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物喻理的诗句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以富于哲理情趣著称,其手法就是托物喻理。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二、借诗喻理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道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道理:新生的力量迈过旧的事物,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前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道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道理: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道理:要珍惜时间,莫虚度光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道理:想使人的层次高,就要努力,把自己的思维能力,生活能力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道理:告诉我们学习小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三、借诗喻理的诗句(要有告诉我们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道理: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道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道理:新生的力量迈过旧的事物,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前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道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道理: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道理:要珍惜时间,莫虚度光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道理:想使人的层次高,就要努力,把自己的思维能力,生活能力更上一层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道理:告诉我们学习小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四、我国古代诗人借诗喻理的诗句(要有诗人名字)

下面的三首不错的。..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