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
最佳答案

2017年,三年后第四次修改更新来啦。。最新更新放在前面

首先,请把以下当做看此文章的序(前提)无任何建议倾向,无任何好坏倾向,评论中那些片面说我只会一味否定家乡的人,请自觉。我很诚实的说了,我家庭条件中等,我没有哭穷,也没有想博得同情
此文章均是个人感受,前提是“中等资质,一激,一逼”,靠自己努力,所以仅仅是这个基础背景下的感受,不代表所有在上海,所有在外漂泊的人。重要的事说三遍,不具有普适性,不具有普适性,不具有普适性。请注意我关于成功的相关定义,我从不认为在小地方安逸的生活是失败,是不好的,只有两种人是幸福的,一种是见到大海的汹涌头也不回的就转身而退,一种则是不惜奋不顾身葬身海底。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此文只献给那个和我一样奋不顾身在异地拼搏的人们。
2017
=======================================================================
在上海工作将近三年啦。
事实上没有很多要说的内容,基本上和之前回答一样,反正真心过的很开心。
所以客观聊聊现实吧,省的被说纯鸡汤啦

关于“关系”
这部分我非常同意评论中一位朋友的说法,直接引述
“其实人际关系并不分层次,不分社会。我在美七年,现在纽约。美国人同样讲关系,华尔街也同样讲关系。只是如你所说,因为层次不同、社会不同,所以规则不同、玩法不同罢了。讲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一定是关系双方可以交换价值。这个价值并不专指经济上的价值。有时候你感受不到关系的重要性,其一,有可能是你们之间能交换的价值并不均等,还不到能讲关系的程度,毕竟能搭上话和能讲关系天差地别;”
在谈关系前,我觉得有几个前提可以聊聊
1.中国是关系社会,这点承认
2.中国的关系社会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素质水平提高而逐渐削弱,而不是加强
3.能用钱解决的事儿,都还不是事儿
用个实在例子说,大城市相对好的经济发展,回到具体例子上,比如看病,肯花钱,基本医院的水平就比小城市更好了。所以当“关系”能用钱解决的时候,事实上是种进步。大家其实不是痛恨“关系”,是痛恨“特权”痛恨只有别人有自己没有的,但自己能企及到的时候,即使是其他方式,不公平感也会大大削弱。
所以,话题就成了,能挣钱就好
那回答会简单点儿了,相对来说,大城市还是比较能挣钱的,比较能靠能力挣钱的

关于价值观
这几年我还是偶尔会被几个波澜壮阔网友的评论给吓到,不过最近好了。变化来自于我突然明白,价值观这事儿吧,就像搭自己的房子。
搭自己的房子有几个前提啊,第一你得把地基弄好了,把之前房子的痕迹清理看机。房子的设计啊,装修都得按照自己喜欢的出发。
但现在最大的价值观问题是,很多人自己房子的地基都没搭好,就容易被周围各式各样的房子影响自己的设计呀,装修啊。结果可能就不对了。
所以价值观这事儿啊,没对错,但是别活在别人的价值观当中,累

关于“房”
哦,我的价值观对房子真没看的很重,所以对我而言真不是事儿,而且我不希望因为这些放弃我20多岁时候的各种可能性(是我,不是所有人都追求可能性)。
其次,房儿这事吧,回过头看,现在年轻有点浮躁了,其实想想父母这辈,哪有几个是30不到就买房了。我父母是在小小的单位宿舍生下的我,在我读初中,我们家才第一次有了自己购置的房产。
再虚一点儿,这是价值观问题啊,20多岁就啃老,有点可怕。至少在我现在努力的程度下,即使买房,我也暂时不觉得遥不可及。

关于其他“儿女教育”
讲真,和我说这些的朋友,有点远了。没人能知道那时候会怎么样,但至少从现在发展的趋势看,这些都还不是大事,真正困扰的是在这几年就面临儿女教育问题的,我父母都是农村背景不是也照样把我教育的好好的吗?
======================================================================

以下为正文:

近2000个回答,我的答案十有八九没有人看得见,但是我还是想要说我的故事。
我关注这个问题很久,每天都看他人的回复,一点一点的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今天想上来认真的回答这个问题
======================================================================
我来自福建一个山区城市,县城被山环绕,高速公路限速60,交通在2011年以前都不是很方便,不过这几年发展很快,房价也过万了。吓死人了真的是,父母工作30多年,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都不到一平米房价。

