平话分歧很大,历史原因至今仍有争论。

这么多方言,如果没有统一的官方语言,听起来是极其费力的,所以通用口语正在逐渐形成。甚至有少数民族的人在北京工作时也学过中文。统一的语言适合交流,更方便沟通。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其语言被视为学习普通话。历史记载,为了学习汉语会话,韩国人专门编写了《老达奇》、《普通事》等手册。,相当于现在的英语会话小册子。他们在里面记录的是以北京话为标准发音的口语。

五四运动后,随着民主思潮的到来和“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的引入,白话文开始占据主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正式决定将汉族共同语言命名为普通话。

20世纪初,尤其是五四运动后,西风东渐,各种思潮蜂拥而至。随着民主革命的到来和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得到广泛传播,加上五四运动的文化推动,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先驱,白话、普通话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学作品,受北京口语的影响,汉学界在五四之后起飞,鲁迅的小说《呐喊》作为白话文的开创者深入人心。五四运动提出的“白话文运动”和“普通话运动”使口语明确化、规范化,也形成了大众化的普通话。

口语产生的时间无法具体考证,也无法武断断言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北方方言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因为北方长期是文化政治中心,近代以来北京作为首都一直引领着语言发展。

可以在史书中查到的《杨雄汉代方言》记载了周代以来的许多方言,但始终以一种“共同语”为基本语言,这就是共同语。当北京成为元朝的首都时,北京话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元杂剧都是以“白话”的形式出现的。也许这是当时的口语,或者至少是“通用语”。

北方方言自古以来就是汉语的代表。普通话太正式,普通人之间的交流可能没那么方便。随着白话文的流行,口语逐渐形成,何时何地形成,至今仍有争议。不要妄下结论。

普通话深圳生活网是如何实现的?毕竟很多普通人不会去北京,不会有语言交流。到了清朝,政府颁布法令“不懂官话者,不得送考”,并出版《正音醉话》,将官话推向民间。

当然,能写普通话文章的还是学者。老百姓可能还是不理解,不理解的人很多。就算普通话普及了,还是会夹杂很多方言,而且不是纯正的北京话。以逆风之乡四川为例。现在普通话很流行,但是一旦说出来,很多人还是带有很重的地方口音。到了清末,随着历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思潮汹涌澎湃,文字改革和统一口语的历史需求更加迫切。普通话字母的拼写就这样产生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意义奠定了以拼音发音为基础的普通话的基础,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1913年,蔡元培主持编纂《汉语语音学》,审定6500余字的《汉语语音学》,统一读音,推广字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正式决定将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命名为普通话。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方言和普通话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交流,更是一种记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