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起点高。

一类是团委。下面两类虽然猛,但和团委系统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一类是部委、省级单位,正常升职即可。无可非议。特别是各大高校、省属技校、大专之类的,简直是大开门路,惹地方公务猿眼红不已啊。

一类是博士毕业,到党校任职后挂职,也能得到快速的升迁。

一类是个别地区的公推直选。2000年左右有过一波,有些博士一出来就是副县长,个别机遇好的,清北出的人才,也就是题主提及的周就是此类。

第二、能力强。

以中国广大的党员基础而言,一些能力特强的人才脱颖而出,这并不出奇。

此外,在公推直选之中,又有一些宗师级的PK之神必须单独说明。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在开始探索公推直选的初期,相对公平、公开、公正,一些宗师级的口才佳、应变快的公务员通过公推直选的正常程序,只需工作5-8年就当上了处级干部。

(某位不到30岁就从基层做到副处的女领导,是本人亲眼所见口才最强的领导人了,各种随机演讲不加整理就能达到发表的水平)

现在的情况正如 @余三省 所言,但仍有小比例的幸运儿能通过此途径名列仙籍。

【虽然一直在基层见识不多,但有幸见识的几位公推直选或者上报省组织部的破格提拔人才……那真无愧于精英二字,特别是某乡镇艰苦耕耘二十年方获提拔的一位同志,能力足够让对手拜服,让领导放心,让群众信服】

第三、你懂的。

……

————分割线————

基本赞同@ @Jidan 观点
,但有“越是关系户、有背景越低调。像这种提拔的,基本上都是找死。”这个观点太理想了。有时候,形势逼人啊。原因很简单——

1.只有一把手才能提人;

2.只有一把手的上级才能推人;

3.只有说话有分量的领导才能在关键性的会议上发言。

由此可见,在一个市内,具有决策权的人只有市级部门人数+领导班子数+市领导人数+特殊人物。大概不到50人(粗略估计,有影响,但无法决策的人选不在计算范围)

那么,一个省呢?加上高校之后,人数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此稀缺的资源、稍纵即逝的机遇、瞬息万变的形势……

你可以等,但别人可没如此宽裕的时间。因为还有一个苛刻的条件“一般一把手两届之后必须调整”,也就是说,一个所谓的一把手的有效期仅有10年,前几年要熟悉情况,厘清关系、做出成绩……

对了,这十年之中还有一次换届选举横亘其中,必须劳心劳力。所以,留给一把手的时间其实相当有限。而实际情况比这个糟透了,据相关统计,县委书记的平均任期只有两年半啊。这两年半里,每年至少要开500+的会议呢,那些书记马不停蹄都处理不完闲杂事,你叫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