如果要说对比,我想我最有发言权,从家乡到上海,从小城市到大城市

为什么选择离开家乡?
我之前在百姓知道上看到一个问题,有一个回答如是说到”当年在老家重庆,天天看着大家喝茶打麻将,晒太阳,想想这样的生活真是特么幸福,但是回头想想,一辈子只满足于吃回锅肉的话,你让锅包肉怎么办

这句话就代表了我离开的理由,作为一个来自三线城市都不是的学生,我从小到大最喜欢吃的是我们家那的清汤粉_百度百科,5块一碗,百吃不厌。我来上海之前,我没有见过自动售货机,我高考是10年,我不知道什么是iphone。我高中的时候想,这辈子,如果不出去看看,那我一定会后悔死。所以高考的时候就依然选择要去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看看。不为什么,只为了多涨涨视野,万一到时候回家,我也不后悔。
你不会后悔你做了什么,只是会后悔没做什么

我是因为在上海待了四年,才喜欢上这个城市,才让我留下的。是真真切切因为这个地方打动我而选择坚持在这儿

我记得有一句话意思大概是“中等资质,一激,一逼,方能有所成”,我看另外一个问题,关于为什么选择移民出国,回答的很多都是说,在国外,不用靠太多背景,只要符合社会规则,大学毕业,踏实肯干,能够没有负担的做一个中产阶级。

我在上海是第一次获得这样的感觉

我的家庭条件并不是特别好,高中毕业前因为家里的一些变故,在经济上确实有些困难。我父母都是非常基层的事业单位员工,两个人现在的收入加起来现在还不如我在上海的工资。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我读初中的时候,因为我母亲是老师,但是她自己的学校我都无法就读,所以父母为了我读初中的事操碎了心,最后在别人入学后的半个月我才去上学。第二件事是我高中的时候心脏有点异样,那时候想看病,不是认识的医生完全不敢看,七找八找拖熟人才找了一个可以信任的医生看了。

在家乡,社会规则不明确,做事情都是以“人情为纽带”,我父亲是很老实的人,做了30多年的民警,还在基层做。我亲眼看过父亲为了求人办事,不能喝酒的父亲不得不喝到醉的可怕。我的母亲,在我高中的时候,因为我成绩好起来后,她的学校要求我回去她学校读书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当时我考进了全市最好的高中),我母亲拒绝后,学校取消了我母亲所有评优的机会。

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在一个你不能不靠所谓“关系”才能生存的环境,如果你没有一点权力,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我的父母还算有份稳妥的工作,较好的社会地位,都不得不屈服于各种而样的潜规则下。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他们今天还算勉强能帮到我的话,如果我还在这个地方,这些关系规则没有变化的话,那我的儿子,我的孙子,怎么办?

我是一个人来的上海,我在上海没有任何亲戚,这四年所有的成就都是靠一个人努力而获得。我并不是说只有上海才能实现你的人生梦想。但如同前面的“中等资质,一激,一逼,方能成功”,在中国的环境下,上海给了我最好的机会去实践上面的话。作为一个从来不是尖子生,只是中上资质,家庭条件中等的孩子,如果我的努力不是放在上海,绝对不会有今天的回报。

我第一次到上海,最吸引我的竟然是自动售货机。现在回想才明白之前没走出来之前视野是多么狭隘。在上海,我是第一次看到排队这种现象,第一次看到坐电梯有左行右立,第一次去医院看病完让我觉得医生可以信赖。我在上海的四年,我能看到喜欢的演唱会,能去看斯诺克大师赛,能参加各种大公司举办的活动,上海作为国际化城市提供了太多机会,只要你愿意去把握,就可能让你见识更多。

在上海,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到五百强工作,不用回答家乡为了一个所谓的公务员让父母甚至亲戚都操碎了心。
在上海,我不用担心被出租车绕远路,甚至有司机走错路直接停表不再多计费(修改:起码是中国最讲规则的出租车行业)。
在上海,我可以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去认识更多优秀的人,而不是靠关系去建立所谓的人脉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些并不一定只在上海,只在大城市,其实关键的在于

核心观念的变化

楼上有朋友说到所谓的亲情绑架,我深表赞同,家乡的人受限于“坐井观天”,很难去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比如我曾经就为找工作和读研的事情被亲戚说到委屈的要死,后来找到工作了,他又马上改口,在我有多个工作可以选的时候,又非得我去一个央企。他们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你的价值观。这点上我完全不能同意,在上海,起码你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心去成长和发展,再也不用为了谁而高考,为了谁而工作。

亲情绑架的另一方面我觉得也是楼上朋友所提到的“小农思想”,即幸福是通过比较产生的。我记得我的亲戚虽然一直叫我读研,其实说到底最后衡量一个人还是用了金钱,想让我去垄断的央企,和说一年能赚多少多少,喜欢去比较别人能赚多少。逢年过节,茶余饭后的闲谈无非都是在背后议论别人的好或者坏,除了这些,别无谈资。我不是觉得这有多Low,只是我真的不习惯,因为我习惯了一个人去好好的努力,我不在乎最后的结果,我的幸福真的和他人无关。

另一方面则是当你走出来后,视野开阔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之前有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以至于当你再回去,和亲戚,甚至和高中朋友,一些没有离开的朋友都有沟通的差别。在上海我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拼搏,我想买贵重的东西会自己去努力挣钱,我生活的光鲜的一面都是一点一点的汗水换取的。但是在与一些之前同学的交谈中你会发现,很多开始就走向了所谓的“社会成功”,即不在乎过程,在乎最终的结果。例如某个同学能进了事业单位大家就觉得很厉害,例如谈论的不是自己以后想做什么,只会和你说”你看你,现在出去了,连家乡都不要了”这种话。当你和你同学聊天的时候,发现你说的他们已经完全不懂的时候,甚至嗤之以鼻不屑的时候,突然间这是一种难过,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摆脱了曾经的环境,绝对不是说更高或更好,但是却发现同学和亲戚这么多年了,还在原地踏步。你不得不停止这些交流,却又反而不能被理解和包容。

如果可以,我又为什么要离开?我又为什么不回去。

你叫我回到家,每天和行尸走肉一样的上班,看别人的笑脸。虽然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除了每天的侃大山,我真不知道自己做过什么,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一个人。

四年,我看着曾经那些一个个比我优秀的同学的变成所谓的“成功”,看着曾经都有梦想想做什么的朋友最后败给了现实。这种难过,如果你不和我一起在上海努力过,又怎会懂得。

我身边很多无论条件,天分都比我好太多的同学,最后都回到了家乡,选择一份所谓的好工作而再也没有了声音。这些同学,完全有可能去实现比我好更多更多的成就,却因为社会环境和规则不得不成为普通的成功者。

下星期我就要上班了,我住在上海一个90年的公房的小区里,小区外的街道其实一点都不吵,晚上很有生活的气息。以至于当我散步经过公园,看到老人和孩子,看到路边热闹的小龙虾排挡的时候,我真心觉得一点都不比家乡差,也有上海自己的人情味。

很多人说,你拼死拼活,在上海当一个小白领,出入高级写字楼,赚着虽然有上万的收入,每天加班到很晚,还要挤地铁,还远远买不起房。为什么?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我能够凭自己的努力挣钱,能够真真正正做点事,我起码不担心自己会饿死。我加班,起码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我是自己选择的路,再苦也会走完,地铁虽然挤,但里面有一群和我一样为了梦想来上海拼搏的人。房价虽然高,但不要忘了,上海是全国过万收入平均年龄最小的城市。回家,我一个月拿个4000不愁吃喝,但我还要看人脸色,却要面对着8000 ,9000的房价。在上海,起码我现在不担心我买不起房,因为我相信我自己有实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我想说
我绝对不是说大城市有多好,小城市有多差。
回到最初那句话,如果我能够满足只吃清汤粉的幸福,我也绝对不会再去羡慕大城市一分一秒。
但我偏偏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喜欢上了吃锅包肉和溜肉段。

======================================================================
7.6号更新

没想到这么下面的答案还是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赞,觉得很开心

我看了很多人的答案,有人说是我们在大城市还没到拼关系的层次,所以觉得舒服。我不同意
我在上海,我接触过月收入过百万的企业家,接触过外企的高层,我和这些人的关系都不错,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无论是生活,还是人生大方向上的建议,从这些人身上你可以感觉到
当一个社会真正开始进步后,社会规则是明确可循的,人的意识和视野开拓后,其个人的素养会有很大的提升。这些年收入上千万的人,虽然住着别墅,住着楼中楼,但他们不是所谓的土豪,当人达到一定高度后,就不是再继续低端的玩法了。我和这些人聊天,他们不会用金钱去衡量人,会根据我的个人情况去帮我做分析,不会强加于我什么。

我大三的时候去面试,坐在地铁上,手里看着Catia制图教程,望着一车厢拥挤的人,他们中很多很多的年轻人。都跟我一样来到上海去闯,这些人敢于离开家乡,敢于在这篇陌生的土地上去寻求一个公平机会下的梦,他们中的某些人,终究会成功,当我们的社会资源逐渐过渡到是这些人开始分配的时候,我想,会更好的。

我们都一样,流着汗挤进地铁里,去做一个追梦人。

=====================================================================

补充点关于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比较吧

1.上海不但给了我成功的机会,也给了给了我失败的权利

当时拒绝了一份央企工作之后,一位亲戚如是说到 “你可以去拼去闯,但是不要到头来闯不什么东西,又回来,还不如现在就在这安安稳稳”
我为什么不能失败?为什么回到老家,如果没女朋友,奖金没过万,工资没涨,就要成为七姑八婶口中的“你看谁谁谁,到上海还不是找个5000的工作,还不如留在这舒舒服服”
在大城市,除了又更多的机会,暂且抛开是否能把握,起码我有机会去实现,但更重要的是,和我一样在这个城市拼搏的几千万人,我身边的同学,我一起努力过的同事,他们包容我的失败,因为所有努力过的人都知道,这些失败,也许只是一个短暂的篇章,人生是长跑,比较的标准永远不是那100米,200米,400米,甚至42公里的标线。

2.现在的我们,有选择的权利
很多人像我一样,是90后,是物质生活好起来的一代,我们这一代,起码在温饱上大多数没问题,大部分父母是中产阶级的,都有机会去争取更多的机会。
这已经不是70年代按需分配,这是21世纪,我们有机会去做抉择,人生的可能性在增加,而我们这一代更多开始有自己的思考,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在怎样一个社会角色中价值更大,意义更强。比如日渐强调的工作生活平衡观念,家庭观念。我们这一代,会有很多老人眼中“奇葩”的出现,因为我们开始自己尝试做选择,尝试从“集中分配“,到“市场经济自由活动“
正式因为如此,才会有日益激烈的冲突,关于公务员,关于国企,关于事业单位,才会有更多年轻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冲突是好的,起码这些会思考的年轻人会对自己负责,一个90后不单单是能力去做好,而更应该是每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通过各自不同的价值观来实现各自的社会价值,组成新的社会结构。

=========================================
现在网络上打“嘴炮”的成本实在太低了

You don’t judge people, people don’t judge you
你不去批判别人,别人也不会批判你。谁都没有权利批判他人的人生

现在的社会有很www.taobao49.com题,大家都看的出。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很奇怪的是
中国人口口声声喊要社会公平,但是却没看到人真正为公平去做些什么,去牺牲自己的成本。要么就是在网上当评论家,要么就是抱怨

我真不希望,等我30岁,40岁的时候,还看不到进步。所以我愿意努力,但起码我希望身边的同龄人,身边和我一样的人,无论如何,拜托,一定要相信,因为在我们30岁,40岁的时候,我们这些人,才是决定社会的核心,而不是现在旧的社会机器。

成长不是变得现实,而是学会接受现实,但又不屈服于现实。
========================================================================
关于最近看到评论中的一些说法,我自己的看法

1.“你没有感受到关系纽带,是因为你还太低”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的世界观决定了他所看到的价值,我从来不否认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社会不是黑白分明的,总是有灰色的部分,为什么同样的东西 , 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关于靠关系这件事,客观说,上海起码是规则最为明确的城市之一,如果这样还有朋友要和我提以上的论点,那我真是无可回答了。

2.“好像你就是在贬低自己的家乡,嫌弃自己的家乡”
没有,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到逆城市化,我深刻感受家乡这几年也有逆城市化的趋势,即社会经济给人民生活有种倒退的感觉。报效家乡这件事的前提是,先实现了自我实现,其次才是社会实现,即,我得先满足我的个人安全,物质需求后,才有能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报效,倘若在家乡能够有适合我,我想要的机会,我很愿意回到家乡的。